珠三角企业批判系列之江门篇(3)
作者:肖南方 苏丹丹
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劳工等初级生产要素受到影响的时候,政府作用和效率、市场机制、人力资源等高级生产要素的作用和效率在投资者看来是重中之重。因此,对于后发城市而言,政府应该在如何切身为企业服务等方面下大力气。
然而,在江门,听到最让人诟病的事却是江门的政企关系。
结识新朋友,忘记老朋友
改革开放以前,江门是广东一个很重要的轻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后,至85年之前,江门把精力过多得放在贸易上,直到1990年才意识到产业偏差问题,而那段时间正是国家大力发展工业期,错过这段企业改造的黄金时间,就这样一直落后别人一段距离。
江门给人一种似乎每走一步都比别人慢半拍的感觉,所以,现在奋起直追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但目前,企业界都反映,“政府不要说是小企业,即便是大企业也关注不够。不关注现有企业,问题是解决不好的,那样去谈招商引资的话就事倍功半了,有部分人还是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结识新朋友,忘记老朋友,只顾着拉新企业进来,却没有去注意提高原有的企业基础。这样下去,永远都会是事倍功半。”
江门是个轻工业老基地,一个地方的工业发展不能脱离现实,要慢慢跟着基础往前走,维持当地工人的工作,当地的税收,维持当地的市场,问题是后一步发展的着眼点是什么,就要看远点。江门现有的基础和实力还是有的,当地政府部门工作的不足可以进一步改进,外商还是会来的。老实说,土地价格的影响不会差很远的,最重要还是政府的服务态度和办事效率等软环境。方针政策等文件上的东西都足够了,问题是如何落实而已。招商引资的方式也要改变一下,轰轰烈烈得搞没有用,关键是靠仔细的工作和诚意。
一个真正的外商进来投资,不会听政府说话,他会调查现有企业的反应和真实情况,所以,我们下一部发展中应该关注现有企业的状况,解决他们的困难,帮他们提高,在这个基础上,机会就会来了。但招商引资的压力也使得政府不得不这样做,关键在于该走怎样的方向,才能事半功倍。
市领导换了好几茬了
一位江门的地方官员曾感慨道:“在珠三角中,江门的政府领导换位率是排第一的,四年一界的市领导可以由三个不同的人担任,几年下来,市委书记换了四任、市长换了三位,江门倒成了培养广东省省级干部的跳板。”
1994年就开始在江门工作的江门市新会百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陈曦总经理就证实:“江门市政府主要在扶持大型企业,但主政人员变动很频繁,我来江门后,市领导换了好几茬了。”
市领导这样的换位率结果是可怕的,由于任期不稳定,政策的规划连续性差,导致发展常走回头路,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当兄弟城市在规划的连续性中享受到高回报时,江门还在摇摇摆摆的调研中。
陈曦指出:“我在一个地方投资看重的是政府对企业的引导和便利。譬如说环保,若政府在你投资以前就有一个前期指导的话,就能减少很多后续的手续。或许江门相对东北等地方来说确实是便利很多,但若跟苏州、杭州等相比,就远远不如了。”但江门政府换届很勤,每一任领导都会提口号,政策极不稳定、不连贯。
实际上,从优惠政策来看,不论是江门,许多地区都显示了这个地方招商引资的决心,不过,全国各地的招商优惠政策基本上都是同质化了,唯一让投资者心动的无非就是好项目。
但对于一个投资者来说,政府的稳定性和协调性是非常重要的决策因素,它影响到投资者的投资意向、投资规模、投资力度等方面。显然,江门的“政局”远未稳定化,更不用说协调化了。
企业得不到政府关心
领导班子的不稳定性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江门市的“官场文化”。江门五邑大学财经学者李桂生曾撰文指出:在江门的干部队伍中,“不倒翁”的思想比较突出,四平八稳的思想比较明显,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也不少。因此,“我们的机关作风一直不很理想,主要表现是,怕失误,怕负责任,多一事就不如少一事,遇事互相推诿。”
在江门,政府现在的服务还是处在机关工作层面多一点,而不是贴身到企业为他们解决问题。
江门市时尚五金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卢炎辉对此深有同感:“感觉政府行为的扶持不够,优惠政策啊、贷款啊都抓得比较死。我的厂(做锁、拉手等门用五金)算是中型的了,年产值约7000万元。说到贷款,都没有什么特殊的优惠,政府没有什么帮助。特别是一些行政手续烦琐,我在江海区买了一块地,100多亩,但那些手续都把我搞懵了,区政府不能拍板,问题不能解决。市里面给的理由也不充分,不明朗,前前后后磨蹭了一年。”
百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曦更进一步分析到:“政府的眼光集中在大企业身上,但这些大企业往往带着国营的影子在里面。江门引进人才少,科技局、专利局、科委与企业的联系也很少,这些政府机关对我们的引导和关注都很少,连ISO认证都是我们因为出口或招标而自己去弄的,而且还是通过深圳的一些咨询公司来做的。说实在的,我们企业的地方归属感并不强烈,似乎有没有地方政府都一样。”
外来企业不想追加投资
正是由于政府的漠视,许多外来投资者并没有看到在江门的发展前景。
在江门投资已有七年历史的创源水处理科技有限公司老板臧立新是湖南人,他说:“我目前阶段考虑最多的是扩张问题,因为水处理对工业依赖很大。我的许多客户都在外地,如佛山,因此,当我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在外面肯定有定点,总部是否搬离江门倒无所谓,不过确实会把重点移到外地,这样对公司水处理事业会发展得好一些。”
至于百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由于“企业在江门做了那么久,人员都是当地的,所以没办法把企业搬倒外地,因为难寻求更好的资源,很多人又带不走。因此,我们解决的办法是将部分产品放到外地生产,比如浙江。”
其总经理陈曦表示:“企业要做大,也要有市场和产品,就目前我们的产品很多都是直接就在浙江那边生产,方便原材料的加工。现在江门这边还不想增加投资。”
由于江门的物流优势,许多做外销的企业倒是希望留在江门发展,江门市时尚五金实业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
其总经理卢炎辉表示:“我们九成多的交易都是外销,由于我们做不锈钢门把手这一块比较早,约十年了,当时国内也没什么人做,而且都是跟着国外的潮流走,这些产品在国内不流行,所以我们一直走外销路线。在这边做熟了,而且一直比较顺利,所以也没想过要搬走。”当然,卢的背景是土生土长的江门人。
附:江门企业的三大心痛
一是税负重、金融设施不完善。在企业界无不提到一个问题:江门市的税负过重。很多外商最初来投资时肯定考察相关的优惠政策,但江门这方面没怎么优惠,而且,江门市的税一直是实打实的收,并没有相关的企业税收扶持政策。一位江门市的地方官员一语道破:“因为江门市穷,做什么都需要钱。”
而且,由于近年发生了一些金融案件,江门被视为金融雷区,一般的企业很难在江门贷到款。加上江门的金融系统相对落后,比如连交通银行都没有,金融网点又少,且“这里的银行规定有些也很奇怪荒唐,给企业造成很大不便。”一位企业家这样不满地说道。
二是基本没有行业协会的协调。政府没有引导,也没有组织相关的行业协会来为企业服务,结果是在目前江门市并不强大的产业集群中,产业内部的企业却面临同业竞争,为拉到订单,不惜打价格战,内斗现象非常严重,而且大多数企业几乎全靠OEM(贴牌)生存,很多企业都活得很辛苦。
三是人才匮乏。由于江门的经济不发达,信息闭塞,许多人不愿意到江门来工作,许多企业的各个部门人员都不太充足,即便是管理层,长期都要招工,人才没办法配套企业的成长,没办法配合生产的增长。
外地来江门投资的某企业家指出:“从文化层次上讲,江门的工人普遍比深圳广州等低,导致我们人才缺乏,想要招一个高学历的非常难。我目前头痛的就是人才问题,因为公司缺乏人才,所有事情我都必须亲历亲为,一出差就有无数的电话打给我。在江门,即便是高薪也很难请倒高水平的管理人才。”
欢迎与aihuau(爱华网)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