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营销到重研发,兜了个圈子的辉瑞正在设法爬上横在它面前的那堵峭壁
在制药行业,辉瑞是家很有个性的公司,它做大的方式争议颇多。批评者认为,辉瑞之所以能实现快速增长并不是因为其创新能力强于其他制药公司,而是因为积极的并购,甚至是对小公司的“剥削”。 不过,这个“剥削者”终于要“自食其力”了。辉瑞董事长汉克·麦金纳尔最近表示,辉瑞的战略重心要从营销权许可转向研发有前景的试验性药品,为此,它将收购更多的生物技术公司。对于这种变化,他给了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他说:“使辉瑞有别于业内大多数公司的特点是,我们认识到我们在战略上要灵活多样”。 辉瑞的营销能力很强,它也非常善于运用自己的这一优势。通过所谓的“许可”,它帮助那些虽拥有有潜力的药品但营销能力弱的制药公司进行营销,从中瓜分利润——某些情况下它与合作对象的利润分配竟然是对半分。有人因此戏称,辉瑞对制药业的贡献就是使药品出名。 如果单从公开的业绩上看,辉瑞此前的战略无疑是成功的。1990年代开始的积极的营销权许可战略,使辉瑞从立普妥(Lipitor)和西乐葆(Celebrex)两种药品中获得丰厚收入。研制出这两种药的公司Warner-Lambert和Pharmacia后来均被辉瑞收编,辉瑞也因此坐上了全球最大制药公司的位子。 目前,立普妥、络活喜(Norvasc)和郁乐复(Zoloft)是辉瑞的三大支柱产品,几乎占该公司年营业收入的一半。辉瑞的麻烦在于,2006年至2007年,它将有数种重要药品专利保护期满,其中包括治疗高血压的药络活喜、抗抑郁药郁乐复、抗生素希舒美(Zithromax)和抗组织胺剂西替立嗪(Zyrtec)。立普妥的专利也将于2009年到期。 辉瑞将上述情况称为它所必须攀越的“悬崖峭壁”。它认为,如果不做好充分准备,其业绩极可能一落千丈。然而,该公司的新药储备却不足以弥补专利到期造成的空白。一些分析师因此预测,今年以后辉瑞的利润增长将会放慢,2007年极可能停止增长。去年年底,该公司以13亿美元收购了美国一家生物技术公司Esperion,战略转型的企图昭然。辉瑞的收购是因为看好Esperion正在试验的一种治疗胆固醇的药。如果获得成功,辉瑞的心血管病药业务增长将得到加强。 除了形势所迫,辉瑞的转变也得益于有利的外部环境。麦金纳尔指出,许多生物技术公司因资金困难及研发过程中的巨大风险,不得不抑制其野心。实际上,传统制药公司与生物技术公司已形成一种内在需求的互补。制药公司有资金,但迫切需要有潜力的新产品,而许多生物技术公司则恰恰相反。 许多情况下,最终屈服的还是资金实力不济的生物技术公司。据了解,大多数生物技术公司希望与制药公司达成许可协议,而非被收购。不过,麦金纳尔坚持认为,小生物技术公司面临的困难使得收购更有可能。他说:“曾有一个时期,生物技术行业的300家公司都想成为下一个辉瑞,但我认为他们现在认识到希望渺茫。” 辉瑞的战略转型还是略显迟缓。麦金纳尔自己也承认,辉瑞花了10年时间设法妥善解决专利到期造成的问题。1990年代中期,辉瑞推出络洛喜、抗生素希舒美和郁乐复时,它就开始意识到它将面临的严峻挑战了。然而,直到现在它才找到翻越这堵峭壁的路径,而成功与否还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 挑战是显而易见的。2006年和2007年到期的专利药品2003年的收入约为110亿美元,占该公司总营业收入的比例超过20%.因此,只有更多的新药才有可能拉动辉瑞这驾沉重的马车快速前进。但是,尽管辉瑞的研发资金高达平均1个星期1亿多美元,自1990年代中期后,该公司自行研发成功的新药却寥寥无几。这其实也是它热衷于营销,热衷于“剥削”其他公司的后果之一。 麦金纳尔希望,通过收购生物技术公司,实现传统药品开发技术与基因技术的有效结合,使辉瑞能突破阻碍其继续发展的巨大障碍。莱曼兄弟公司预测,辉瑞公司已进入后期试验阶段的11种药中有7种年销售收入有望超过10亿美元。当然,这不过是一种预期。辉瑞的许多竞争对手认为,如果辉瑞的研发没有获得重大创新成果,其每年79亿美元的研发投入将难以为继。 诚然,辉瑞仍未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如果研发结果不尽如人意,它依然可以像以前那样通过为其他公司营销新产品以及削减成本来渡过难关。但这显然不是麦金纳尔所期望的,他现在一遍遍地强调:“削减成本难以实现卓越。”(作者 龚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