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个警戒线引起的话题
说到房子,不由得想起了作家刘恒创作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这部作品后来搬上了电影和电视剧,冯巩和梁冠华分别主演过,可要我说还是小说的内容更精彩。工人张大民的物质生活其实一点也不幸福,兄妹五人加上老母亲挤住在两间平房里,还要取妻生子,真够难为他的。
房子是造给人住的,对许多新老普通城里人来说,房子是件时刻萦绕心间的大事,不办不安,早办早安。然而对他们这些人开放的市场好像很冷清,开发出来的商品房对低收入消费群体来说,则又好比是一块烫手的热山芋,既想吃又不敢上手。
不妨读读两则新闻。
案例1:大学毕业留在北京工作的王彪,为理想和生活打拼了近十年,可现在仍和别人合租一套房子。“我看房几乎走遍了北京城,无奈囊中羞涩。现在北京的房价这么高,去年商品房平均售价每平方米4760元,以我每月两三千元的收入,不吃不喝也要攒很多年啊。”刚刚结婚的他,想起以后的生活显得有些没着落。
案例2:上海市去年准备建设100万平方米动迁房的新闻发出不久,打给新民晚报专栏作者杨俊的电话就应接不暇。一位住在西藏路面临搬迁的老太太恳求说:“请你帮帮忙替我去登记,不要到时候我们动迁户买不到房子,让有后门的人先买去了。”
即便如北京上海这些城市经济水平相当高的城市,眼下还是有很多人根本不可能买房子,因为他们承担不起与自己微薄的收入天差地别的房价,他们居住在简陋的旧房中,在等待希望;那么至于其他城市,更是等而下之了。
如果真是弱势群体买不起,开发的房子又都卖出去了,那也好说,毕竟市场平衡着。但事实却又是,尽管房地产保持了连续多年供销两旺的局面,但房地产新的积压却越来越严重,2000年商品房新增积压面积为6043.8万平方米,2001年则上升到6524万平方米,2002年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又比上年增长10.9%。今年1-3月份,商品房空置面积同比增长8.5%,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3.8个百分点。其中,空置商品住宅同比增长7.8%。
央行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分析指出,我国房地产业出现了商品房空置率上升较快、房价攀升等结构性问题。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应引起高度重视。
购买欲望、经济承受能力、产品这三者是市场成熟的条件。既然购买欲望和产品不存在大问题,那只能到经济承受能力身上找文章了。
国外发达国家套房销售价格与消费者户均年可支配收入的合理比率为6-10倍,而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和居民消费水平,5-6倍的比例业界公认较为合适。实际情况是,2001年全国房价收入比的平均值为7.8,2002年全国35个大中城市大部分套房销售价格与户均年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全部超过了6,其中北京、沈阳、贵阳、南京、广州、大连和西安的比率超过了10,沈阳更是以13.7的房价收入比高居榜首。
与此同时,还要把居民之间收入不平等的因素加进来考虑,这要用到基尼系数概念。
基尼系数是国际通用的反映居民之间收入差异程度的比较精确的指标,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
1978年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仅为0.18,到了1995年升至0.452,1998年为0.456,2000年为0.467,均超国际公认警戒线0.4的标尺。最新调查统计显示,目前中国城市户均金融资产最多的百分之二十的家庭拥有城市居民家庭金融资产总值的百分之六十六点四,最低的百分之二十的家庭拥有的金融资产只有居民金融资产总额的百分之一点三。这表明我国的收入差距逐步明显化,开始滑入分配不公平区间。
那么房子宁肯空着也不相机处理,是否有点像过去批判资本主义“牛奶倒大海”事件?是的。记得当时的感觉是穷人一面在挨饿,农场主却一面倾倒牛奶,这是社会财富多大的浪费呀!
现在恐怕很少有人会提出“弱势群体买不起牛奶,你们却把它倒掉,怎么可以?”这样对市场经济完全陌生的经济学问题了,因为经济学是不作价值判断的,它只是直白地告诉你经济政策和经济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什么。
不过根据“一旦价格超过市场出清的价格,供给就会过剩;一旦价格回落到市场出清的水平,供给过剩的现象就会立即消失”这个四海皆准的原理,我们所处的房地产市场价格肯定存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