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交通历史博物馆 海外企业从事公益的历史



  人们从事公益事业的起源上溯远古,古埃及文明提供了有关慈善与志愿行动的第一个文字记载: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死者书》中,就有志愿者向饥渴者提供饮食捐助的记载。还有人认为中国典籍《礼记》中记载着“公元前2000年以前五帝时期”救济鳏寡孤独者的“制度化”行为,古希伯文书有名曰hesed的“施惠的义务”,这些捐赠是给“上帝与穷人”的。《旧约》把它称之为“慈悲”,而《新约》则更制度化地称之为“慈善”。

  以上都是从个人角度出发,但企业作为个体参与公益事业也并非是新事物,从中世纪开始,教会就资助过贫困者和教育学。在艰难时代,由欧洲中世纪的行会照顾他们的会员。在欧洲,早在17世纪已将税收用于帮助穷人和病人,尽管很有限。到19世纪中叶,慈善事业已大规模地开展资助教学,社会福利和穷人。这些慈善活动的资助来自税金、个人捐赠和给教会的捐赠,在这一历史阶段,总的来说,企业介入慈善公益活动是极为有限的。

  到了19世纪末,作为公司的形象尚还很少,在实践中,公司的事务和企业的事务之间区别很少,在90年代后期,许多富有的个人只是将自己的资金捐赠。如果他们拥有公司,他们则把资产分开。第二,在1837年对“查尔斯大桥”一案的裁定,法院发现“公司的行动受契约规定,是有限的,具体的,任何超出许可范围的行动都是被禁止的”,于是,当时的公司不愿使用公司的资金来从事任何与执照规定的经营目的无直接关系的事情。

  虽然司法的先例限制了公司的慈善活动,在19世纪末叶由企业为社会慈善组织捐赠的活动还是有所增长,然而,公司的慈善活动并非“出于道德考虑”,而往往是资助那些直接对他们的员工带来的好处并间接帮助公司的服务,在许多情况下甚至出资那些建于所谓公司城的当地设施,图书馆等等,其目的在于吸引那些常常是居住在偏僻地区的工人,而不是去代替实现那些被忽略了的社会项目。19世纪末,企业开始趋向于由管理人员控制而逐渐脱离企业主的掌握,如前所述,当企业主要捐赠时,他们就可以做,而不必注视其他人的反应,不产生矛盾。

  而到了20世纪初,人们批评公司规模太大,权利太大,并有反社会和反竞争行为,反托拉斯法,银行法规,消费者保护法都是为了限制公司权利而制定的。为了改善自身的公共形象,很多企业家领导人向慈善机构捐赠。安德鲁?卡耐基建立了资助教育的纽约卡耐基基金会,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卡耐基捐赠教育基金会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华盛顿卡耐基研究所。其他,如福特基金会创始人亨利?福特建立了家族式项目,满足员工的娱乐和健康需要。1913年J?D?洛克菲勒捐赠1.83亿美元建立了洛克菲勒基金会。

  在此阶段,企业捐赠都强调一点:除了追求利润,企业也有社会责任。

  到了50年代到60年代,美国和欧洲的公司仍在从事小规模的慈善捐赠,但是由于国家在教育和福利方面的作用,“社会”一词已或多或少退出有关公司责任的讨论,而是越来越集中于企业的内部管理问题,诸如,公司如何对待雇员和消费者,20世纪50年代崛起的消费者力量对70年代环境问题的关注足以影响企业行为,对企业公民身份的定义已经超越了慈善捐赠范畴,社会参与活动也被重新定义了。

  目前许多公司都以企业公民作为企业发展的要求。何谓企业公民呢?企业公民公司总裁戴维?罗根认为,企业在业务活动中被赋予了权利和义务,例如公司有处置其财产的权利,有为其产品做广告的权力,但是同时,它们必须支付材料供应商货款和工人工资、必须纳税。此外,人们期望他们能够像公民个人一样做些自愿的捐助以维护它们所处的整个社会的福利。

  具体来说,对于企业公民这个词汇,使用者没有统一的定义。在美国,对这一词汇的用法仍流行着历史的概念——指企业在其主流活动之外的志愿慈善捐赠。国际联合劝募协会亚太区副总裁陈达文先生总结了四点:企业是社会的一个主要部分;企业是国家的公民之一;企业有权利,也有责任;企业有责任为社会的一般发展,做出贡献。

  从80年代开始,很多公司的总裁便开始战略性地把公司与社会事业联系在一起,并将这一举动视为向消费者宣传其产品与众不同的佳径。人们称公司参与慈善捐赠活动是“慈善战略”,这些活动反映了90年代高度竞争的环境。虽然纯粹的慈善事业只援助教育、文化艺术、健康与社会服务、公民和社区项目,但是企业发起的慈善事业通过与营销相结合的活动,例如公共关系、商誉和政治参与权使企业受益,慈善战略将纯粹的慈善事业与企业发起直接或间接地服务其商业目标的捐赠计划结合起来。正所谓,公司的良好形象是通过对其所在和雇员所居住的当地社区的捐赠而树立起来的。比如,美国的目标连锁店,他们的商品都贴上标签,向消费者说明全国各地的目标连锁店“税前年利润”的5%都直接捐给当地社区。

  与慈善事业相关的市场营销在80年代具有很大的市场,它在90年代更为流行。它涉及了市场营销和广告活动,既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按照J?马伦的说法:“战略性慈善捐赠应包括在公共关系计划中。”1994年对463家公司的调查显示了最集中的慈善捐赠领域,并且发现了最常用的捐赠方式是资金捐赠,以下是实物捐赠和产品捐赠。 

 

 海外企业从事公益的历史
    欢迎与aihuau(爱华网)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朱少柳  知名策划人,曾任中石油“拓普思”学生创业负责人,两次荣获中石油科技创新基金。主持策划北京博大国盛投资公司的日本工业园、日本柔道馆和亚太产经中心(总占地100万平方米,总投资超过100亿元)等项目,著作有《让激情燃烧到永远》和《创业》,翻译有《怀曼先生的故事》,主持运营魅卡团队。MSN:[email protected], MOB:13126824637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509973.html

更多阅读

家族企业 家族企业权杖交接的西药能吃吗?

      在经历两百余年的衰退、停滞和动荡之后,中国掀开了发展和繁荣的伟大篇章。这种波澜壮阔的经济增长和变革背后有四大引擎:政府主导的经济自由化政策、国有企业部分或全部改制为民营企业、中国人的企业家精神,以及外商投资(特别

交通运输部公路研究所 公路运输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

     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变化,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越来越突出。从国内的巨人集团衰败,到国外的“安然事件”等,无不是由于其内部控制缺损或失效所致,由此可以看出,内部控制问题处理不好很可能导致企业灭亡,由

企业走出去战略 企业走出去的“后发展大国”逻辑(4)

 事实上,迄今为止,如果以是否盈利和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作为依据,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并购的效果并不佳,甚至很差。根据一些机构或专家的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至少约70%是失败的,其经济损失也是巨大的。有

王恒利:生涩的收购方式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最大障碍

最近一个阶段,中国企业在海外能源资源领域的收购动作频频,斩获颇多,“中国大收购”成为海外舆论关注的热点。坐拥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国企业海外收购显然“不差钱”;加之中国对能源和矿产的海外依存度日增,可以料想,未来海外收购的步伐

声明:《海外交通历史博物馆 海外企业从事公益的历史》为网友壮哉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