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风险评估机制 人情风险



  我是一位非学院派经济研究者,专门研究微观经济个案——说白了,就是研究如何赚钱,如何发财致富。因此,不少青年人对我研究的课题很感兴趣,经常来向我请教一些有关创业的问题。对于有理想、有志气、在聚积财富的道路上奋进不止的青年,我是十分喜爱的。他们既然来问,我也就有问必答,不吝赐教,以便使他们在人生的旅程中少走一些弯路。

  前不久,一位姓曾的小伙子喜笑颜开地跑来告诉我,他们准备创业了。我听了很高兴,并向他祝贺。小伙子来的目的是想向我请教这件事能不能办。但他犹犹豫豫,吞吞吐吐,欲说还休。我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他是在考虑“保密”问题,怕“机密”从我这里泄露出去。

  我直爽地对他说:“我承诺保密。如果你信任我的话,就说,如果还不太信任,就不必多说了。”他说,他本人对我是百分之百的信任,但他们之中为头的那位,反复交待,此事“不得告诉任何人”,他担心自己违背了诺言。

  我说:“你此行的目的是想利用我丰富的知识和人生经验,征求我的意见。如果你不说清楚,不把事情和盘托出,我就无法进行分析。其实‘保密’的实质是‘时间保密’和‘对象保密’。当保密的时间一过,便可以‘解密’,任何一个人知道此事都无关紧要了。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作战机密,当时是绝密,到现在还有什么用?因此,时间一过,就无需保密了。你们现在开始创业,需要保密,如果一旦创业成功,就没有什么机密可言了;保密要注意的另一事项是对有利益冲突的人保密,如果有人可能利用你们的信息侵犯你们的权益,对于这样的对象当然要严格保密。但我与你们没有任何利益冲突,又与你们的朋友没有直接联系,你又何必害怕呢?”

  他终于开口说了。其实,事情很简单:他们几个人准备创办一家印刷厂。 

  我对印刷行业略知一二,对他说:“你们是想买一台圆盘机、一台四开机,办个小型印刷厂,乒乒乓乓,小打小闹一番,还是想大干一番呢?”

  他说,首先是买一些小机器,小打小闹,然后再买大机器,搞彩色印刷。

  对于他们这样的打算,我很不以为然。这种分散力量,搞“小而全”的做法,从争取商业利益的角度来看,是很不可取的。我首先进行了如下分析:

  印刷是一个需求量很大的行业,从总体来说,搞印刷是有钱赚的。真是所谓“印刷机一响,黄金万两”。但我们应该看到,印刷业,特别是小型印刷和技术含量不高的普通印刷,是一个特别拥挤的行业,已经遍地开花,人满为患。请你看一看各地的乡镇企业,哪一处地方没有一两家印刷厂?用‘雨后春笋’来形容,绝不为过。这么多印刷厂是怎么办起来的呢? 

  这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文化大革命以前,印刷属于特种行业,控制很严,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办的。改革开放后,政策宽松了,乡镇企业中的印刷厂纷纷办了起来。但是,办这么多印刷厂,业务从那儿来呢?原来,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这些印刷厂创办之初,都有某单位、某个人答应了创业者的业务。于是,一些通过各种手段揽到了业务,或者是业务靠住了的厂子就‘发’了;一些原来有人答应业务,后来情况发生变化,业务飞走了的厂子便垮掉了。这些印刷厂,大多数解决了存在问题,但总是吃不饱,开工严重不足,处于半死半活、要死不活的状况。说穿了,就是一般印刷能力的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的总需求,僧多粥少。这样的现状,你们了不了解?现在创办小型普通印刷厂,还有没有意义?

  我的话,很直率。小曾回答说:“我的那位朋友的姑父答应了业务。他是一家大型卷烟厂的业务员,主管这方面的事。他答应先搞点小型印刷业务,然后叫我们上胶印,搞彩色印刷。”

  果然是人情社会的依靠人情做法。靠得住吗? 

 人情风险

  这位姑父的安排首先就有问题。如果业务可靠,为什么不一次到位,安排他们搞彩色胶印?为什么要转弯抹角让他们搞两次投资?搞小型印刷与搞彩色印刷虽然同样叫做“印刷”,但无论是技术要求,还是工艺设备,都是两码事。重复投资,重复建设,是得不偿失的,不知那位姑父考虑过没有。 

  另外,国营大厂的事,不是哪一个人说了就上算的,中间环节很多。那位姑父能绝对作主吗?即使能够绝对作主,处在他那样的“肥缺”位置,能不能担保工作不变动?如果一旦“姑父”的工作发生变动,业务还靠得住还是靠不住?国营工厂的科、处长不是“终身制”,说不定明天早上接到一纸调令,工作就发生了变化。“新官不认旧帐”,新到任的业务主管,又有他的三姑六姨子便一大串,又要扶植另一家新厂了。即使说,在这一任厂长手下那位“姑父”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但国营大厂的厂长也只相对稳定。有时候,厂长离任,新班子上台,一切承诺便难以兑现了。所以,任何一位寄希望于人情关系而不是依靠自身力量打开市场的人,都承担了极高的风险。 

  还有几句有必要交待的话:你们那位姑父是廉洁奉公的?还是想从中捞点好处费?如果是后者,又多了一层风险。说不定什么地方捅了漏子,反腐败反到那位姑父的头上,你们要跟着倒霉。

  现在假定,业务百分之百靠得住,那么,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创业的资金从何处来。

  小曾回答说:“我的那位朋友一位极要好的同学在银行负责,他答应给予贷款。”

  我听了,莞尔一笑,又是人情社会依靠人情的做法。

  大约在今年8月下旬,我看到《金融时报》上赫然刊登了中国人民银行新颁布的《贷款通则》,虽然我没有详细研究它的内容,但我想,无非是对无原则、无抵押贷款的限制;对确保银行利益、回收贷款本息的强调;对信贷程序、手续的严格规定和控制。在目前经济大气候不甚景气到处都在叫喊缺钱、而《贷款通则》又刚刚颁布不久的时候,你能凭空贷到大笔款项吗?一介小小的银行负责人,即使他是该单位的一把手,他胆敢违反政策和法律,置自身利益和前途不顾,把一大笔款项给你们几位从来没有赢利记录的毛头青年吗?国家的贷款政策向可靠的先进技术、朝阳工业倾斜,对你们这种社会需求已经饱和的夕阳工业,重复投资的“长线”产业,是予以限制,或者预先收取高额利息的。你们这种“玩公家的钱”、“玩别人的钱”的思想和打算,早已落后,而且也是万万行不通的。

  现在又来假设,你们之中的一位偷到家里的房产权证和产权人的身份证,再通过关系搞到了抵押贷款,你们知不知道这样做已经触犯刑律?如果万一经营失败,家里的房产丢掉不说,还要承担法律责任,要被判刑、坐牢。生意尚未开始,就先承担了这么严重的风险,那又何苦来呢? 

  在业务(市场)尚无把握(一无门路),没有比较充足的自有资金(二无资金)的前提下,侈谈“创业”,是不是犯了幼稚病? 

  现在回过头来,假定业务有了,资金有了,可以创业了,还有什么难关? 

  这第三个难关是“技术难关”,亦即 “质量难关”。你们之中有没有懂印刷技术的?没有。那我劝你们不要办印刷厂。“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这句俗话的另一层意思是每一种行业都有技术难关、技术诀窍。印刷业,特别是印刷定型产品香烟盒,技术要求是十分高的。举其中的一个例子:彩色胶印中光是调油墨就是一大难关。烟盒上的彩色图案,这一批印出来的,与下一批印出来的,色彩要一摸一样,肉眼看去,不能有丝毫差别。光这一项就够你们几个“白坯子”伤脑筋。你说你有钱可以请到懂技术的退休老师傅来坐堂指挥生产,把握技术难关。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技术好、人品又好的老师傅,你们能不能请到?用高价钱请到的人是不是贴心?如果你们之中没有一个懂印刷技术的人,我劝你们还是趁早收兵为妙,免得吃后悔药。须知,世界上是没有后悔药的。如果你们铁了心,一定要干,最好的办法是先到印刷厂去学徒三年。当你对印刷有了基本概念以后,再创业也不迟。

  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积累过程,技术工作也一样。你不必对技术十分精通,但不能外行。如果你外行,别人就会欺你。当你对于印刷一窍不通而又创办印刷厂的话,迟早会发生质量事故。严重的质量事故会导致任何一位你们的热情支持者望而却步,退避三舍。这样,你们的事业哪能取得成功?商谚说:“欲入商圈,学徒三年”,是之谓也。

  综上所述,看来,这种依靠人情关系搞创业是没有把握、没有道理的。去年10月,北京出版社出版了我的著作:《商海探秘》,至今已一年了。一年来,许多热情的读者给我来信,畅谈他们的读后感,畅谈他们在商海的新举措。其中,有许多商战策划是可取的,可行的,但也有部分打算脱离实际,属于空想。对于那些具有不切实际想法的朋友,我都奉劝他们仔细阅读《商海探秘》的第一篇:《一无门路,二无资金,怎样做生意?》这篇文章把在商海闯荡怎样才能探骊得珠的道理讲述得比较清楚了。

  问题在于人们为什么有许多这样不切实际的想法?我以为,一切不实际的想法来源于“迅速致富”,寄希望于一夜暴富。这种浮燥,既是不切实际想法的来源,又是失败的根源。 

  经过我一番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苦口婆心地劝阻,小曾打算放弃这次创业机会,还是老老实实地去做工。但他对他们之中为头的那一位,有没有把握说服,还没有底。不过,他本人肯定不会参加了。临了,他说:“幸亏我没有对您保密,否则,我只是对一次错误的行动进行可笑的保密罢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510483.html

更多阅读

从环境评估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方案

【蔡险峰律师按】从环境评估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社会管理的进步,但是从实际效果上看,大都还是权宜之计,缓兵之计。真正能起作用的,还是政务公开和预算法的完善,并加强各级人大对政府预算的绝对监督和控制,建立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开放公民

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 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内部控制当中逐渐的纳入了科学的理念,就是风险管理,让企业在开展内部控制的过程中,逐渐的进行着研究的阶段。在我国,风险管理的角度成为了对企业内部管理的主要出发点,风险管理具体的给予了相应

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 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内部控制当中逐渐的纳入了科学的理念,就是风险管理,让企业在开展内部控制的过程中,逐渐的进行着研究的阶段。在我国,风险管理的角度成为了对企业内部管理的主要出发点,风险管理具体的给予了相应

发债主体评级 遏制地方发债冲动 多部委力推信用评级

     社科院研究人员保守估计,目前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突破20万亿  越滚越大的地方政府债务“黑洞”已成为监管机构的“心病”。  近期,财政部、银监会等相关监管机构都有意捋清地方政府的债务现状,并且希望用市场化方式规范地方

声明:《舆情风险评估机制 人情风险》为网友虐心控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