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市场包括县城及县以下的农村市场,白酒消费量相当可观。近期记者在对县级白酒市场调查时发现,目前北方等相当一部分县级白酒市场正在遭受一场规模较大的“贴牌”围剿战。
现象:贴牌泛滥
从2004年初开始,县级经销商贴牌白酒的现象开始在河北、河南等一些县级市场出现,之后便迅速蔓延,不仅在单位县级市场数量增多,而且迅速扩张到东北、内蒙、山东等地。经销商注册一个品牌(有的甚至就没有注册),然后找个酒厂合作,酒厂只负责酒水供应,其他包材、市场操作等都由经销商自己解决。这种贴牌白酒销售区域比较狭窄,只限于在本地几个县城及部分乡镇市场。记者了解到,这些贴牌白酒中大部分都是由一些不知名的厂家所生产,主要以四川、安徽、茅台镇、东北等地为主。另据知情人士介绍说,这些贴牌白酒中有不少是在经销商当地或附近灌装的。这类贴牌商以前大都是当地白酒的代理商,在积攒了一部分资本之后利用原有的销售网络自己开始开发新品牌,不过大都是单瓶20元以下的中低档产品。
但在某些市场中贴牌现象表现并不明显,主要是因为这类市场有强势的地方品牌,比如河北宁晋的泥坑,徐水的刘伶醉。地产品牌在当地有很深的根基,贴牌产品很难形成旺销。
原因:利润诱惑
商家都是以利润为中心的。出现这种现象最根本的原因也是如此。邯郸某县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贴牌商告诉记者,商家自己贴牌生产的利润要远比代理大得多。自己贴牌相当于减少了中间一个销售环节,即厂家的利润空间。举例来说,市场零售10元一瓶的白酒如果代理的话一般到岸价是6元,加上商家自己的投入,一瓶的成本价能达到7元多,而自己贴牌生产成本价一般是3元左右,再加上促销等费用顶多不过5元,市场零售价即使低一点儿也比代理的产品利润空间大。况且低档产品促销费用也很低,放个普通的打火机在农村市场就很受欢迎。而贴牌的门槛也很低,多则几十万,少则几万元就可以搞定。提供这种业务的厂家也很容易找到。
商家自己贴牌销售使操作更加灵活,可以根据当地消费者的喜好需求来设计包装、度数、促销活动。此外,近年来许多酒厂圈钱、损害经销商利益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厂家的承诺都只是一纸空文,经销商最担心的是厂家支持能否如期兑现。相对来说商家自己贴牌卖酒就没有了这些担忧。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贴牌商的风险也是相当大的,万一市场失败将会付出较大代价。而在利润的诱惑下许多商家还是选择了贴牌。
名酒厂低档产品减少也给诸多贴牌产品留出了市场空间。由于调税的影响,许多大的酒厂(尤其是名酒厂)不得不在低档酒方面紧急刹车,一些小品牌便趁机进入了管理比较混乱的县级市场。在调查中发现,虽然县级市场也有一定数量的名酒厂产品(包括买断产品),但操作空间远没有贴牌产品大,竞争优势不明显。从需求来看,县级及农村消费群体品牌意识差、消费水平低也是助长这种现象的一个原因。在农村市场,不少消费者图的就是包装精美、价格实惠,至于酒体本身一般要求不高。
在白酒界,贴牌、买断是近几年开始兴起的,不过这种操作一般是针对全国来说的,在局部市场实行贴牌卖酒可以看作是这种模式的延伸或具体化,是最基层经销商经销意识的改变。这种改变相当程度上是受近年来贴牌、买断现象增多的影响。
影响:将加大县级市场操作难度
县级市场贴牌现象增多对整个白酒市场的影响是巨大的。
就县级市场本身而言,混乱程度加大将是不可避免的。从这些贴牌商的本质目的来讲,追求短期利益是很多人的“共同特点”,这种短期操作行为更加助长了流行酒现象的泛滥。开封一县级经销商曾直言不讳地说,“我今年做的品牌利润小了,打算明年再贴牌一个”。此外,县级的贴牌经销商品牌意识较差,他们追求的是利润,并不是品牌,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注册,一旦做起来很容易引起竞争对手的模仿。同时,由于贴牌酒的利润空间相对较大,操作灵活,因此靠代理为生的经销商日子会更加难过,很有可能会逼迫这类经销商往贴牌的方向发展。
从整个白酒环境来看,随着城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相当一部分品牌开始把目光转向县级市场和农村市场,但由于县级市场贴牌现象的存在,必将使这类品牌发展县级经销商的难度加大。现在一部分厂家想采取直销的方式,但由于县级市场的贴牌商几乎已经将当地的网络垄断,同时这类产品的利润空间较大,操作灵活,贴牌商也具有“人和”的优势,因此直销也有较大阻力。
从发展趋势来看,县级市场贴牌现象将会继续存在并蔓延,除了有较高的利润支撑存在以外,县级白酒市场管理混乱也是一方面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