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第一财经日报》等媒体纷纷披露,信产部正在谋划手机产业的退出机制,大致的概念是对各国产手机品牌及厂商的市场占有率等相关指标进行定期的评估,不符合一定标准的就会被勒令退出市场。这个消息不但为已经进入手机行业的厂商敲响了警钟,也为正在积极进入的厂商浇了点冷水,同时,也为竞争早已白热化的中国手机市场的未来增添了许多不确定色彩。
可以说,这一机制的提出,应该是为了应对当下手机产能的严重过剩及盲目投资等手机行业的潜在危机现象。今年以来,随着信产部手机牌照核准制度的产生,手机市场政策准入的门槛已被大大降低,从而导致中国手机厂商以令人惊讶的速度迅猛增加,与此同时,手机市场的竞争却日趋白热化,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市场竞争这个产业生存门槛越来越高。
手机产业原有的两重门一降一升,投资过热、产能过剩及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黑手机猖獗等现象并没有改善的迹象。信产部的退出机制实际上是手机产业的第三重门,将政府和政策监管的权限从投资立项、市场准入延伸到产业经营的领域,从政策上对手机产业进行全程的监管。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来说,这一政策无疑将为日益升温的盲目投资潮带上健康的紧箍咒,同时也从政策层面找到了避免资源浪费的解决方案。
手机产业的第三重门虽然尚在酝酿之中,其产业效应已经开始出现了。对于盲目投资的阻吓作用将日益浮现,然而,退出机制本身的制定和执行仍有许多问题要解决。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三:其一,退出机制如何制定合理的退出门槛,而不至于影响产业内正常的品牌代谢及优质竞争,进而影响产业的健康发展;其二,退出机制应该如何为企业设置救济机制,被政策门槛抛弃并不一定就会被市场竞争抛弃,这一点勿庸置疑,如果没有有效的整改机制及品牌兼并机制,那么退出也只能是行政命令式的干预;其三,退出机制应如何监督企业的产能流向,如果退出就是终点的话,那么一系列的市场准入权力的寻租及黑产能就一定会愈演愈烈。
简而言之,退出机制作为手机产业的第三重门,意义无需质疑,然而,是否可以实现并达到真正预期的效果,仍是未知数。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