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快递业观察
洋快递”在政策博弈中谋利2004-07-19
欧洲杯足球赛转播期间,电视上出现了联邦快递和美国邮政的广告。此前,世界著名的快递和物流公司DHL在上海雄心勃勃地宣布,从5月10日起正式推出中国国内快递业务,并号称是首家开展中国国内快递业务的国际快递公司。
种种迹象显示,洋快递已经瞄准了国内快递市场开始磨刀霍霍。但国家邮政局也就此放出风声:国内快递业务要经国家邮政局的批准,但该局至今未批过一家外资或合资企业从事该业务。 洋快递和中国邮政的历史积怨 根据中国政策规定,国内快递市场对外资独资企业开放的时间为2005年.此前,外资快递只允许开展国际快递业务,不许染指国内快递,但并没有明文规定合资企业不能进入国内快递市场。于是,来自德国的DHL决心借道它在中国的合资企业——中外运敦豪。毕竟,谁尽早切入国内快递,就意味着抢占先机。 据了解,当前,国际快递四巨头——敦豪(DHL)、联合包裹(UPS)、联邦快递(FEDEX)和天地快运(TNT)都已经悄然进入国内快递市场,并以不同方式开展了国内快递业务:前三者通过代理和合资公司进行,而后者是完全通过代理在做。只不过DHL是公开宣布自己要在这一业务上大干一番罢了。 DHL首席执行官于德恒在接受采访时解释,DHL中国快递业务只针对包裹和重货,目前并不包括邮件快递业务,也没有与中国邮政的EMS产生正面竞争。而且,中外运敦豪开展国内包裹快递业务是经“所有有关部门许可”的,手续齐全,是正常合法经营。 但“所有有关部门许可”具体所指哪些部门,敦豪没有作出明确解释。记者从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副会长刘占芳处获知内情:“当年国际快递公司进入中国开展国际快递时,是经过原外经贸部批准的。但新《邮政法》没出来,国内快递这块业务还没有相应的审批部门。” 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自从跨国速递企业进入中国那天起,就一直在和中国邮政“怄气”,双方积怨由来已久。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邮政的EMS国际快递业务的市场份额已被严重蚕食,并呈进一步加速萎缩趋势。这更使双方的矛盾进一步升级。 为力挽EMS颓势,2002年,中国邮政曾先后祭出“64号文件”和“国联472号文件”两招杀手锏,反击的焦点分别是“500克以下”和“委托权”。 “64号文件”发布于2002年2月4日,即《关于贯彻信息产业部等部门有关进出境信件寄递委托管理文件的通知》,此文件给“洋快递”挖了4个坑:跨国快递公司不准在华经营500克以下的国际快递信件;单件资费在国家规定的邮政特快专递标准以上的信件不准做;具有公民个人名址的信件不准做;县以上党、政、军的公文不准做。同时,要求在华的五大国际快递(UPS、联邦快递、DHL等)在当年6月15日前到邮政部门办理委托管理手续,否则将不能在华开展业务。 国际快递业务的操作对象主要是一些重量较轻的公函,据粗略统计,重量在500克以下的公函在多数国际快递公司的业务中都占到60%以上的比重,是国际快递公司最赚钱的生意。“64号文件”仅这一条就可以置人于死地。“洋快递”对此自然难以接受。 紧接着,2002年9月5日,中国邮政联合其他部门下发了《关于办理进出境信件和具有信件性质物品寄递业务的补充通知》的472号文件,对快递企业放开了除“私人信函及县级以上党政军部门的公文”以外的所有业务。同时规定“办理进出境信件和具有信件性质物品寄递业务委托经营手续的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企业,应在本通知下发之日起60日内,到邮政部门办理寄递手续,期限届满后未办理委托手续的,不得继续经营信件和具有信件性质物品的寄递业务”。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邮政因为受到各方压力,这次通知不再提“500克以下信件”的老话,是放了企业一条生路,但是国家邮政局还是把快递的“委托权”拿到自己手里。2002年11月中下旬,在多种力量斡旋下,双方各自作出让步,“洋快递”们到邮政部门办理了委托手续,算是从业务上接受中国邮政的监管。 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03年11月17日,由国务院法制办牵头,国家邮政总局起草的《邮政法》修改稿第五稿出炉。此举又引发了外资快递巨头的强烈反对。因为,“第五稿”中规定“500克以下的信件的寄递业务由邮政企业专营”;“500克内外都要邮政部门授权”,意即所有快递业务必须经邮政许可经营;以及“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经营的,注册资本人民币1000万元以上。有与从事信件快递业务的地域范围相适应的自有网络”。 可以看出,仅注册门槛一项,就会使90%实力不强的民营快递猝死。而“500克专营”等关键问题也决定了未来外资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经营范围。于是以DHL、联邦快递、TNT和UPS为代表的外资快递公司通过亚太快递商大会向商务部等中国有关部门进行游说。 据悉,目前“第五稿”已经发回邮政总局重新修改,“第六稿”也即将出炉。有专家称洋快递能否顺利开展国内快递业务,就要看新《邮政法》的最终定论了。 中国是一个金色的市场 在这种复杂的政策环境中,DHL敢于挺身而出,争吃中国国内快递市场的“螃蟹”,归根到底还是这个市场本身吸引力太大了。据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副会长李力谋说:“中国快递市场的潜力巨大,目前大约有几万家快递企业在国内快递市场争食,即使很多企业的服务和管理并不完善,但并没妨碍这些企业获利不菲。” 有数据显示,未来10~20年,全球快递业将增长12%~14%,而中国则会在此基础上再翻一番,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预计每年平均增长就可达15%左右。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现代物流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朱道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正逐步向世界制造和采购中心迈进,许多跨国公司都已经或计划将制造、采购中心迁移至中国,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也开始面向全球进行生产和经营,物流支持能力已成为中国保持长久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不需要多久,中国快递业将以惊人的速度加倍增长。 面对这一利润丰厚的市场,国际物流业巨头们当然不能视而不见。从上世纪80年代起,四大国际快递公司便纷纷挤进中国。DHL就是第一家进入中国的国外快递公司,其合资公司中外运敦豪目前在中国的国际快递市场已占有近40%的市场份额。 由于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外资快递进入中国,只能经营国际间快运业务。只有到2005年,外资快递公司才可在华设立独资分公司。所以,四大快递公司一般采取设立合资公司的分公司和为合资公司寻找当地代理这两种形式进入中国的。但即使如此,短短十几年间,四大外资快递公司,已经占据了中国国际快递业务80%的市场份额。 由此不难理解,国际四大速递公司为什么会加紧自己的网络布局建设了: DHL提出了“在未来两年内,将在中国每一个城市建立一个配送点”的口号。宣称将在中国未来几年内不惜大手笔投资2亿美元,用于扩大、提高4个现有的口岸作业中心,增设14家分公司、实施73个工程项目,增购1200辆作业车,增聘2100名员工。完成这些投资后,DHL在网络覆盖范围的领先优势与其他洋巨头相比将进一步增强。 另一个快递业老大联邦快递中国区总经理钟国仪表示:“中国是联邦快递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我们将不断增加对中国的投资。”他们的扩张策略是另辟新径,通过借道柯达在中国的9000个加盟店来开辟自己的服务网络。对此,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尽管DHL目前业务覆盖了中国318个城市,而联邦快递仅有224个,然而与柯达的合作,却使联邦快递立即激增了数千个潜在的网点,可谓打了一场决定性的胜仗。 有意思的是,TNT最初进入中国选择的合作伙伴也是中外运,并在合作的15年中使TNT在中国的分支机构从12家增到25家,口岸城市从3个增到7个。而且,TNT还宣布,未来将继续扩大在中国的业务。 UPS于1988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到2003年3月25日,UPS这家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店第四次更换了公司标志,开始了在中国新的征程。UPS国际业务总裁罗纳德·瓦莱士表示,“中国是一个金色的市场,我们会十分珍惜”。中国快递业对外开放的单向道 尽管中国邮政不时挥舞政策的大棒,拒绝“洋快递”蚕食属于自己专营的地盘。但是国内快递市场对外国快递公司的全面放开,只是个时间问题。在已达成的WTO准入条件中,中国承诺在3到4年内逐步地、直到完全取消对国外快递货运公司的市场准入限制。已经注定了中国快递业将走上一条对外开放的单向道。 洋快递巨头给原本在国内快递市场占据老大地位的中国邮政带来了极大压力,其市场份额正以每年4%的速度递减;而其国际快递市场,也从高峰时的97%跌到了40%左右。与此同时,四大国际快递巨头每年的营业额增长速度却保持在20%以上。据宅急送的陈平介绍:“目前只有EMS和宅急送实现了多点对多点的服务。同时国内的速递企业与国际速递企业的竞争还处在打价格战的阶段。资金、服务等方面的不足,都将成为他们竞争中的软肋。” 对于中国邮政这辆沉重的战车,许多分析家认为,中国邮政整个企业需要一次脱胎换骨的革命性改造。由于众所周知的传统国有企业的“坏毛病”,中国邮政的简单维新并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在与国际巨头的真正较量上,中国邮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天则经济研究所的知名学者张曙光对记者说:“洋快递要进入中国市场,国有邮政部门首先想到的是国家专营和保护贸易,为什么不采取进入容纳,与之竞争的办法?既然洋快递可以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快递为什么不能设法进入美国市场和其他外国市场?邮政快递并没有什么复杂的技术,凭借着我们劳动成本低廉的优势,只要经营管理得好,究竟谁高谁低、鹿死谁手,也许还有一搏。如果不打破垄断,放松管制,用邮政专营把私人快递业搞死,国有邮政快递没有了竞争压力,依然故我,等到开放市场以后,让外国快递公司进来,那时再来改制,也许就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