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一 宏观调控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圈定了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7%左右,比去年9.1%的实际增长速度整整降了2.1个百分点。这一信号表明,为了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我国正在转向务实经济,从高增长转向平稳、较快发展。根据历史数据分析,我国汽车业每一个高速增长期后必将会出现一个相对低迷的时期。连续两年的中国车市“井喷”,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然而,奇迹终究不可能长久保持,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汽车市场必然由爆发式增长转向平稳发展阶段。
关键词二 库存激增
2004年年初,尽管业内人士都认为市场不可能像去年那样无休止地“井喷”,但各家安排排产计划时对市场的估计还是过于乐观。从4月份开始连续半年多的市场低迷,厂家商家使尽了浑身解数,还是回天乏力。企业产销率一度下降到90%左右。中国汽车业正处于调整时期,处于结构性变化、所有制变化和地域性调整的过渡时期。所谓产能过剩,只是对那些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而言,市场不出现过剩,企业家家能过甜蜜的日子,中国汽车业调整就是一句空话。
关键词三 价格落体
2004年中国汽车降价的幅度之大、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全年降价车型为80多个,近30个品牌,平均降幅在10%以上,其中最高降幅高达20%。在低迷的市场下,降价已不再能显示威力,2004年车市进入了怪圈,车价越是降,消费者腰包捂得越紧。降价非但没能激活车市,反而使持币待购进一步加重。降价是把双刃剑,损害了厂商和消费者的双方利益,中国的汽车企业应该在降价之外,再苦修一些新的高招了。
关键词四 新车上市
2004年新车密集上市。但今年的新车上市已不再被看作是了不起的新闻了,不光消费者的反应比较平淡,就连媒体的关注热情也大幅下降。30多款新车的推出并没有从根本上起到激活车市的作用。新车推出过多未必一定好,现在一年有好几十个车型频繁推出,和过去20年只有两三个车型相比,可能有些过了,这就造成消费者虽然有较强的购车欲望,但更趋向于继续持币观望。
关键词五 产业政策
2004年,一系列汽车政策、法规迭出。6月1日,国家发改委颁布了新的《汽车产业政策》。10月1日《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正式实施。与召回制度同期实施的,还有《汽车贷款管理办法》。10月26日,商务部公布《汽车贸易政策(征求意见稿)》。此外,《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将于2005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一系列汽车政策、法规的出台必将促进中国汽车业更加规范化、有序化,为中国从汽车制造大国走向汽车产业大国打下基础。
关键词六 车市洗牌
2004年“轿车厂家冰火两重天”的现象十分突出。在市场销售跌幅一泻千里下,有的企业销售量大滑坡;有的企业却在高速甚至超高速增长。从“井喷”到现在的平稳发展,汽车企业竞争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它要求企业眼睛朝内,注重修炼内功。真正的企业家就是应该在市场下滑的时候显示出自己的真本事。
关键词七 告别暴利
由于世界钢材价格有进一步上涨的趋势,加上国内水电煤的涨价,生产成本将继续增加,而汽车价格却一再走低,所以汽车行业总利润水平将继续大幅度降低。2004年汽车工业的利润与去年相比大幅度下降,汽车市场开始告别暴利,尤其是乘用车市场。汽车价格仍在降价,主要是因为零部件供应商承担了成本上升的主要压力。但是,如果原材料价格长期涨上去,情况就不一样了。
关键词八 环境堪忧
2004年国内油价三次上调,汽车使用成本急剧上升。看涨的停车费,日益恶化的交通拥堵,这些都直接和间接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汽车消费成本。车险市场进一步陷入低谷,车损险一年三次上调,新版车损险产品广遭挞伐,汽车信贷市场尚未有实质性启动,信贷主体还没有培养起来,汽车金融市场也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受客观条件的影响,目前在消费环境方面确实还存在一些不利于轿车消费的因素,短期内难以得到改善,这会制约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的购车欲望。
关键词九 兼并重组
2004年,几大集团的战略联手好戏连台。东风日产重组了郑州日产,上海通用对金杯通用进行重组,上汽集团完成对中汽公司的收编,对重庆重汽重组的意愿正在计划当中。同时中国汽车企业的触角也开始尝试着伸向境外。10月,上汽集团正式收购双龙汽车48.92%股权,这是中国汽车业首例海外收购事件。这些事件表明,在产业政策的支持下,不仅整个汽车行业在国内的“洗牌”动作将会加快发展,在国外市场收购与重组的动作也将更加明显。
关键词十 外资布局
中国轿车市场已越来越受到国际汽车巨头们的青睐,目前,世界“6+3”格局中的汽车寡头们已经全部进驻中国,目标是抢占中国——世界上最后一块汽车大市场。 跨国公司来到中国,在他们赚钱的同时,客观上对我们汽车工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会有所帮助。随着轿车生产领域进入者越来越多,中国国内汽车市场的竞争,实质上已经演变为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先入者要守住阵脚,迟到者要后来居上,不拿出真材实料,难以扩大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