獐子岛:一个公司的意义



     不论是盈利模式还是执行力水平;不论是在行业中所取得成就还是行业影响力,獐子岛都被视为中国水产业里最成功的公司之一。它的生态海洋牧场模式一直被看作是中国水产业乃至世界渔业发展的方向。

  但进入2012年,獐子岛增长的脚步却突然慢了下来,因此不断遭遇外界质疑。

  的确,同许多大公司一样,獐子岛也摆脱不了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成长的烦恼。然而,任何用惯常的对待普通上市公司的思维来解读这家公司的兴衰荣辱,都无法还原它的全貌。它不同于国资委下面的国企,也不同于一般的个人一股独大的民企,它有些像华西村,可是在市场化方面又与华西村有着本质的区别。

  作为一家公司,獐子岛的意义更在于它对中国农村集约化产业模式的探索。

  上篇:一个公司和一个“公社”

  獐子岛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公司,大概在国内很难找到跟它完全一样的公司模式。在它的经营链条上,生存着上游辛勤劳作的渔民、献出海洋资源的岛上居民、为它工作的员工、持有股票的股民,还有社会慈善需要眷顾的人。

  这才是獐子岛。一个脱胎于“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公司,它的文化基因中先天流淌着“天下为公”的血液。

  特殊的大股东

  张润俭老人今年已年过80高龄。一大早他就拎着马扎来到岛上的养殖场,加入养殖物资生产的大军。养殖场里浮力球和网袋堆得像小山一样,獐子岛集团的员工都在紧张地忙碌着。

  张润俭老人不是公司的员工,在这里工作,却不领薪水,他只是獐子岛镇上的普通居民,他的身份是农民,或者叫渔民。但是,他是公司的大股东。

  一个渔民怎么可能成为上市公司獐子岛的大股东?事实上,与张润俭老人有同样身份的獐子岛镇居民有15000人。

  獐子岛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公司,大概在国内很难找到跟它完全一样的公司模式。

  1958年,獐子岛是一个人民公社——那个“吃大锅饭”时代的集体。自此,无论中国的政治经济环境如何变化,獐子岛这个由人民公社发展而来的集体经济都一脉传承下来,发展成今天的上市公司。

  因此所谓獐子岛的大股东,就是岛上居民。这个公司的拥有者不是某几个机构或某几个个人,它的大股东是看似虚无却又真实存在的大连市长海县獐子岛镇上的15000名居民——这个数据是动态的,随着岛上居民的生老病死永远处于变动之中——因为公司拥有的资源就是岛上居民的集体“海上土地”。

  股东的特殊性,决定了公司的特殊性。

  快速成长的财富

  在獐子岛“公社”长达54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农村经历了合作化时期、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商品经济时期、市场经济的确立、小平南巡讲话的精神鼓舞、中国加入WTO……每一次变革,都对农村经济有着极大的促动。獐子岛,这个又红又专的“人民公社”正是借助时代的机遇,一路前行。

  2001年,是獐子岛的企业改制年。当年4月7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标准,獐子岛集体经济改为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政企分开。2002年6月3日,担任獐子岛镇党委书记并兼任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吴厚刚卸去了行政职务,成为一名全职的职业经理人。

  随后2006年9月28日,改制5年多的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挂牌上市,迅速成为中国水产业第一股,不到两年时间里,股价从发行价25元快速攀升至151.23元。

  不仅如此,獐子岛营业收入从2005年的5亿多到2011年的近30亿元,6年增长了5倍;资产总额从2005年的7.44亿到2011年的44.2亿,6年增长5倍;其确权海域面积也从2005年的65.63万亩增长到如今的340万亩,增长了4倍有余。

  从“黄海深处的一面红旗”到“海上大寨”,从“海底银行”到“海上蓝筹”,獐子岛以一个公司的名义迅速崛起,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财富神话的同时,獐子岛也被推向了荣誉的巅峰。它先后被评为“中国股市20年优秀企业”、“2011年度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百佳”、“中国中小板上市公司价值五十强”、“金牛上市公司100强”、“金牛最佳中小公司”、“2011年度最佳创富IR奖”……

  社会责任与慈善

  獐子岛的财富增长速度令人瞠目。然而在今年6月底发布的福布斯中国最佳CEO榜单上,獐子岛总裁吴厚刚位列15,年薪却只有97万元,与联想集团杨元庆的8959万元,腾讯控股马化腾的2067万元形成巨大反差。

  ——这就是獐子岛“公社”的特殊性。这个公司用真金白银实现它对地方财政和慈善事业的贡献。

  獐子岛是全国第一个通上电话的岛屿,第一个实行岛上道路全部硬覆盖的岛屿,也是第一个通上路灯的岛屿,是第一个实行海水供暖的岛屿。岛上居民的子女上学全部实行免费,岛上老人全部发放养老金。

  按照獐子岛镇政府提供的数据,目前持有獐子岛镇户口的人,每人每年享受6000股的收益权。2008年,獐子岛每人领取300元现金分红,2009年是700元,2010年1000元,2011年2000元;女55岁,男60岁以上享有养老金。2011年,獐子岛居民最多每月可拿到养老金1000元。全镇一共约2500人领取了养老金。

  除此之外,獐子岛也为家乡渔民带来了难得的致富机会。獐子岛在长海、庄河、旅顺开展“五合一模式”,以公司、银行、科技、政府、渔民五方联合,使1000多户渔民或渔民组合成为公司的供应商,成为公司发展链条上的受益者。以此模式带动渔民致富,直接带动的就业人群约达5000人,带动经济收入达数亿元。收入最多的渔民组合年利润高达5000万元。“没有獐子岛,咱到哪里赚这么多钱?”渔民的话简单、实在,一针见血。

  2007年,在渔民遭受百年罕见的风暴潮袭击后,很多渔民颗粒无收,獐子岛拿出1000万元对渔民实行帮扶自救,当年因这一主要事迹,獐子岛被央视评为“最佳雇主”,上台领奖的渔民们与美轮美奂的舞台形成了巨大的发差。那一刻,一个龙头企业的意义彰显无遗。

  换句话说,獐子岛的荣辱兴衰关系的绝不是几个人的利益,而是家乡父老的生存命脉,其惠及的不仅是獐子岛上的15000个居民及其后代的生活与生存质量,也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贡献者。2011年,獐子岛向长海县纳税7660万元,占长海县税收收入的25%;向长海县缴纳海域使用金7038万元,被列为大连市纳税百强企业。

  獐子岛公司存在的意义还远不止这些,在公司提供的一份报告上显示,5年来,獐子岛累计捐赠现金达6000万元。公司先后在市、县两级慈善总会设立了紧急救援基金、环保卫士基金、慈善基金、慈善公益基金、海岛老人养老基金、科技奖励基金、绿色大连基金等10余支基金,基金总规模达到7000万元。同时,公司还与长海县慈善总会签署协议建立慈善捐助机制,使慈善事业可持续。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捐款以1992万元的额度,连续第四次入选《福布斯中国慈善榜》。

  中篇:寻找獐子岛的“护城河”

  在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有10分钟的节目是在獐子岛的海洋牧场里拍摄的。片中解说:这个小岛富甲一方。短短几个字勾勒出中国北黄海这个神秘的小岛。

  是什么让这个海岛富甲一方?换言之,獐子岛靠什么承担起如此沉重的社会责任?

  改制11年来,獐子岛攒下了厚厚的家底,从资源、产业、战略、模式上,獐子岛都让外界有理由相信,这是一个可以永续经营的企业。只要执行力到位,獐子岛的生态海洋牧场就会健康发展;只要生态不遭到破坏,獐子岛的海底银行里就会取出财富;只要食品安全控制好,獐子岛就不会遭遇灭顶之灾。只要公司健康永续经营,一个公司养活一方百姓就不会有问题。

  寻找獐子岛的“护城河”

  獐子岛是资源型公司,厚重的资源优势是它的独家秘笈。

  獐子岛的主营业务来自于虾夷扇贝。该产品对公司营业收入的贡献率为40%以上。这种味道鲜美、肥大丰满的虾夷扇贝由上世纪八十年代引自日本,只有在中国北黄海地区最适合生长。因此,獐子岛底播虾夷扇贝在国内市场居于垄断地位,占市场的70%以上份额。在世界范围内,獐子岛堪称第一贝类供应商。

  而虾夷扇贝在獐子岛的规模化产出,依赖于獐子岛建起的2500平方公里的海洋牧场。

  所谓海洋牧场,简单地说,海水像草原一样,需要人工精心呵护,才能保证年复一年地持续地在上面放牧。只要海洋的生态是健康的,可持续的,獐子岛底播虾夷扇贝就能够获得稳定的、持续的收益。不仅虾夷扇贝,獐子岛一直推广的野生海参、鲍鱼、海胆、海螺等海珍品,就会持续产出。

  据獐子岛集团提供的资料,獐子岛每年播到海底的扇贝苗数量数以亿计,它们以存货被记入獐子岛的账面上,三年后,这些苗种长成数万吨扇贝成品,通过獐子岛在世界各地的渠道,被卖出。这是公司主要的利润来源。

  以海洋牧场为依托,獐子岛集团已经实现了育苗、养殖、加工、冷藏物流、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企业从传统的渔业企业转向现代化的海洋食品企业。

  这让獐子岛看起来像一个庞大的海洋帝国。机构投资者因此把海洋牧场看成是獐子岛的“护城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海洋牧场的概念发端于日本。獐子岛则是中国最早提出建海洋牧场的公司,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起建,到本世纪初建成规模化、世界级的海洋牧场。

  为什么獐子岛敢说建成世界级海洋牧场?科技无疑是第一生产力。

  2008年8月14日,中科院海洋所—獐子岛渔业海洋生态养殖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在大连举行。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的白春礼院士为实验室揭牌。这是中国渔业企业里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养殖实验室。

  2010年7月1日,獐子岛与中国海洋大学联合成立的海洋食品研发中心在中国海洋大学揭牌;2011年1月16日,中国首个碳汇渔业实验室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所揭牌,实验室下设两个分实验室——獐子岛虾夷扇贝碳汇实验室和桑沟湾贝藻碳汇实验室,实验室主任是中国科协副主席、973计划首席科学家、碳汇渔业奠基人唐启升院士。

  在实验室之外,獐子岛同样拥有自己的科研能力。

  2009年,经国家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联合认定,獐子岛入选国家第二批创新型企业,成为水产行业第一个国家创新型企业。而早在2003年,獐子岛就成立了国内第一家企业海洋生物研发机构——大连獐子岛海洋生物研发中心,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建设了科研项目部、技术研发部、研发车间、海洋科研船等。2010年该中心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五部委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正因为支持獐子岛海洋牧场建设的是一支很牛的科研团队,这些年,獐子岛集团每年都要承担国家级研究课题,承担国家科技支撑、863计划、973计划等相关课题,并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很多技术成果已经对产业形成贡献。今年,獐子岛研发的“海大金贝”、“獐子岛红”两个新品种扇贝更是进行了产业化生产。

  “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力量。”这是獐子岛的底气。

  资源与市场战略

  事实上,除了虾夷扇贝资源、海洋牧场模式、雄厚的科学团队,獐子岛可以晒的成就还有很多。

  有着130年历史的世界公证行SGS与獐子岛合作在大连金石滩建立了他们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第一个食品实验室;“海洋管理委员会可持续渔业原则与标准”组织为獐子岛做的MSC认证,正在公示过程中,而这正是水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入门证。

  “做受人尊敬的、卓越的世界海洋食品企业”,这是獐子岛的愿景。为此,獐子岛已经完成了全球多国市场的布局,在北美、欧洲、大洋洲、亚洲等地,都建立了自己的子公司和战略合作伙伴,公司40%的营业收入来自海外市场。2011年3月,獐子岛的《鲜活和速冻鲍鱼》《速冻扇贝柱标准草案》《扇贝柱加工操作规范》三项标准被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水产及水产加工品专业委员会采纳。这标志着獐子岛的标准有了国际参考价值。在世界水产品标准领域,中国有了话语权。

  不仅如此,2012年,獐子岛已建、在建和并购的大项目也不断向外界传出消息:3月,獐子岛收购了全国的扇贝销售网络,完成了扇贝市场的自营体系;7月,獐子岛锦达鲜活冷藏运输有限公司在大连金石滩金贝广场揭牌成立,这是大连首家冷链物流企业,标志着獐子岛拥有了育苗、养殖、加工、仓储、物流和销售全产业链管理;8月9日,獐子岛与世界著名渔业企业中央鱼类和报水株式会社联合建造的中央冷链物流项目在大连保税区奠基,这将是亚洲最先进的冷库项目;通过引进国际先进设备在獐子岛上建造的中国最大的鲜贝加工项目将于年底交付使用……

  这些项目都将为獐子岛的后续发展注入巨大的能量。

  圈层思想与市场模式

  与此同时,獐子岛的发展战略也从原来的“资源+市场”战略转移到“市场+资源”战略。换句话说:过去,依赖资源的力量发展,资源为王,坐销产品;未来,将以市场为主导,用市场带动资源的增值。

  2012年,獐子岛整合了国内的扇贝经销商,使他们变成公司的直营商,这是市场战略的一个重要步骤。过去,獐子岛在走一条农业发展之路;未来,獐子岛希望踏上一条商道。对一直以来以农业为基础的獐子岛来说,这无疑是一条全新的道路。

  獐子岛用一系列动作为之配套:2011年,公司更换了新的商标图形,使獐子岛商标看起来更大气更有时代感;今年,獐子岛又对公司名称进行了更换,从“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更改为“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听起来更大气、更国际。而2012年,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最具价值的品牌500强,獐子岛是大连地区唯一进入榜单的品牌,价值40.85亿元。

  如果说这些动作看上去太“虚”,獐子岛也有“实”的。

  獐子岛地处北纬39度,据说这是一个神奇的纬度,在这个纬度上有很多世界珍贵的作物。因此獐子岛主打北纬39度的概念,主推海珍品——扇贝、海参、鲍鱼、海胆、海螺。公司从原产地上对上述产品做了严格区隔,称之为圈层理论。獐子岛的产品做严格的产地标注,核心区域“獐子岛”的产品品质最好、价格最高,其次是“长海”、“大连”、“山东”、“福建”。

  不仅如此,獐子岛通过一系列动作保护原产地产品的高端,比如在食品品质上,严格遵守野生原种标准。就拿海参来说,尽管在獐子岛整个营业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大,但是却是公司未来一个战略品种。在獐子岛的北纬39度海域,獐子岛实施了海参野生资源养护策略,要的就是高端纯正的野生,野生的獐子岛海参在北京上海等高端市场常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每500克的价格更是高达8万元。这一战略方向为很多投资者看好,他们认为,这种圈层论、珍稀产品会成为獐子岛的又一条“护城河”。

  而在食品安全方面,獐子岛同样打造了一条“护城河”。那就是启用国际检验机构SGS的监测标准,由SGS把关产品质量。

  下篇:破茧成蝶

  獐子岛的发展听起来更像是一个励志故事。国有企业做强做大并不鲜见,而在一个非垄断行业,一群来自海岛渔村的渔民,凭着一股“敢立潮头、勇为人先”的拼劲建造起来的企业,能成为“行业塑造者”,更可谓华丽。

  但是,故事讲到这里并没有完。

  獐子岛能否成为中国人认识海洋、利用海洋的拓路者,从“耕海万顷、养海万年”的崇拜中实现永续的利益回报?獐子岛能否克服成长的羁绊,为中国农业企业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有章可循的成功模式?獐子岛能否顺利完成其从“资源+市场”战略到“市场+资源”战略的转型,从而成为一家真正伟大的公司?

  成长的烦恼

  在獐子岛前不久发布的一份公告上,獐子岛近三年来累计为股东分红高达8.3亿元,可谓一掷千金。然而与此同时,2012年上半年,獐子岛实现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10.5亿元和1.5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和-27%,每股税后利润只有0.22元。公司业绩明显低于市场预期。

  在全球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中国经济增长首次破八的大背景下,也许这样的业绩无可厚非。但是獐子岛不同,它太“招摇”了:这些年来,听它讲故事的人太多了,大家已经习惯于从这个公司的发展中看到利益。獐子岛的增速放缓因此引来诸多非议。

  事实上,公司董事长吴厚刚坦陈,2012年是獐子岛改制11年来遇见的最为困难的一年。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亩产下降。

  个头小、产量低,这的确是獐子岛海洋牧场建设30周年,虾夷扇贝养殖30周年里遭遇到的新问题。虾夷扇贝在獐子岛海域落户已经有30个年头了。规模化底播养殖后,獐子岛有据可查的扇贝亩产一直在80公斤到120公斤之间。去年,虾夷扇贝的亩产水平在110公斤左右,今年,一下子降到了84公斤。

  獐子岛研发中心给出的解释是:今年采捕的扇贝是2009年播下的苗,2009年,公司首次将海洋牧场开发深度向50米等深线探索。过去,虾夷扇贝都是在20-30米等深线播种,一下子把这些家伙送到了40-50米深的海里,尽管已经进行了前期的科研分析,但是依然有很多未知的问题是獐子岛无法预料到的。四五十米深的海和二三十米深的海一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底质、水温、流速、压力、光照、盐度……这一系列变量都会影响产出。

  “我们对海洋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中国是由农耕社会发展而来,我们的祖先对于土地的探索达几千年,而我们对海洋的认识才刚刚起步。”獐子岛扇贝亩产下降已经定型,它给常年在獐子岛做研究的专家们带来了新的课题,这也许会让专家们兴奋,但是獐子岛的投资者却不喜欢看到这样的结果。尽管公司研发部门开始寻找新的策略,减少因亩产下降给公司业绩带来的影响,但是出于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因素,这个影响还将持续。据称,最迟可能会持续到2014年。

  亩产的下降显然是造成獐子岛今年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海外市场的不景气也让獐子岛在2012年里雪上加霜。在部分海外市场,獐子岛的业务几乎陷入停滞。

  分娩的阵痛

  除了“天灾”,还有“人祸”。獐子岛的高管变动之快一直为外界所诟病。上市6年来,獐子岛成为两市发布高管变动公告最多的公司之一。

  百万年薪也难以留住人才,外界这样评价獐子岛。毫无疑问,獐子岛的高管年薪是业界最高的。可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来了又走?

  高管定义宽泛是獐子岛给出的一个很官方的解释。为了吸引人才,獐子岛的高管范围的确有些宽泛了,一个部门头头就算高管,下面可能只管理几个人,但是,按照上市公司的要求,高管变动必须发公告进行披露。因此,獐子岛的高管变动公告就成了见怪不怪的“景观”了。

 獐子岛:一个公司的意义
  当然,这个解释很难为外界所接受。公司发展太快,用人太急是一些接近獐子岛的人给出的比较中肯的评价。一位长期经营獐子岛海参的经销商说,“獐子岛这些年一直在高位上运行,发展太快了,老总的战略眼光很高,他的眼界、观念、意识、理念都领先于市场好多年,后面的人很难跟上他。”这位经销商也不无担心,“这样下去,下面的人会被拖垮。”

  不是被拖垮,就是被淘汰了。一位接近獐子岛的媒体人说,在这个领域里,獐子岛是领军者,它已经走在行业的前面,因此难以从行业中找到更优秀于獐子岛的人才,而公司自身的人才培养又远远跟不上公司发展的需要,因此,獐子岛不得不大量从其他行业中吸纳人才,这就造成人才匹配上的极大差异。“有些人来的时候就意味着要走,因为我们看到的是,獐子岛又用高薪招聘了一个外行人。”

  对于活跃在人力资源市场的职业经理人队伍,獐子岛像一块试验田,很多人都有机会来比量一番,不行就离开了。

  尽管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人才流动早已被接受和容忍,但是像獐子岛如此高频率的高管变动对公司发展带来的伤害自然不容忽视。

  一位机构投资者对此却给予了宽容,“过去,獐子岛是资源型公司,渔民最接近资源,也具有一定的资源管理能力,但是现在,獐子岛要转型为市场战略,是一个靠市场、渠道、品牌盈利的公司,而渔民是做不了市场的。因此,獐子岛必须从外面找人才。外面的人才能否好用,能否融入公司,这都是一个未知数。”这位机构投资人认为,市场应该给獐子岛一定期限的人才储备期,不要对其求全责备。

  也许相对于能力,獐子岛在用人上的更大问题还表现在文化的融合上。正如前文所说,獐子岛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公司,大股东是岛上的渔民、百姓,这是一个脱胎于“人民公社”的企业,人民公社式的红色文化在獐子岛根深蒂固。一位拥有獐子岛户籍的高管曾不无疑惑地说:“有的高管离开公司的原因竟然是公司没有休息日。”这位高管表示十分不能理解高管提出休息这个问题。在他看来,在獐子岛拿到近百万的年薪,就该把所有的精力用在工作上,怎么会有这么不敬业的想法?因为在老一辈獐子岛人的经历里,抛家舍业,外出打渔,一两个月漂在海上是常事,他们推崇的“三锚半”精神就是老一辈獐子岛人创下的,一年只回到锚地三次半。

  这种红色文化表现出的,还有那种过度地推崇“两袖清风”和“对贪念的零容忍”。在商业贿赂已经无孔不入的当下社会,獐子岛对在经济上的任何问题都坚决采取零容忍态度,这也是造成在河边偶尔湿了鞋的高管的必然离开。有人坚持,偶尔没有经受住诱惑在经济上犯了错的人应该被教育,应该给重新做人的机会,而在獐子岛,却只有一个结果:“杀头”。

  转型与突围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我们从不停止思考,我们本能地都会去探求事物背后的原因和意义。亩产减产对于战略转型期的獐子岛来说,也许可以算作天灾,而管理团队的不稳定却是实实在在的人祸。任何一个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都是在不断解决天灾和人祸的过程。

  獐子岛的“人祸”给外界留下了口实,表面看,这是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实质上,这是公司发展阶段的问题。如果仍然停留在资源战略阶段,獐子岛继续坐在岛上等着南北的客商上门收钱,如果獐子岛没有谋求上市,如果獐子岛没有对外的扩张与合作,这些问题都不会出现,这是成长的烦恼,是转型的阵痛。其表象在公司治理,其根源藏在文化中。

  从人民公社时期算起,獐子岛迄今已经有54年历史了,而相对于现代企业制度来说,獐子岛只有11年。对于市场来说,獐子岛就更年轻了。毫无疑问,獐子岛正在经历战略转型的艰难时期,转型要面临变革,变革是要流血的。獐子岛也许正在经历新生命诞生前的阵痛。

  企业经营绝不是一次短跑比赛,而是一次漫长的马拉松竞赛,前半程比的是体力,是资源,中程比的是耐力,是坚守,后半程比的是心理,是文化。前半程一直领跑的獐子岛当然希望跑到后半程。

  而獐子岛半个世纪凝结的红色文化像一个茧,把自己紧紧包围,不容冒犯。这种文化曾让獐子岛一路凯歌,也曾让很多老一代人为了生存而葬身大海,丢掉性命。今天,每一个在獐子岛的土地上长大的人都不会忘记,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但是,公司就是公司,它须臾不能脱离时代而存在,让后来加盟獐子岛的人去追思、去珍惜,去怀念,去感恩,显然少了认同上的逻辑。

  也许,需要改造不是海洋牧场,而是红色文化基因中那些无法顺应时代的部分。

  翻开世界范围内基业长青的大公司的历史,无一不经历过这样那样的天灾和人祸,经历过这样那样的文化冲突。每一次考验过后,都会为企业带来新的高度和升级。獐子岛能否突破成长中的烦恼,真正发展成一家伟大的公司?

  鸡蛋从外面打破是食品,从内部打破才是生命。这就是变革的力量。显然,獐子岛人正在寻找答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51126.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从镇江马聘三到苗栗张汉文:一个世纪的变迁1 》

原文地址:《从镇江马聘三到苗栗张汉文:一个世纪的变迁(1)》作者:民国报人蔡力行《从镇江马聘三到苗栗张汉文:一个世纪的变迁(1)》谨以此文,纪念肇建民国之先烈志士。近月,因为“太平轮事件”的关系,我在深圳巧遇台湾女作家张典婉老师(《太平

《夺命田野》:一个年代的音符

《夺命田野》:一个年代的音符看这部电影,纯粹是田野俩个字吸引了我,说起来实在有点是无稽之谈。但人就是那么复杂,有些模糊的印象里也许是早年的生活烙在心里,时间可以让自己对某些文字也产生了敏感。因为网络

白杨街道:一个幸福的大家园

全省首届“最有组织凝聚力和影响力的单位”形象展示——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白杨街道点 睛白杨街道:一个幸福的大家园蒋鑫富那天有个小区正好在商量大事。只见会议桌两边坐着十多个奶奶或大妈,上方有两个年轻人正在讲话和作记

真人真事:一个诚信的故事

真人真事:一个诚信的故事哈里斯是美国纽约市一家知名广告公司的高级职员。2010年8月的一天中午,她和朋友在一家餐厅吃饭,中途朋友想出去抽支烟,于是两人一起走出餐厅,站在外边的大街上。一名流浪汉走引她,嗫嚅地对她自我介绍:“我叫瓦伦丁

声明:《獐子岛:一个公司的意义》为网友一步踏尽一树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