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于中国的汽车产业发展甚为关键。自主品牌正缓缓生根发芽,需要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汽车出口刚刚起步,需要进一步改善并提升中国出口产品结构;此外,新能源、新动力的研发应用、环保等都将是十一五期间重要的课题。
关键时刻,负有管理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之责的政府部门以及各汽车厂商,不能再以“摸着石头过河”为借口而贻误发展时机。这个行业竞争之激烈、技术进步之迅捷已经不再允许我们“摸着石头过河”了。何况,摸石头过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国的汽车产业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但直到现在,也并没有过到河对岸——中国成为有强大自主品牌的汽车产业强国,而教训,却实在摸出了不少。
纵观中国以往的政策制定和厂商行为,不难发现,随意性和短期行为痕迹颇重。对于一个需要数十年积累才能见功力的产业来说,这显然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非常不利。
为了阻止进口车大量涌入国内,我们的政策制定为“进口替代”;为了让中国汽车走向海外,我们的政策是“出口导向”;羡慕国外厂商的规模之巨大,我们的政策转向“大规模、大批量”生产;或许是为了集中优势资源,我们的政策长期不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汽车生产领域;为了能够尽快掌握技术,我们信奉合资时代的“市场换技术”;而在汽车消费领域,许多有利于消费的政策也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目前,中国是全球第四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三大消费国,进口车的销量在中国已微不足道,多数汽车在中国就地生产销售,但是,没有谁敢理直气壮地说,那是中国的汽车。因为,品牌是国外厂商的。
结果,我们的汽车产业貌似强大,看似繁荣,实则孱弱畸形,自主研发能力与国外先进厂商相去甚远,多数厂商只是有“躯体”的组装工厂,而非有“头脑”的汽车企业。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产业的巨大进步。我们只是强调,如果当年的决策更加科学,更加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那么,我们的汽车产业今天将是另外一番景象。
往者不可追。摸了20多年石头,经验教训不少,苦头也吃了不少,是该到摈弃“摸石头过河”的时代了。毕竟,从改革开放算起,中国的汽车产业已经有20余年的发展历程,政府政策以及厂商战略都应该有经验可循,有路径可为依托了。中国的汽车产业目前需要清晰稳定的发展思路,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接下来要做的是,政府部门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厂商应当存有高瞻远瞩的战略,为中国成为真正的汽车强国奠定基础。
十一五期间,汽车行业最重大的任务是,自主研发力量的提高和自主品牌的发展,这关系到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方向。目前,自主品牌力量尚且很弱,仅有如吉利、奇瑞等自主企业,三大集团的举措并不多。但可以预计的是,十一五期间,三大集团会加快自主品牌的进程。上汽集团已经开始秣马厉兵,旗下的陆威汽车公司正在招贤纳士,准备推出上汽自主品牌。
10月15日,上海市经委副主任乐景彭称,十一五期间,上汽集团将投资100亿元,重点用于自主品牌的开发。根据上汽集团的规划,在“十一五”期间,上汽集团将形成自主车型的开发体系和自主品牌的经营体系。
此外,在十一五期间,汽车产业或许还有另外一个重大任务——提升和改善中国的出口产品结构。最近,商务部机电产品进出口司副司长张骥明确表示:“中国的汽车产品,将是我国所有贸易产品里最具潜力的出口商品。”显然,政府对于汽车的出口寄予厚望。
能源日益紧张,环境不断恶化,汽车产业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因此,在十一五期间,新能源、清洁能源的研发,汽车产业也是责无旁贷。
可以看出,自主品牌、出口发展、新能源研发应用、环保改善这些任务,都非个别厂商能够完成,需要政府的支持。换言之,十一五规划期间,政府对于汽车产业的发展将有重大影响。
从2006年起的五年,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至关重要。这5年是否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顺利发展,将决定中国是否能够全面富裕,能否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对于中国汽车产业而言,这5年将决定中国汽车产业是否还有强大的可能。
我们希望,在20余年来的经验教训基础之上,政府在出台任何措施时,不应该是随意和短期的,应该有成熟完善的考量和长期发展的打算;厂商们在作战略决定时,也应当有高远志气,而非只顾及眼下利益,甚至个人业绩。因为,在目前全球的竞争格局下,中国的汽车产业已经没有时间可以挥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