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的休克疗法许扬帆/文
不从根本上解决后端问题,国产手机只能是个短期机会。
2002年11月,南京熊猫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志平做了一个惊人之举——以总标的额1.0889亿元一跃成为中国手机业的CCTV“标王”。而2003年11月18日,在央视2004广告招标会上,熊猫移动又以1.568亿元拿下了A特段的6个单元,卫冕了“手机标王”的称号。
但2004年1至4月,熊猫的手机市场份额却掉了0.3%,从前10名降到第17名。
“现在哪家厂商不是靠新机型打天下呀!3个月都没有新手机上市,卖得好那才怪呢!”熊猫移动的一位手机代理商颇为不满地说。
实际上,就在2003年,熊猫移动刚刚利用从韩国公司购买的手机整体解决方案,梅花间竹般地推出了20余款手机,并且借此获得了300万台的销量,从而跻身国产手机公司第五的位置。那么是什么原因让熊猫移动的好日子戛然而止?
问题的根源在于,今年熊猫移动决定以“一刀切”的方式,停止引进所有的韩国机型,开始自主开发手机。此举不可避免地让熊猫陷入新手机断档的窘境,以至于直到今年3月底,熊猫第一款自主研发手机M18上市,熊猫的尴尬局面才得以缓解。
“少卖几万台手机产生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战略转型对于我们意义重大。”马志平这样说。他认为“长痛不如短痛”,调整的阵痛,所有的中国手机制造公司迟早都要经历。
“综合实力不提升,天天弄这么多量,帮别人赚,自己当搬运工,我们不想一直做这样的事情。”说这句话的时候,马志平很有些毅然决然的味道。
速成产品打天下
1999年,马志平成立江苏天创通信实业有限公司,成为科健在江苏的总代理,其业绩一度占据了科健手机全国销量的一半。2002年4月,马志平和南京熊猫(553,HK;600775)合资成立熊猫移动,他以个人的江苏天创公司名义持股49%,主营熊猫手机的生产和销售。去年,熊猫移动的销售收入支撑着其控股上市公司——南京熊猫总销售额的95%,是上市公司真正的支柱。同年5月,“马系”的南京合纵公司从中国高科手里接下了科健信息44%的股权,外加7%股权的委托经营权,马志平又掌握了科健手机的终端销售渠道。
2002年4月,马志平参与投资组建上市公司上海科技(600608)的控股子公司南京宽频,其后南京宽频以溢价方式出资2000万元,收购上海易美通信实业有限公司50.12%的股份,马志平手中又多了一个“易美”手机的品牌。
今年2月,中科健(000035)发布公告称,国资委已经批准南京合纵以1亿元收购中科健的大股东深圳科健集团,目前“马系”的南京合纵已经间接控制了中科健。这些“马系”品牌的手机每年产销量超过520万台,业内人士已经把“马系”看作波导和TCL之后的第三大国产手机巨头。
虽然“马系”手机品牌众多,不过马志平声称自己真正苦心经营的,只有熊猫这一个品牌。
马志平刚接手熊猫手机时,熊猫手机几乎是 “一穷二白”。南京熊猫自获得GSM手机牌照之后,其手机业务一直依附于合作伙伴爱立信。但是,经历了“T18SC自动关机事件”等挫折之后,爱立信无可避免地面对在中国市场的颓势。2002年,陷入困境的爱立信决定与索尼合资生产手机。但是该计划的出台,使得熊猫与爱立信的合作难以为继。为了给熊猫手机寻找出路,熊猫集团找到了马志平。
在合资之前,熊猫品牌手机每年产销不到50万台,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以马志平的说法,熊猫手机在市场上几乎无名,产品也只是找一些爱立信淘汰的机型贴牌,甚至一个机型被迫要卖上2年多。
在异常艰难的开局过程中,马志平给熊猫移动制定了三步走的策略规划:第一步是找产品卖,无条件接受别人的产品,用别人的产品打熊猫自己的市场;第二步是根据自身优势重新定义市场,按照市场定义向别人提需求,获得定制的产品;而最终阶段,就是自主开发自主销售。
淡化爱立信的影响,走自己的道路,首先就是找到好卖的产品。对于熟悉国内手机状况的马志平而言,寻找产品的过程显得直截了当。马志平很快就找到了Bellwave等在国内市场受宠的韩国公司的手机产品,购入其整机产品贴上熊猫的商标,以最快的方式投入销售渠道。
在马志平入主熊猫移动的2002年,熊猫推出的6款重要手机型号中有4款与Bellwave公司有关,脱胎于Bellwave超小折叠双屏手机“ST11”的“熊猫958”手机,单款月销售量一度逼近15万台,累计销售超过100万台,成为熊猫手机的销售主力。而与此同时熊猫移动也接替夏新、仅次于波导,成为Bellwave公司在中国的第二大OEM客户。
马志平的“产品速成法”很快让熊猫集团上下看到了希望:南京熊猫的年报称,4月开展业务的熊猫移动,2002年卖出手机63.27万台,销售收入8.07亿元,利润3730万元,年资金回报率超过30%。当年,南京熊猫扭亏为盈,并首次凭借自主经营业务盈利。
南京熊猫走的手机道路几乎是中国手机企业“第一发展阶段”的缩影。实际上,国内绝大多数手机企业都是用贴牌和“模块组装”等简单方式迅速完成对手机市场的“抢种抢收”。这种被称作“打激素”的行业发展方式很快就显现出了其令人头疼的副作用,也为今天中国手机企业不得不发动的“后端变革”埋下了伏笔。
激素的副作用
钱当然不会一直这么好赚。很快,马志平就感觉到了贴牌的艰难。由于大量国产手机公司尚处于初级阶段,韩国手机公司的产品非常走俏,一款经典的手机产品,往往有好几个中国公司在竞争,于是韩国产品的价格自然水涨船高。而底子不够厚实的熊猫,和韩国公司的谈判余地很小,熊猫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
当时夏新、TCL等国内著名手机公司对此的解决办法是“包装并非真正高端的产品走高档路线”的策略,风行一时的钻石手机就是那时候的产物。其根本原因是OEM进来的产品成本很高,如果走低端就难于立足。正是由于OEM产品成本的居高不下,促使国产手机竭尽全力向自主采购、生产方向发展,引发了第一次“后端变革”。
2002年下半年至2003年初,国产手机的能力开始发生第一次飞跃,波导、TCL等一线国产手机公司纷纷告别OEM,迈入ODM阶段,即购买韩国、法国、台湾地区公司的设计方案,自行采购并组织生产。熊猫移动也采用了类似的变革方案。2003年内先后购买了韩国公司10多款机型方案,自行采购生产。
但是此时国产手机公司的自主性依然是有限的。在贴牌时代,供应商资源全部掌握在上游公司手中,中国手机公司买到的整机是一个“黑匣子”,国产手机公司对于手机内部的供应链关系几乎一无所知。因此,所谓的自主其实还是一种夙愿:手机方案选择的部件,在生产过程中不能再有更换,因为所采购的部件没有可替代性。如此在产业链中喧宾夺主的便是提供设计方案的韩国公司。
本质上这次后端变革更像是一次改良,国产手机唯一的突破就是有了选择手机设计方案的余地,获得了一些差异化的产品定位和营销方式的选择。但是对供应商的选择余地,与上游中间商的议价能力、交付谈判能力依旧十分低下。其结果就是变革之后中国手机企业的成本还是降不下来。
“除了要忍受韩国设计公司和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各种关系供应商,物流、检测、售后服务等环节也有多重盘剥,中国企业甚至需要忍受因零部件缺货而停产,交货期延迟的折磨,要承受由于设计问题造成的高返修率的坏名声,国内做手机的哪个不是如此?”马志平对于受制于后端带来的问题非常无奈。
而即便是有所改善的产品选择也是相当有限。当时熊猫非常需要韩国公司不断调整方案来适合市场需求,但事实上根本没有可能,只好将就。同时,即便一个好的韩国产品,又随时都会让其他中国手机厂“挖了墙角”。韩国公司的“一机多售”现象在国内市场比比皆是,国产手机的产品同质化趋势严重,竞争到最后,只有拼价格。
马志平颇为无奈:“我把韩国厂商的产品卖得越好,心里就越没有底,心理压力就越大。因为一款手机被熊猫运作成功,沿着产品找方案的国产手机公司就会蜂拥而至,熊猫的后续产品也就没有保障了。”命运掌控在他人手中,熊猫寝食难安,回顾那段经历,马志平很是痛心。这也是熊猫不惜一切代价搞自主开发的核心动力。
必须翻过的一道坎
熊猫所谓的自主开发,是指基于芯片层的设计。由于韩国的手机设计方案均基于芯片层开发,掌握了这个能力的熊猫当然会把韩国企业一脚踢开。
按照预想,熊猫移动实现芯片级设计能力的目标是3年,但实际上,熊猫只用了两年就推出了自主研发的机型。亚洲证券研究所通信分析师姚月明认为,熊猫在设计能力上的占位,主要得益于两个重要因素,技术的迅速成熟使手机设计变得越来越简单,另外更关键的是,韩国手机设计公司遭遇行业不景气,为熊猫获取关键技术人才提供了机会。
2003年,韩国工程部门的工作市场因为遭遇伊拉克战争、SARS和朝鲜核危机而雪上加霜,比2002年更加低迷。环境的恶化,促成了韩国技术随着技术人员的外流而向中国手机公司迁徙。
由于雇佣整个韩国研发团队的成本过高,熊猫移动采取一种“画龙点睛”的策略:基础工作仰仗中国本土工程师完成,但是在技术的关键部分,则借助韩国和日本工程师的力量。熊猫聘请了一个韩国籍的技术总监,指导熊猫的3个手机研究所的研发工作。另外,在供应链管理、精密结构件、成品监测等关键部位,均有韩、日专家把关。
从2003年开始,熊猫移动在南京成立了南京摩拜、熊猫通信技术等3家手机研发企业,2003年年底,熊猫挖来了东方通信终端研究所的大批研发人员,在杭州成立熊猫移动研究分部,熊猫研发中心增至100多人。马志平将100多人分设成三个组,每月成功推出两款新产品设计方案,其设定的推新速度甚至要超过去年卖方案阶段的新品推出速度。
当熊猫手机公司开始走自己的道路时,韩国公司的态度就立刻变得微妙起来。2003年下半年,不少韩国公司发现,熊猫移动正在不断寻求和上游供应厂商的沟通,韩国公司对熊猫移动的支持便明显少了。马志平说,韩国公司非常关心熊猫移动的自主研发进程,同时,韩国公司也在向熊猫传递“没有我们不行”的信息。
但是当熊猫自己研发的新产品稳定上市后,韩国公司的态度立刻变得低调了。“在证实我们的能力之后,韩国公司的手机方案价格至少下调了20%”,马志平取出一款翻盖折叠手机说,“这是一个主动找上门来的韩国产品,我现在对他们的态度非常明确,要卖给我可以,我们也确实需要一些补充产品,但是价格不是他们说了算了。”
在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过程中,“韩国货”被打回了原形。由于买韩国公司的方案没有成本优势,韩国公司的销售人员由以前的座上宾变成了现在不太受欢迎的人。上海易美通讯实业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张策说,易美每天都会打发几个上门推销的韩国手机公司销售人员。
不过,在面对韩国中间商扬眉吐气的同时,熊猫也在承受着自主研发带来的巨大压力。尽管目前研发中的手机多达20多款,但是真正能够稳定投入市场的只是其中数款。按照熊猫的计划,其自主研发的第一款手机——M18定于今年1月上市,但是其间不断延期,结果推迟到3月10日,但是在10日出厂前,发现了部分M18“翘壳”,直到15日,清理“翘壳”之后的手机重新进行高温低温实验,但结果还没有出厂门,又发现了新的问题——时钟归零。折腾到3月底,新手机才终于可以投放渠道了。
各种各样从未遭遇过的问题折磨着熊猫,使得其推新过程变得很艰苦。据称,熊猫的最新款手机X70在今年4月筹备上市,受部件生产速度的限制,目前X70只能够在几个区域限量销售。显然,自主研发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从来就没有什么稳定供应链的熊猫,今天还面临着供应链搭建的新任务。伴随着后端变革的深入,熊猫的阵痛恐怕还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不过即便是在痛苦之中,马志平也坚决地认为这种经验的积累是值得的,“不从根本上解决后端问题,不翻过这道坎,国产手机只能是个短期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