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联系技术开发者和手机生产者之间的跨国中间商们,在中国已经没有太多价值了。
今天,提供手机“毛坯”的法国模块商和提供方案的韩国设计公司,正在遭遇产业链上下两端的夹击。
首先,国内几大设计公司中电赛龙、上海禹华、国电未来等“幕后英雄”的崛起,使得基础解决方案、手机机芯(毛坯)方案甚至整机的设计方案,都实现了真正的本土化,从去年年底至今,上海禹华一共向CECT和南方高科等国产手机公司出售了7、8款手机方案。今天,上海禹华等公司完成这些工作所需的成本,几乎只有两年前中国公司购买韩国方案价格的10%。用韩国方案做手机已经变得很奢侈。
同时,手机上游厂商正在疯狂地向下渗透:全球一线手机芯片公司无一例外地推出了GSM/GPRS手机平台整体解决方案,其中比较著名的有TI的OMAP平台、摩托罗拉的I250、爱立信移动平台的GX00系列,英特尔的Manitoba等等。摩托罗拉有关人士称,这些方案可以让手机商便捷得“装上塑胶外壳即可将手机上市”,手机上市流程因此可以缩短一半时间。
但是芯片级的解决方案,比模块的设计工作要复杂一些,需要很多中间环节的工作。这又催生了一个新的产业环节。为国内手机公司提供芯片技术咨询的英国ARM公司中国业务总裁谭军认为,2003年之后,国内兴起了10多家有海外技术背景的本土手机设计公司,这些手机设计公司已经抓住产业上游变革的机会,在手机产业链上添加“Design House”的环节,服务于国内手机公司。
实际上,并非所有的手机公司都像夏新、波导、熊猫那样“一步到位”,自己进入芯片级研发。而本土手机设计公司结合上游芯片厂的解决平台,现阶段却大有替代法国模块供应商和韩国设计公司成为中国本土手机企业产品来源的趋势。上海禹华通信技术有限公司CEO吴晓钟认为,崛起的本土手机设计公司,已是跨国中间商的掘墓人。
法国模块:瞬间的辉煌
2003年短短一年中,法国的模块供应商在中国市场由极盛顶点跌落,几乎被淘汰出局,变化之快,令人咋舌。
Wavecom成立于1993年,是世界上第一家将GSM技术商业化,推出手机模块的企业,也是中国最大的模块供应商。据Wavecom公司的数据资料显示,2001年,该公司营业额超过3亿欧元,比上一年增长392%。2002年,Wavecom继续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前半年的收入达2.446亿欧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1.4%。2002年第三季,Wavecom的模块出货量高达290万块。但是这已是最后的辉煌了。
2003年第一季度,Wavecom出现了9年来首次销量下滑,模块销量下降到170万块,之后便一路下滑。即便在销售旺季的第四季度,Wavecom模块也只有120万块的销量。2003年全年,Wavecom销售额2.8亿欧元,亏损高达2600万欧元,销售额下降一半,利润下降6800万欧元。
Wavecom的兴衰直接反映了中国手机产业链的变革。1999年12月20日,科健与Wavecom签署合作协议。用Wavecom的模块,只需要进行最外层的开发,就基本完成了手机设计。Wavecom的模块中间提供了底层物理层软件和2、3层通信协议软件。虽然这些程序都不是源代码,但是对中国厂家来说,相对于此前取得封闭式软件高昂的授权费用,已经非常划算了。
因此,中国公司开始大量采购,Wavecom业绩也随之疯狂增长。
据Wavecom公开资料显示: 15家有手机牌照的中国手机制造公司中,有5家大量采购Wavecom的产品,包括南方高科、中国科健与TCL。而Wavecom模块又为韩国手机公司购买。2001至2002年,Wavecom卖给韩国Sewon公司35.4%的模块中,不少又被Sewon以贴牌手机的方式卖给了波导、熊猫等公司。因此,很多中国公司都是Wavecom的间接用户。
而TCL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举足轻重。2001年,TCL一家公司的采购占Wavecom总销量的32.9%,2002年TCL为Wavecom贡献了67%的销售额,达到3.7亿欧元。这一年,Wavecom的模块出货约880万块,TCL占约60%的份额—530万部,TCL当年生产的639万部中有83%的手机采用了Wavecom的模块。Wavecom销售额从2001年的3.227亿美元增长到5.5亿美元,增长了70%。
但是到了2003年,模块的大好市场被芯片大厂觊觎,推出更加灵活便宜的解决方案来对垒Wavecom,模块的生存空间被扼杀了。2003年TCL的采购量已萎缩到了Wavecom总量的19.4%。
韩国方案:没有明天
“贴牌速成法”的大量使用,无疑成就了技术超前中国公司一步的韩国企业。
2000年之后,自创渠道的波导一直蝉联国产手机第一。2001年初,波导首次与韩国公司Sewon公司合作,贴牌生产波导的S1000。合作的结果是,当年波导S1000销量超过100万台。
韩国公司Sewon和波导的合作开创了中国公司全新的贴牌速成模式。从2000年10月到2002年8月,Sewon为波导生产约300万部手机,从波导处获得了约5亿美元的收入。但是,当后续产品S2000推向市场后,波导发现Sewon不仅将此手机的方案卖给首信、联想、熊猫等公司,还把Sewon自己的同型手机SG-2000推到了中国市场上。于是,波导停止与Sewon合作。尽管如此,Sewon在中国已经收入丰厚。2001年销售收入6691亿韩元比2000年增长了65%,2002年Sewon中国地区手机销量为176万部。
但是,Sewon相比另一韩国公司Bellwave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1999年9月成立的Bellwave公司,是全球人均创利最高的公司。2002年,人均创造利润达9.34万美元,2003年人均创造利润超过20万美元。这一切,都为中国市场所赐。
2001年8月,刚入手机市场不久的夏新购买了Bellwave一款P7手机,并委托Bellwave生产。这款手机就是令夏新一夜成名的A8。
2002是A8疯狂的一年,大街小巷到处有人在问:“有厦新A8吗?”这款上市价格是一个中国普通工人月工资两倍的双屏翻盖手机,在中国创造了一个至今没有人能够打破的神话:上市长达3年,单机销量突破350万台。依靠A8,夏新摘掉ST,并成为中国手机毛利率最高的第三大国产手机厂。
公开资料显示,2001年Bellwave销售额只有2225.6万美元,2002年增长10倍,至2.1亿美元。利润从2001年的183.4万美元增加到2393万美元,增长了13倍,增长速度比夏新更快。
Bellwave 与熊猫的合作开始于2002年5月,熊猫一下引进了Bellwave 10多款产品,两年中下过10多个大单。2002年3月,Bellwave公司CEO梁基坤只通过一个月的谈判,就和波导达成了7000万美元的供货协议。当年,Bellwave继续快速发展,全年销售额达4.3亿美元,利润7000多万美元。
即便处在盛世之中,Bellwave公司CEO梁基坤还是预感到了危机。梁基坤曾经向媒体表示:“韩国公司本身其实不具备基础技术。因此可以预料,在欧美公司的技术支持下,中国本土公司将会迅速崛起并与韩国公司抗衡。而由于中国的合作伙伴在生产成本和人力成本上比韩国更有优势,韩国公司的竞争力会慢慢降低。”
事实正如梁基坤所预测,但情况也许要比预想更糟。Bellwave公司2003年年底遇到了当头一棒——熊猫移动停止下单,而波导在去年3月之后几乎不再有订单,整个2004年上半年,Bellwave获得的中国项目仅是与清华紫光在沈阳的一次合资。
实际上,Bellwave的主要中国客户都在集中精力搞自主研发,或者大量采购本土设计公司的解决方案,对他们来说,Bellwave的产品已经太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