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元经
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二十多年来经济持续增长,其成就令世人刮目。如今神六也上了天,并且安全地回来了,长了咱们的志气。从现在的发展态势来看,这种成长和发展还将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与此同时,世界政治也随之悄然发生着变化,中国领导人的身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国际重大活动中。大多数国家不再仅仅把中国看成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而是希望她像个真正的大国似的在世界舞台上发挥作用。
既然全中国人民都希望中国强大,那么日渐强大起来的中国就义不容辞地要承担起大国的责任。只就今年来说,中国积极斡旋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在日本“入常”问题上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这样的姿态在十几年前是很难出现的。与此同时,中国政府还适度地参与了国际维和行动,并不断对发生自然灾害的国家施以援手。与此相伴随的,是中国学者对世界的关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王逸舟教授是著名的国际政治学学者,由他主编的《磨合中的建构: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多视角透视》,便是一部应运而生的专著。这部四十余万言的著作主要由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骨干研究人员担纲撰写,其权威性自是无庸置疑,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学者完成的第一部研讨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第系的学术著作,非常值得认真阅读。
《磨合中的建构: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多视角透视》一书的“引论”由王逸舟教授撰写。虽名为引论,却是一篇难得的分量厚重之作。作者强调这项研究侧重如下要点:历史感,负责任大国的意识,开放性与前沿性,中国视角。在梳理历史的过程中谈到了大量国际政治理论,这些理论,对专业研究人员而言固不高深,但对众多行外人来说,却有着相当大的认识作用。作者指出,尽管某些国际组织希望中国对它的适应,但中国的积极参与也一定会相当大程度地影响或改变某些国际组织。21世纪的中国固然还要坚定地站在第三世界一方,但为了自己的发展和世界的长期和平稳定,又决不可满足并止步于这一角色。面对国际社会复杂的“王道”与“霸道”博弈,中国应该在参与中不断提升质量和信心,这是一个“合群化”与双赢的过程。作者强调的中心是:新世纪的国际关系必须随着中国的壮大而调整,国际组织的策略和规则亦是如此;中国融入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学会与不同的国际组织协商与合作,找到相互适应的方式与策略。
本书的第一章为李少军研究员撰写的《国际核不扩散组织与中国》。作者认为,尽管当前国际核问题异常突出,但在可预见到的未来,不会有国家谋求与中国进行核对抗。解决中国周边的核武器问题,主要应采用对话的方式,积极与他国合作,以国际制度和国际舆论的压力使事情向积极的方面转化。第二章为唐永胜撰写的《联合国的维和机制与中国的参与》,作者认为,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联合国维和机制,不仅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所应承担的责任,同时也可为中国更深地融入到广泛的国际安全机制中去提供一个重要而又有效的途径。第三章《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的中国视角》由李东燕研究员撰写。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是在国际舞台最重要的一个角色。作者在对各种安理会改革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学者的方案。即增加一类没有完全否决权的“新常任理事国”类型,五大常任理事国及其否决权不动,新增加的常任理事国无否决权。历史上安理会的第一次扩大只是扩大了非常任理事国,可以说只走了半步,此次改革应定位为“再走半步”。同时,作者建议中国政府在联合国事务中应该更加积极。在1990-1996年的七年间,中国共投了29次弃权票,占五个常任理事国45个弃权票的64%,为全比率应该说地显得高了些。本书的其他几章内容为,《中国与APEC的相互适应及APEC的未来》(沈骥如研究员),《中国与WTO:一个相互学习、适应和促进的过程》(宋泓研究员),《用新的视角审视国际人权公约与中国的关系》(莫纪宏研究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演进与中国的利害和战略抉择》(陈迎研究员),最后是作为附篇的《中国与国际制度:来自外部的观察》由哈佛大学政府系教授江忆恩撰写,作为一个友好的旁观者,江忆恩对问题的分析更能给人们有益的启示。
君子和而不同。在国际事务和与国际组织的关系中,中国就是要“和而不同”,真正发挥自己就有的作用。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