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关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理性思考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全会强调,要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这是对汽车产业发展极其重要的长期指导方针。

近几年来,汽车产业的超速发展,证明了我们的能力和智慧。但是要保持汽车产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则有赖于我们对世界汽车业历史和现状的全面认识,对中国汽车产业有一个正确的战略规划和科学实施办法。提出对汽车产业发展的理性思考,目的就是以科学发展观审视汽车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加深对汽车业发展规律的认识,遵照规律、利用规律去正确引导产业发展。

一、认真研究汽车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自觉遵循客观规律是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提高党领导发展能力,包括领导汽车产业发展能力的精髓所在。中国正着力发展汽车业这一新兴的支柱产业,我们不仅要投入足够的热情、人力和物力,更重要的是要认真学习世界汽车产业的兴衰史,研究汽车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这些规律和中国实际的正确结合,以便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和措施。这样才能确保中国汽车产业长期平稳较快地发展,避免大起大落,避免错失良机,避免耗费可贵的市场资源却丧失中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地位。发展是硬道理,不顾条件一哄而上没有道理,委屈媚外忽视增强综合国力则是个错误。要确保我国汽车产业健康发展,必须克服盲目乐观和浮躁情绪,静下心来认真研究产业发展规律,对照反思我们的工作,作出理性的思考与判断。在这方面,最近出版的由陈清泰等同志主编的《迎接中国汽车社会》一书,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可供借鉴。

世界汽车工业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尽管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模式,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更多失败的教训,但其经济规律、技术规律、社会环境规律和政策规律对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却大体相同。一般地说,汽车产业的发展都与国家一定水平的经济与科技相伴相随,都有赖于一个比较健全的工业体系和科技体系,需要不断改善的市场环境和居民收入水平,需要相应的金融、保险体系、能源系统和适时的消费政策。

纵观世界许多国家的发展史,在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国民收入解决了温饱,满足了一般家庭需求之后,就会进入以住房、汽车为代表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消费时代,此时,汽车工业便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如果不失时机且措施得当,汽车工业就会从一般加工工业脱颖而出成为支柱产业,并以空前的带动作用拉动上下游产业,汽车社会将迅速有力地改变社会经济结构、城乡布局和文化观念。但并非有了这个机遇,汽车工业就必然会成功,甚至在同一国家和地区,在相同的客观环境下,成功与失败都不鲜见。

中国汽车工业已有50年的历史,但只有最近几年才得到高速发展。这说明中国汽车产业也绕不过世界汽车产业的一般规律,只有在条件成熟时,如果我们不失时机把握机遇,就可以取得迅速发展。中国汽车工业近期的超速发展主要条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始终保持快速增长,基础加工工业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长,已经超过1000美元,部分居民已经具备了汽车消费的能力,一个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正在形成;汽车消费政策逐步放宽,汽车从生产资料领域进入消费资料领域,消费环境也有所改善;世界汽车产业国际化重组,中国的开放政策吸引了国际汽车大集团在中国合资、合作;政府职能的某些转变和对汽车业进入管制一定程度的放松。

但是,超速发展只能在短时期内存在,甚至也可以说这是对前些年产业发展滞后的弥补。超速发展难以再来。超速发展的成功,并不能注定今后汽车产业即将一帆风顺,我们还面临着许多困难,甚至也有失败的危险。一个产业能否持续发展,并不取决于我们的热情与愿望,而在于我们对客观规律的了解和对产业形势的把握。具体到汽车产业与国家经济总量和基础工业水平之间、汽车产业与社会环境和城乡规划之间、汽车产业与法治建设和政府施政水平之间、我国汽车产业与世界汽车业和国际关系之间,均存在若干具体的平衡条件与制约关系,我们都必须认真对待和把握。无论过去的低速发展和近几年的高速发展,都是一定程度上客观规律的反映,以及在基本规律基础上主观能动性发挥好坏的结果,而不是其他。我们的责任就是:掌握规律,抓住机遇。既不要对形势准备不足,丧失推进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机遇;也不要主观臆断,盲目乱干,造成资源浪费和财产损失,影响汽车产业健康成长。

显然,中国汽车产业今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不是资金,不是技术,也不是人才,而是在于能否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我希望,中国汽车业界的领导人士和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用我们的忠诚和知识,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二、汽车产业超速发展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汽车产业的超速发展固然有其内在的逻辑和规律,但来势汹涌,不仅宏观规划部门始料不及,业内人士也无充分准备。惊喜之余,仓促上阵,战略战术上都未及细究,因此出现了一些值得严重注意的问题。

首先,我国已经成为汽车大国,但离汽车强国还相距甚远。

合资、合作加速了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也导致了我国汽车工业的持续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国际汽车集团。目前,我国汽车工业除了在载货汽车和客车方面具有若干自主品牌和相当的研发能力外,在标志汽车专业水平的轿车方面研发能力很弱,在关键零部件方面几乎是空白。可以说,我国汽车工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对国际汽车集团依赖性很强的“大国”,而不是可以自立的“强国”。

我国汽车生产大国是以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为支撑,甚至可以说是以局部牺牲国内消费者利益为代价的。在2002年世界前10位汽车生产大国中,只有我国汽车的国内销量比例高达99.1%。这说明我国汽车工业没有形成真正的国际竞争力,尚处于某些保护条件下的替代进口阶段。要说“大国”,其实产量也不太大。我国全部整车只相当于一个中等国际汽车集团的规模,而这其中还包括了近四成的资产与超过五成的利润为国际汽车集团所有。专家评论,我国目前汽车工业与美国1924年汽车工业规模相似。国人切不可为“大国”而陶醉!

当然,中国汽车工业尽管暂时还不强,但做大了仍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值得称道。但做大不是目的,做强才是我们的追求,而且只有做强了才能持续发展;当然,为了做强也应从做大开始,做大了才能有积累,有了积累才有能力追求新的目标,但切不可以大自居。中国一直就很大,但过去总被人瞧不起,受尽欺侮;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令世界刮目相看,不是因为大,而是因为强。

其次,我国汽车产业尚未形成合理的构架。

改革开放后,随着汽车工业合资项目的增多,中国汽车工业已自然形成以中外合资为基本特征的构架。但中国汽车产业的长远发展模式仍很不清晰,体制格局与利益分配格局是未知数,合资企业的话语权与分配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国民关注的焦点问题如自主问题、品牌问题、内外资政策差异等均未破题。目前,确实没有一套合理的目标构架,能够真切描绘出中国汽车产业的明天。

汽车整车产能的迅速扩大,营造了汽车业的繁荣景象;KD组装之风,编织了汽车企业可以在极短时间建成投产的神话;新车型频频推出,让消费者目不暇接,四处打探新车的种源。实际上,汽车产业从研发、设计、零部件创新、新车试验定型、整车制造、营销、社会配套服务直到回收的全过程中,我们主要抓了整车装配与销售,其余重要环节还顾不上。

这样,我们的汽车产业链基本上是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属于生命力较弱、利润空间小的一种结构,而不是我们始终倡导的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特别值得严重关注的是我国汽车产业空心化的苗头已经显现,其主要标志就是整车水平虽然不断提升,国产关键零部件却愈见短缺。

在汽车产品结构上,目前我们的兴奋点过于集中在轿车上,而对其他有重要价值的客车和诸多专用车还没有放在应有的位置,各种类型的客车和专用车底盘未在大企业集团形成能力,改装车、专用车企业多数未形成规模,水平相当低。总体来讲,我国的汽车产品尚未形成能充分满足市场多方面需要的完整产品序列,上、下装企业之间缺乏工艺合理的专业化配套关系,大企业集团与专用车厂之间关系亟待改革,以促使我国在更多车种上具有国际竞争力。

一定的生产力水平要通过相应的生产方式来实现。我国汽车业已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组织结构仍然基本上是传统的框架,区域自成一体,企业集团追求“大而全”,这一切和代表现代汽车工业特征的产业集群模式相差甚远,严重削弱了我国汽车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地方保护主义的阻碍下,企业很难按市场规律重组和迁移;在国际垄断集团的控制下,国内企业常常被分化利用,某些方面内斗有所加剧。

第三,在汽车产业中如何发挥政府作用仍未破题。

肯定地说,近几年,汽车产业的超速发展,各级政府部门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某些方面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然而,正是这种超速发展,凸显了汽车产业新兴的生产力与落后的生产关系的矛盾,暴露了政府主管部门的行政改革明显滞后于市场形势和企业改革步伐。一是国家既然已明确了汽车是支柱产业的地位,那么汽车产业的发展方针与策略便应与时俱进作出适时的调整。在跨国公司在华战略日趋明显的前提下,如何通盘考虑国家利益与跨国公司利益、产业长远目标与近期利益、财政收益与企业利益等重大关系方面,尚未见有明确的判断和指导意见。二是政府主管部门职能界定不清,仍然把主要精力放在汽车准入审批和其他行政审批上,而对发展汽车产业相关的外部问题关注不够,缺少明确有效的措施。三是对产业升级既无明确的战略目标,也无分阶段实施的规划与时间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在安全、节能、环保、防盗等重要指标方面缺少可行的规划和明确的时间表,有时出台一些规定和办法显得很被动、零碎甚至有些外行,缺乏前瞻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使企业疲于应付,无所适从,很难有计划、有秩序地保持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四是管理体制与管理方法不利于汽车产业发展。汽车是典型的国际化商品,我国应尽快有一套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规则接轨的汽车管理办法,并积极参与国际规则与标准的制定。现行的多头管理、职能交叉、行政权力与责任不相称等弊端,应坚决改革摒弃。还有汽车的消费政策与消费环境远不如人意,税费过重,燃油税迟迟不能出台,消费信贷与保险满足不了需要。总之,汽车产业的法制化管理进程远远落后于汽车产业本身的发展。

保持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既要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也离不开政府的领导。市场机制也是有缺陷的,政府应当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去弥补和引导,而不是试图代替它甚至取消它。中央提出提高执政能力的号召并非一个口号,而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如何领导好汽车这一新兴支柱产业,就是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

第四,浮躁情绪妨碍着汽车产业健康成长。

这几年,汽车产业的超速发展确实让汽车业扬眉吐气,群情振奋。但也许是来得太快了,也许是太顺了,浮躁情绪和浮夸之风也日渐膨胀,这股暗流对汽车业健康成长危害不小。表现之一,头脑发热。一些企业和地方官员,无视汽车业发展的科学规律和本地本企业的实际,用大话代替规划,哗众取宠,贻笑大方。表现之二,主从倒置,吹捧个人之风盛行。我们的时代是英雄辈出的盛世年华,汽车界也确实涌现出了一批功勋显著的劳模、科技人员和企业家,让人尊敬。不过应该强调:是历史造就英雄,而不是英雄造就历史。对于汽车产业这一伟业,个人的作用是有限的,还是要靠组织、靠群众,才有希望。汽车界的骨干们要慎对名利,远离吹捧,克服浮躁,踏踏实实做人、做事、造车。表现之三,不学无术,靠“炒汽车”过日子的人太多,危害社会。一年全国办上百个汽车展,劳民伤财,表面气势辉宏,难掩实力虚弱。少数媒体不认真学习大政方针,不严肃对待汽车发展的科学规律,缺乏对人民、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只凭自己的商业利益和个人一知半解说话,用尽浮夸不实之辞,愚弄群众,误导社情,以致许多非理性因素干扰着汽车业的健康成长。中国汽车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业,我们前面的路还很长,让我们一起踏实走好。

上面,我们指出了汽车业的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我们的目的不仅是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用科学发展观去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根据汽车产业发展规律去探索发展战略和下一步的工作。

三、以科学发展观引导汽车产业平稳较快发展

汽车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地位在我国已初步形成。据预测:到2020年时,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那时汽车需求将突破2000万辆,汽车产业在中国将会有一个持续几十年的较快增长期。目前,我国汽车产业正在逐渐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发生质的变化。为了在新阶段中推进汽车业完成质的变化,我们必须贯彻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注意处理好三个方面的转变。

一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我们要由汽车大国迈入汽车强国,就必须面对现实找到一条可行之路。这几年,超速发展的基本模式是全面合资、合作与有限的自主开发。而在汽车产业进一步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也难以在一个国家的框架内,另行建立起既完整而又有竞争力的汽车产业体系。最现实的崛起之路应该是:充分利用国内与国际两种资源,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尽快融入汽车产业的全球分工体系,确立中国汽车强国地位。

新增长方式的核心是强调走出去,实施积极的出口导向战略。汽车产业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就是汽车产业链的全球配置,不再局限于一国的地理范围内。这种格局正在调整,还未达到固化的程度。借鉴日本、韩国汽车发展的经验,都走了一条从引进消化、吸收开始,进而打造自主品牌,实施积极的出口战略,最后成为汽车强国。我国国情与他们不同,目前时机也与他们发展之初不一样,但分析主客观条件,我们确有很明显的比较优势。我国汽车业的基础性发展条件是拥有世界最有潜力的国内市场,我们已经有了比较全面合作的基础和比较庞大的整车加工体系,国内又有较强的制造业整体能力和劳动力成本优势,确立汽车强国地位的惟一途径就是走出去,逐步抢占和融入全球汽车产业分工体系。我们可以利用世界汽车业的成熟技术与经验,我们可以依托国内市场和基础资源,不必冒很大的风险就走出去。这就是我们的后发优势所在。如果我们汽车业的战略目标始终退缩在国内,并且幻想等国内吃得差不多了再走出去;如果我们汽车业的竞争始终局限于低水平的“内战”;如果我们汽车业的整体状况不能摆脱局限于协助跨国集团瓜分国内市场的附庸经济色彩,那么中国汽车业是没有什么希望的。我们只有从今日起,利用一切可能,暂不计较国内外销售利润差距,努力创造条件,从低端入手,瞄准高端,全面参与国际竞争,才能介入真正意义上的竞争,才能在竞争中不断提高技术上、质量上、成本上、管理上和人才培养上的水平,使中国汽车工业发生质的变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要参与国际竞争,当然需要自己的品牌。事实上我们已经拥有一些自己的品牌,尤其在商用车、客车和少数零部件方面,有的也有较高的评价。既然跨国公司将中国业务纳入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中国汽车业就有了借船出海、跨国练兵的机遇。我们的合资合作产品品牌,在一定的条件下采用适当的办法,也可以转化参与国际竞争。目前,在汽车业更进一步全球化的背景下,汽车技术(包括设计技术)已经独立成为可交易、可租用的商品,而我国又有最庞大的中、低端消费市场,下决心促成两者结合,就可以培育出一些有中国特色的、先进适用的经济型品牌,这是我们从中、低端产品入手参与国际竞争的一张大牌,也一定会培育出立足国内、迈向世界的大企业。

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注意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既立足于国内需求,又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既充分利用好内资,又有效利用外资,既依靠和开发国内人力资源,又借助和引进国外智力。这些为我国汽车行业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指明了清晰而可行的战略思路。有专家提出这样一个讨论题目:现在,中国汽车“引进来”与“走出去”哪一方面更重要、更紧迫?真是意味深长。

二是优化经济结构。

优化汽车产业的经济结构,包括优化横向结构和优化纵向结构。优化横向结构是指在整车与零部件之间,要优先重点发展零部件产业;优化纵向结构是指在汽车生产领域与销售、服务领域之间,要着力提升销售和服务水平。

这里提出的零部件产业,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单个零件或构件,而是指在汽车技术和汽车产业全球化的今天,那些可以满足更多车型需求的、以系统集成和模块化生产为特征的功能性零部件。现代汽车的大规模定制是以零部件大量模块化为基础,通过模块的大规模生产而获得规模经济;通过模块的不同组合而实现汽车产品的多样化、个性化。当前全球汽车工业的基本态势是整车与零部件企业加速分离,并出现了网络型组织,零部件工业的区域化特点正被国际化所代替。零部件企业以多系列、大规模生产面对较多的整车企业,满足整车企业零部件全球采购的需要。同时,新兴的零部件企业越来越深入地介入整车开发和生产过程,同整车厂同步开发甚至超前开发,为整车厂推出的新车提供某一完整功能部件或子系统。整车企业的平台共享战略和零部件企业的低成本、专业化功能,正推动全球资源的重新配置和供应关系的全面调整。这正是我国汽车工业在一个新的层面上调整布局、提升档次的最佳时期,也是我国汽车业切入世界汽车业主体系统的最佳时机。前面说中国汽车产业要走出去,看来零部件产业将成为走出去的先锋和主力。

 关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理性思考
所以特别强调提升销售和服务水平,是因为中国汽车业已经开始迈入大众消费阶段,汽车业能否保持几十年平稳较快发展,并不取决于生产环节,而是主要受制于汽车的消费环境和服务水平。在汽车业这一巨大的产业体系中,制造业只是一个起始的重要部分,在它之后的销售、服务等众多环节,可以产生远高于前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汽车强国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是汽车业的社会配套服务水平。中国目前的汽车销售和服务工作,是在汽车“井喷”式增长的暴利环境中形成的,不仅缺乏以消费者为本的营销理念,也没有合理的管理制度、有效的营销服务网络、多种深度服务体系和合格的金融保险支持,尤其缺乏宽松的消费环境,许多规定不仅远远谈不上以人为本,往往使消费者处于尴尬和无奈的境地。如果说优化横向结构主要是汽车业内部事务,要更多地依靠企业和市场机制的话,优化纵向结构,则较多地涉及汽车产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应主要依靠政府主导和社会各有关方面共同解决。

三是改革汽车工业体制。

我国汽车工业正在进入良性发展时期,其重要标志是轿车产量已迅速攀升至较高比例;同时众多新款汽车不断推出,价格普遍下调,表明轿车高利润时期已近结束,汽车工业正迎来“精致消费者”时期。我国汽车工业开始走向成熟,逐渐形成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

面对极好的发展机遇,我国汽车工业体制性障碍显得很不协调,主要是地域过度分散,大企业集团之间的合作几近于零。这方面有管理体制、财税体制和审批制度的原因,也有处于成长期汽车企业对某些区域政策的依赖,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自然阶段。从根本上看,这是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生产方式的历史沉积。然而,汽车工业作为新兴的支柱产业,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硬碰硬的条件是高质量、低成本、短时效、多品种乃至个性化,市场竞争不讲对历史的理解和现实的宽容。在这种条件下,分散的、主要靠地方驱动和支持的汽车项目和行政性集团风险将越来越大,汽车业将呈区域集中趋势,产业集群将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形态。

产业集群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机结合,具有明显的产业特性、地域特性与网络特性,能够产生极强的竞争力效应。它是世界汽车业百年发展历程中,大浪淘沙殊途同归的成功模式,也是包容了现代汽车工业规模效益、精益方式、模块技术、集成设计之大成的“模块集约地”。

我国目前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汽车产业集群,几个雏形已略见端倪,但真正形成规模,还有待时日。产业集群不是简单的归大堆,而是严格按科学规律的有机结合;它是产业发展的一种进程的自然结果,不能一蹴而就;它也不能绝对化,不排除按经济规律的有分有合,合理地跨地区布局。总之,中国要成为汽车强国,必须改革汽车工业体制,而产业集群作为汽车产业未来的主要模式是符合规律的必然趋势。我们要努力宣传这种客观规律,要用科学发展观引导业内人士和有关领导形成共识,共同促进,而不做与此相悖的事;必须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改革、调整步伐,吸引更多的多种所有制企业进入汽车业,形成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调整有关政策,用市场经济法则促进汽车产业集群化的速度。

让我们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努力推进汽车产业的三方面转变,迎接汽车强国的早日实现 .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508771.html

更多阅读

第三方物流:中国汽车物流的发展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规模的迅速增长,诱人的“蛋糕”不仅引来了通用。丰田等全球最为豪华的汽车生产军团。与此同时,荷兰TNT、挪威华伦威尔森等世界顶级的汽车物流巨头也像影子般纷纭而至。跨国汽车公司对中国汽车市场的觊觎,都将给汽车物

关于中国民权运动的思考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ppt

【作者: 梦飞云天】【访问统计:493】【2006年10月31日 星期二 22:12】关于中国民权运动的思考 真正的人不仅会因为饥寒而感到痛苦,也要会为没有尊严的活着而感到痛苦。奴隶是没有尊严的,因为奴隶没有任何权利。在当代社会,不能实

中国汽车发展史中十款最具历史意义的车 葡萄牙历史发展史

甄选出的最具历史意义的十款车型,它们或奠定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基础,或代表了中国汽车品牌形象。它们中有的是中外汽车合资典范,有的是驰骋中国车市数十年的常青树。代表几代中国人骄傲的老红旗、定义了中国人对越野车概念的北京吉普 2

关于中国诗歌英译的一点思考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3

关于中国诗歌英译的一点思考——以李白《月下独酌·其一》前四行的两种英译为例(选自《英语世界》2015年第3期)文/ 曹明伦国际译联前副主席黄友义指出:“国际翻译界有一个共识,即翻译的任务应该是把外语翻译成母语,如果试图把母语翻

声明:《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关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理性思考》为网友泪痕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