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信用评级体系中的三大寡头如今已饱受质疑,新的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建议或将改变旧有的秩序,但这种改变绝不会在一夜间发生。 10月24日,来自中国、美国和俄罗斯的三家独立评级机构在北京联合举行发布会,发起成立一个新型国际评级组织“世界信用评级集团”,以推进国际评级体系改革,建设独立的国际评级监管体系。 这种非主权性质的国际评级机构,被视为对现有国际信用评级体系的新一轮挑战。 但是,“世界信用评级集团”的三个发起机构都不认为,当下评级市场的不合理秩序会在一夜间改变。 三大寡头饱受诟病 由中国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美国伊根-琼斯评级公司、俄罗斯信用评级公司共同发起成立的世界信用评级集团,总部将设在中国香港,计划用6个月的时间来组建。 上述三家公司共同指出,现存的国际评级体系已经完全不能承担世界评级的责任,在全球进入信用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背景下,亟待建立新的全球性评级机构。 作为中方代表,大公国际资信评估公司董事长关建中表示,金融危机本质上是信用危机,现存的国际评级体系“背离信用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向世界持续提供错误评级信息,进而破坏国际信用体系。 他认为,目前国际上有70多家信用评级机构,而标普、穆迪和惠誉等少数公司把控着市场,“几个分析师关起门来开个会”,就能决定一家公司甚至一个国家的信用级别,而不能容纳不同的声音和观点,这缺少客观性。 目前,国际评级体系主要由美国的标准普尔、穆迪、惠誉三大评级机构把控。但在最近一轮的国际金融危机中,三大评级机构广受质疑,改革国际评级体系的呼声持续不断。 由于其在欧债危机中所扮演的“火上浇油”角色,欧盟金融监管当局已对上述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展开调查,以确定其对银行的评价流程是否足够严谨和透明。
![中美能源股份 评级 中美俄成立信用评级集团](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10270049849362.jpeg)
事实上,自今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炮轰”三大国际评级机构以来,减少对国外信用评级机构的“依赖”就成为一种呼声。 周小川认为,目前的评级机构垄断性较强,前瞻性不足。“一旦某公司出现问题,就大幅调低其评级,在问题发生之前,没有前瞻性的判断,放大了评估对象的好坏,加重了事态的发展。” 他提出,这种“顺周期”操作,导致形势好时“捧到天上”,形势坏时“落井下石”,加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 而欧盟方面也已于去年考虑建立自己的评级机构。 美国伊根-琼斯公司总裁肖恩伊根曾在2008年被《财富》杂志评为“信用危机预警第一人”。作为“世界信用评级集团”的发起人之一,他坚持认为,正是目前有缺陷的评级机构,“差点儿把世界经济引向崩溃”。 金融危机的事实已经证明,“昨天还是3A级的产品,一个月后就变成了D级,投资者损失百分之百。”这说明当下的评级机构是“不道德的”。 俄罗斯信用评级公司总裁理查德·海恩斯沃茨也指责称,国际评级体系“不能由少数几家公司所把控,也不能由这些公司的几个分析师就决定国际金融资产价格”。 他表示,必须要吸纳不同视角、不同观点,才能正确评价国际信用评级。 挑战三大机构 在10月24日的发布会上,三家公司公布了北京宣言,宣布发起一个新型的国际评级组织,并且诚邀各国的评级机构加入。这个世界信用评级集团将不代表任何一个国家和集团的政治经济利益,是非主权国家的国际评级机构,将会由每个国家与评级没有利益冲突的私人机构共同出资来组建。 分析人士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世界信用评级集团”的发起成立,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评级市场自我调整的关键一步。中国、俄罗斯、欧盟以及美国本土的评级机构,对三大评级机构的寡头地位都有很多批评。这次中美俄联合成立新型评级机构,应该是在“口水战”后的一次明确的行动。 经济学家李才元表示,打破三大评级机构的垄断地位,这是一件好事。不过,这个新成立的评级机构短期内能否真正改变市场格局,还存在疑问。 他认为,评级机构对金融危机爆发推波助澜,市场对他们的评级结果一度达到“过度迷信”的程度。如今,三大评级机构“走下神坛”,应该是全球金融市场自我调整的必然步骤。 “新型评级机构必须彻底改变评级理念,要围绕实体经济的真实运行来评级,不能只看债务率、利润率等财务指标。”他说,没有新理念和新经济学的支撑,新型评级机构很难撼动三大评级机构的市场地位。 理查德·海恩斯沃茨认为,目前的三大评级机构要维护的是美国利益,但全球经济的复苏需要一个能够为全球利益服务的评级机构。 他认为,公正的国际评级机构关键要从不同的角度提供评级信息,“分析师也是人,人都有喜好、偏爱和文化差异,而评级分析绝不能自负。”因此新成立的世界信用评级集团要接纳不同的意见,不能只由强势者支配,毕竟评级信息“要对全球经济有用,不能只对美国有用”。 旧有秩序暂不会变 据介绍,世界信用评级集团是一个公司制的经营实体,该评级集团将力争用五年时间实现四大发展目标,即建立统一的国际评级标准、构建国际评级监管体系并建成全球市场服务体系和形成参与全球评级的能力。 但对于其未来可能将产生的影响,专业人士都持审慎的态度。 “谈影响还太远,评级机构都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要形成一定的品牌影响力,不是靠一两天的炒作就能达到目的,需要有一大堆项目来支撑。”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崔新生指出,对于国家和上市公司、包括股票市场,标普的一份报告甚至可能毁掉一个国家,而大公国际等目前的影响力还相差甚远。 他认为,评级机构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资本市场,评级机构最重要的是其标准及其评级结果产生后的影响,不管大公国际联合了多少个国家共同成立新的评级机构,首先还是要得到市场的承认。 “世界信用评级集团的成立形式大于意义。联合美国和俄罗斯只是作出国际化的感觉,事实上国内的很多评级机构已经遭到外资的渗透。”崔新生进一步分析,即使标普、穆迪等被指责不公正、不公开,但它们毕竟是严格的市场化的产物,已经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 同时,“世界信用评级集团”的三个发起机构都不认为,当下评级市场的不合理秩序会在一夜间改变。 他们表示,市场将会进入“双评级体制”的并存时代,以三大评级机构为代表的各国本土评级机构还会继续存在,而新型评级机构将为投资者提供“新鲜的、多样的”的选择。 “我们会加大评级技术和专业化的竞争。”关建中说,“我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现存评级市场的一种制衡和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