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上,新的概念总是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对于过去的2005年来讲,有本炒作得比较好的书,叫做《蓝海战略》。尼桑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卡洛斯·戈恩是这样推荐的:读过《蓝海战略》以后,你对竞争的看法将完全改变。作者令人信服地向我们展示了该如何追求创造性而不是对抗性的战略方法。
遗憾的是,尼桑至今也没有超越所谓的竞争性对抗领域--汽车业。蓝海战略强调的是产业创新,有过管理学常识的都知道,在安索夫矩阵的四个象限中,其中一个就是蓝海战略所追求的全新领域。当把其中一种战略放大到绝对正确时,其谬误就产生了。
正是追求非对抗性的战略方法,使得蓝海战略如此叫座。这恰恰反应了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的脆弱和投机的心理。它恰恰迎合了中国企业处于激烈竞争的困境时,需要找到出路的一种渴望的现状。
如果把蓝海战略理解为产业内的创新的话,那么他与波特的差异化并不区别,只是竞争策略之一而已。如果把蓝海战略理解为超越产业竞争的产业创新的话,对于大部分中国企业而言,无异于鼓励其“投机”。这种战略对于热衷于“多元化”的中国企业是再熟悉不过的了。
任何战略的实施都有其前提条件,但蓝海战略并没有分析实施蓝海战略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所以与其说是一本管理书,不如说是一本管理小说而已。
这些年中国企业走过的路,证实了一点,那就是对大多数企业而言,产业内竞争能力与优势的建立才是中国企业的正路。试图寻找没有对抗性竞争的领域的战略,也许适合于个别的天才。但对于大多企业而言,逃避产业内的竞争无疑于自杀。在“红海”中尚不能建立竞争优势,你能相信它到“蓝海”中能畅游吗?
蓝海的理想主义色彩也只有停留在文学式管理作家的梦想之中。这与在武侠小说中寻觅绝世武功秘笈是异曲同工。但企业的战略与管理不是超现实主义的,假设我们的企业请钱·金教授和勒妮·莫博涅教授给企业咨询一下,那么他最大的结论可能就是:“这个行当你别干了,找一个没有竞争对手,而又能创造高价值、高利润的行业干吧。”
以通俗的话来解释文学管理者们的言论,其谬误暴露无遗,但精于词章之学的文学式管理研究者们,会把谬误转化为“激情”,特别是在一个理性思维缺乏的国家里。很显然,蓝海战略在具备成熟管理知识的职业经理人的美国是不可能叫座的。
中国企业缺乏的恰恰是敢于正视竞争的“亮剑”精神,而不是逃避竞争的“蓝海”精神。这种蓝海精神和个人找工作一样,总是想找个“位高权重责任轻、钱多事少离家近”的思维本质上是一样的。《蓝海战略》之所以如此畅销,本质上反应的不是进取的企业精神,而是投机的惰性思维。
谋求企业策略的简单化和通俗化似乎成了管理者们理直气壮的要求,但我要说的是,这种人理应为自己的无知而感到羞愧。(吴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