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来春天 上海手表业能否迎来春天



上海手表厂的职工回忆起当年周总理戴着“上海”手表参加万隆会议,至今掩饰不住自豪和兴奋。但现在的上海手表品牌可以用“萎靡不振”来形容。吹响二次改革的号角上海手表业面临人才断层。

    在北京的西单商场,在上海的淮海路上精致而各有特色的欧米加、精工、浪琴、豪雅等瑞士、日本的著名手表品牌专柜琳琅满目。统计表明,进口表销售额占中国内地手表市场70%,2004年多个进口品牌在中国的销售额取得了两位数的增长。

    洋品牌对中国市场的收获,不免让人想起当年中国的手表行业的老大——上海手表行业。

    萎靡的上海手表

    现在40岁以上的人对上海产的“上海”、“宝石花”、“钻石”这几个牌子都有着很深厚的感情。从五十年代上海手表厂研制生产了第一块“上海”牌手表开始,直到八十年代末期,上海一直是中国手表行业的排头兵。

    但现在的上海手表品牌可以用“萎靡不振”来形容。

    80年代末期九十年代初,上海手表行业几大工厂也面临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当时来自日本的石英表款式时尚、功能多种、养护方便,精工、西铁成等品牌占据了国内的中高端市场,而深圳港资手表企业的石英手表模仿香港的新颖款式,价格大多在5-30元,日本和深圳的手表几乎占领了中国市场的大半江山。而此时的上海手表的款式和功能仍是七八十年代的那几款,甚至两年才有一款新产品诞生,而且新款只是在原有款式的基础上稍微做一些改动。

    “上海淮海路、南京路上的商场都不愿销售上海的牌子,清一色国际品牌,上海手表企业只能打农村市场,”一位原上海手表厂的销售经理如此感叹,而农村市场也受到廉价石英表的冲击。

原上海手表厂的一名退休职工说,当时的手表设计研发人员中多数是六七十年代的毕业生,创新观念落后于市场的需求,而缺乏激励机制的政策使企业内一些年轻的精英被新兴的民营企业挖走。1992年上海手表厂,手表二厂、五厂、七厂纷纷破产,转制为民营企业。

经历了转型却没能东山再起

为了维持经营,上海的几家著名的手表生产企业纷纷转变为以贴牌、组装、零配件为主。来自上海钟表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上海手表每年销售10万只成表,但一个月就能生产200万个机芯,机芯大多出口,每个企业生产机芯的收入要远大于生产成表的收入。由上海手表厂转制过来的上海表业有限公司,目前一年销售收入8000万,利润在1500万左右。

此外,原上海手表厂,以及二厂、五厂、七厂的生产、销售、装配、研发等五个车间分别转变为独立的子公司,分别确立各自的经营目标。原销售经理或业务主管租用原厂厂房和设备,继续挂着“上海手表厂”牌子,如上海新世纪表业有限公司,上海万科表业有限公司,上海中晟表业有限公司等。这些表业公司主要承接机关团体以及工矿企业、部队、学校为周年庆贺、开张志禧,会议留念定制的手表,这些手表是不标牌销售的。上海钟表行业协会秘书长蔡辉明说,这些手表企业处于基本能维持经营的状况。

同时,对劳动关系和分配机制进行调整,创造了一人多岗、集约高效的用人模式;推行双薪制,并将分配向技术人员重点倾斜,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良性循环机制,调动了各个层面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破产后的体制转轨虽然在制度上自由了,但却扔掉了历史文化和品牌,这样的发展模式很快会遇到利润增长瓶颈。因为没有自己品牌特色和价值、也没有自己的特有技术,所以价格过低,利润更是微薄。

二次改革面临人才断层

2005年9月2日,上海牌手表50周年回顾展在上海举行,向市民讲述上海牌这块曾经响当当的老牌子的故事,“借此也向外界宣布,上海手表行业将走上又一次改革之路。上一次是企业改制,这一次是关于上海手表的品牌。”蔡辉明对记者说。

如今上海手表业界开始反思,并重新策划上海手表业的未来——发挥上海在机械手表上的经验和优势,重新建立上海机械手表的声誉。

这不仅是上海手表业的想法,也是环境给予的契机。随着瑞士机械表的重振雄风,以及日本为代表的石英表的衰退,人们对机械表的认识和喜好重新建立,在近几年已经重夺市场主导。拥有机械表生产50年历史的上海手表业不想轻易放弃这个机遇,希望通过上海手表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吸引消费者,同时摆脱低利润的OEM或机芯出口之路。“上海手表也不妨寻找自己的特点,讲述历史,让消费者接受并推崇它的特点与历史”,浪琴中国区副总裁李力对上海表业给出建议。

重塑品牌对上海手表业来说意味着要提高研发设计能力,突出自有品牌的历史文化和个性,而研发设计能力由技术和人才两个因素决定。上海在机械手表生产上有经验上的优势,设备技术也正在逐渐改善。原有以机械为主的设备正在被精确度更高、生产周期更短的数控设备所替代。而令蔡辉明忧虑的是目前上海手表研发设计人才的奇缺,不少钟表企业的老总也面临“买得起最先进的设备,却请不到人来操作”的局面 。

我国钟表技术教育的断层长达10年之久,钟表专业高级技术人才长期以来严重缺乏,“再过两三年,几乎所有的设计和技术人才都将退休,现在的队伍就已经返聘了很多退休职工”蔡辉明无奈地说。

过去在天津大学有计时专业,上海手表企业的多数设计技术人才多来自这里,但后来由于上海手表企业研发设计人员更新率太低,加之行业愈加不景气,计时专业被取消。蔡表示,非常希望有高校和职校能与企业合作搞一些培训或设立计时专业,给上海表业注入活力和动力。

深圳模式的借鉴意义

提到上海的当年勇,不得不提今天中国手表行业的老大——深圳。90年代初,香港部分手表厂商为了降低成本在劳动力廉价的深圳设立分厂,经过几年发展,深圳积累了经验、技术和人才,逐渐开始建立自己的企业和牌子。如今国产手表70%的市场份额由深圳占领。依波、罗西尼、飞亚达等深圳品牌已经成为国产品牌中的佼佼者。

俗称“大老黑”的深圳飞亚达豪华男士表,销量超过100万块,创造了国内表业销售纪录,据称最初的设计灵感来自街头采风。而飞亚达的另一款表“护滩使者”,用冲浪运动的流线设计,颇为优雅,而且整体外形跳动着冲浪的节奏感。出自飞亚达设计师之手的这款“护滩使者”在世界钟表业盛会巴塞尔钟表展览会上得到瑞士设计大师的赞誉。

深圳手表行业同样面临着人才极度缺乏的现状,但深圳对于这种状况采取了积极的措施。

深圳市钟表行业通过调查预测,急需的各方面专业技术人员至少4000人,5年后可能增加到10000人,其中包括设计人员、制造工艺人员、检测人员等。 

为解决高级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短缺现状,2003年深圳市钟表行业协会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开设“计时仪器专业”,培养出来的第一批本科毕业生已经到深圳各相关钟表企业落实就业。此外,钟表行业协会还与深圳市高级技工学校达成合作办学协议,钟表专业第一期高级技工班已于今年毕业。为了支持企业与院校合作办学,深圳市钟表行业协会还与哈工大联合开设“深圳钟表”奖学金,鼓励钟表专业学生,同时吸引更多学子学习钟表专业。

这种国内首创的“行业协会+学校”的办学模式,虽然还不能马上解决人才短缺难题,但至少缓解了深圳钟表行业人才困局。深圳市钟表行业协会会长陶立就此认为,上述两个办学项目的落实,使深圳钟表行业初步形成了高中级人才的培训体系,这对深圳钟表工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大有裨益。

此外,为了提高钟表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深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决定举办钟表装配工和维修工技能竞赛。竞赛所依据的“深圳市钟表装配工职业规范”是中国首个相关职业规范,将钟表装配工分成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5个级别。该规范不仅将作为国家制定相应职业标准的“范本”,而且参赛“选手”如果在决赛中理论和实操成绩均合格将获得中级职业资格证,持中级证的“表匠”可入深圳户籍。

深圳手表行业为人才培养所做的一系列措施和努力,令蔡辉明极为赞同和羡慕,并表示上海也将尝试以这种合作办学模式做到人才的供应,最终为上海手表品牌的提升服务。

如对本文观点有任何评论或补充,请发信至:[email protected] 或者登陆网站:http://people.chinahrd.net/

瑞士手表收复失地的决窍

上海手表的改革与上世纪80年代瑞士手表起死回生的路径极为相似。瑞士手表行业的改革和崛起的路径也许能给上海手表业的二次改革提供借鉴。

从1550年第一家表厂建立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瑞士钟表业稳居世界领先地位,其先进的技术和精密的工艺令外国钟表制造商望尘莫及。但70年代中后期,以日本“精工”为代表的亚洲钟表制造商给世界钟表业带来一场划时代的革命。他们以塑料代替传统的金属外壳,以石英电子代替复杂的机械装置,大幅度降低了手表制造成本和价格。短短几年内,瑞士表厂接连倒闭,6万余名工人失业,国际市场的占有率由43%猛跌到15%。  

瑞士当时最大的两家钟表企业ASUAG (瑞士钟表工业公司)和SSIH (瑞士钟表总公司)此时已濒临破产并由银行接管。当时在一家管理咨询公司的尼古拉·海克,现斯沃琪集团总裁经过大量调查和研究后提出:瑞士钟表企业的症结在于行业内部无序、企业管理落后、生产成本过高、产品过时、营销无方。他同时强调,瑞士手表制造业有其难以比拟的优势:悠久的历史、良好的声誉、精密的制造工艺和设备以及大批的高水平科研技术人员。

海克开始对两家企业进行全面调整。首先,在管理层大动手术,用年轻、富于开拓精神的管理人员替代头脑僵化的前辈;同时,加重企业中设计和市场开发部门的分量,停产陈旧、滞销的表款,重新确立各种品牌手表的形象。并结束瑞士钟表业分散经营的历史,将瑞士钟表业变成一个大的集团军共同对外作战。1983年,ASUAG与SSIH两家企业合并,取名SMH(瑞士微电子及手表工业有限公司),即今天“斯沃琪集团”的前身。  

SMH意识到,如果想生存,就不得不染指当时市场销售最好的电子表,但在扭亏为盈的压力面前海克并没有让瑞士手表企业成为一个加工厂,而是要做地道的“瑞士版的电子表”。

当时对瑞士版电子表的设想是:手表必须由塑料制成,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成本,顺应潮流;必须是指针式,而不是一般电子表的液晶显示,因为精密技术是瑞士的传统优势;必须是自动化生产,从而大幅度提高效率;必须是“瑞士制造”,这是消费者心目中信誉的保证。既然瑞士版电子表没有做到先入为主,就要在外型设计、科技含量和质量上高于市场同类产品,而且价格还要做到低廉。 

SMH请来著名的艺术家为手表做外观设计,还委托国际著名的商标设计所,将这一手表新品定名为“SWATCH”(斯沃琪),名字中的“S”不仅代表它的产地瑞士,而且含有“second-watch”即第二块表之意,表示人们可以像拥有时装一样,同时拥有两块或两块以上的手表。SWATCH提倡,手表是一种“戴在手腕上的时装”,在今天SWATCH仍坚持每半年推出30种新款。  

 上海手表业能否迎来春天

1983年秋天,第一批斯沃琪手表正式问世。这种造型新颖、五彩斑斓的手表一经上市,便成为所有热爱时尚的年轻人追逐的目标。到今天,“SWATCH”总产量已接近3亿块。1999年,瑞士手表在世界市场所占份额(以价值计算)超过50%,“失地”终被收复。  

在石英电子表上巨大成功并没有让瑞士手表忘记代表瑞士历史文化和精密技术的机械表。在巩固“SWATCH”手表在低价表市场地位的同时,瑞士将注意力转移到不仅体现着瑞士制表技术的精华,而且利润也更为可观的高档机械表上。不久,斯沃琪集团旗下的一系列传统高档手表以崭新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永不磨损”的“雷达”、优雅轻灵的“浪琴”、高贵气派的“欧米茄”、中性酷感的“CK”。

斯沃琪集团已经不再只是一个企业,其本身就已经是瑞士钟表制造业。

2004年由于高档手表销售良好,斯沃琪手表集团赢利5.12亿瑞士法郎,比2003年增长了4.7%。高档手表的销售收入同上年相比增长了16%。斯沃琪集团的品牌占据了中国钟表市场的70%的市场份额,Omega欧米茄,Rado雷达,Longines浪琴,Tissot天梭等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在增长。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508907.html

更多阅读

上海手表的前世今生 上海的前世今生

上海手表的前世今生追寻上海手表是艰难的过程,已经分不清楚谁曾经是谁,谁才能代表上海手表,谁才能承接上海手表的辉煌。作者:蔡一飞/文 发布于:2008-2-5追寻上海手表是艰难的过程,已经分不清楚谁曾经是谁,谁才能代表上海手表,谁才能承接上海

探访上海手表二厂 上海钻石手表厂

今天到华山路吃饭,回家路上想起上海手表二厂就在附近,于是寻访到昌化路381号,看看传说中生产宝石花手表的二厂是什么模样,之前的知识储备如下链接http://www.iwatch365.net/thread-15964281-1-1.html来到后大吃一惊,原来鼎鼎大名的手表二

垂死病中惊坐起什么梗 “垂死”技术何以重生

      新老交替,本是创新的自然法则。譬如个人电脑消灭了打字机,智能手机取代了电话机、袖珍计算器以及傻瓜相机。然而每过一段时间,总会有一些陈旧的技术浴火重生。瑞士机械腕表就是一例。  日本人发明了低成本的批量生产工艺,制

换个角度看问题 换个角度看行业

     越来越多的行业面临着需求危机和生存危机,除非我们重新定义,赋予其永恒存在的价值属性。  手表行业原来是提供计时功能的行业,但随着手机的普及及手机附带的计时功能,手表的需求量锐减。被定义为计时的手表行业在萎缩,但瑞士

声明:《迎来春天 上海手表业能否迎来春天》为网友超酷殺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