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现在独立了,但将来还会不会重新被整编?
留下民营企业和一两家地方项目,有这样的“独立派”,既可以对付外资的冲击,也可以刺激国内传统企业的竞争神经。这种思路由来以久,只是未在业内形成影响力。
2001年8月,原中汽公司总经理陈祖涛上书中央,希望通过放开,由饱和竞争的“大乱”达到自主自力的“大治”,在中央领导的重视下,当时的国家经贸委和国家计委开始着手制定汽车消费政策,改革汽车产业政策,民营汽车企业看到了曙光。
而在当时,行业协会和主管部门对民营汽车企业的看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它们是一群羊,不堪一击;另一种则认为它们是散、乱、差和产业集中度不高的代表,总之印象都不好。一位行业协会的副秘书长称:“我与李书福打过多年交道,他根本不懂汽车。”而主管部委的官员则对李书福,“不给工人上保险”,“克扣工资”的作法嗤之以鼻。在个案处理上,国家经贸委则倾向于整编所有“三大三小”以外的轿车企业(三大指一汽、上汽、东风;三小则比较宽泛,一说是广州、重庆和贵州,一说是北汽、天汽和广汽)。除此之外的企业搞轿车,特别是民营企业搞轿车很难得到支持。
记得国家经贸委产政司的一位干部在2001年9月就曾明确地表示出:“让派力奥及时上公告是不可能的”,“华晨存在占用国有资产的问题”之类的话。在当时概念里,民营、上市公司、客车目录生产轿车是放在一个筐里考虑的。
虽然思想上一时很难扭转,但在行动上,对民营企业的态度开始阴转晴了。最主要的信号是包括派力奥、奇瑞和吉利在内的一大批“三大三小”以外轿车企业产品“转正”(产品上了公告)。为此李书福大舒一口气:“我们在新车研发上投了几个亿,这下子终于不会打水漂了。”
短短两年之内,民营企业就有了一种被释放的感觉。而在外人看来,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六字头”转正队伍像狼群一样从低成本扩张入手,从四面八方向“三大三小”发起了挑战。国家经贸委产政司负责人在2002年机构调整之前就曾表示:“现在的散乱主要在零部件和摩托车,特别是很多省市。我们要发调查表把一个一个企业的情况摸清。”而对吉利、华晨、奇瑞这些“平反”企业的重新评价,却只字未提。
华晨系的问题由辽宁省出面解决后,有关民营企业的个案处理暂告一段落,辽宁华晨的工作重心也由国有资产的保值向如何增值的方向转移。国家部委甚至考虑借民企之力解救国有企业的路子。而到2003年,因为缺资金、少产品处于停产、半停产的一批中等汽车企业也终于变成了新民企,其中老军转民企业———秦川机械厂、江南机械厂和江北机械厂分别由王传福和李胥宾这些民营企业家接手。政策口子的放宽,还出现了家电业等非主业资本开始向汽车流动。
但也有专家认为,狼群战术也不是主管部门的本意,包括当初让民企产品上公告也是以公平对待“六字头”企业为由头,“大拨轰”的结果,并非对吉利情有独钟。况且,扶持三大集团已经写进了“十五”规划,继续整编也顺理成章,长安找到福特,飞龙在天;跃进归入地方,潜龙入渊。不再考虑与东风和上汽的重组,但像奇瑞、吉利这样的从旁门进来的企业,国家可能更愿意乐观其变,当三大集团的向心力越来越大,市场竞争越来越向品牌竞争发展时,这些“小狼”还会考虑整编的可能。
一方面允许狼群生存,给它们机会,一方面又为狼群在饥饿难耐时的投靠创造条件。狼群时代能否继续,全在民营企业自己的经营实力,如果一味扩张就难保不向别人“借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