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2003年同比计算,将产生收入约120亿美元的世界第三大PC厂商●双方致力于在PC销售、服务和融资方面建立长期战略合作●
联想收购知名品牌IBM的PC业务,意味着联想的个人电脑业务规模将在目前的基础上增长4倍。收购后的联想,将全面迈上国际化征程。此次并购,是双赢还是双输,广为业界瞩目。
半年来业内盛传IBM出售PC业务的传闻昨天终于落幕。
昨天,联想集团在北京迎来了20周年的生日。刚满20周岁的联想,公布了震动业界的新闻:经过近13个月的艰辛谈判和大工作量的业务梳理,联想集团以总价12.5亿美元收购IBM的全球PC业务。其中包括台式机业务和笔记本业务,具体支付方式则包括6.5亿美元现金和6亿美元的联想股票。同时,联想集团也宣布了高层的变更调整:IBM高级副总裁史蒂芬-沃德将出任联想集团新CEO,杨元庆则改任公司董事长。同时,老帅柳传志将彻底退居幕后。
收购为联想扬起国际化风帆
解读收购行为真正的实质,最主要是看双方资本构成。根据协议不难看出,联想集团付出12.5亿美元包括6.5亿美元现金和6亿美元的联想股票构成。收购后,联想股票构成有明显变化:中方股东、联想控股将拥有联想集团45%左右的股份,IBM公司将拥有18.5%左右的股份。IBM这种由亲手操刀PC市场,变成联想大股东进行PC业绩分成,可以将这次收购行为理解为中美两家IT厂商的战略合作行为。
这种战略合作,使联想专司PC制造之力,IBM专展IT服务之长。根据协议,新的联想集团在五年内有权使用IBM的品牌,并完全获得商标及相关技术,这就使得联想的产品在全球PC市场上具有了最广泛的品牌认知度。
一直立志跻身“世界500强”的联想集团,因为与IBM的合资,而使得联想两代人的梦想离现实更加接近。根据财报,联想集团在2003/04财年业绩,整体营业额为231.8亿港元。而IBM去年PC的营业额是115.6亿美元。
联想国际化征程路漫漫
时针转向20年前的今天。1984年,紧握着20万元人民币的“筹码”,柳传志和10位同道者共同创建了联想公司。2004年,联想以“整合IBMPC相关业务部门”作为迎接企业诞生20周年的礼物。此次收购行为,成为中国IT产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并影响到全球PC产业版图的划分。
联想集团新董事长杨元庆表示,近几年来,面对全球IT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为了保证联想的持续健康地发展,响应国家“将信息产业做大做强”的号召,联想制定了“国际化的联想”的战略目标,并部署了相应的战略步骤。
倘若不去观察联想这两年来的战略举措与发展轨迹,而孤立地看待中国IT领军企业“收购IBMPC业务”的事件。那么,我们确可得出“联想冲动”的结论。然而,正如上文所列举的事实,联想似乎是在扮演着棋手的角色,看似突兀的每一着棋其实都有着关联。
谁比谁笑得更甜
对联想而言,此次并购,象征意义甚至已超越了实际的利润所得。根据权威机构的统计,目前IBM在10大电脑公司中位居第三,PC市场份额为5.3%,仅次于戴尔和惠普。可以说,IBM在世界PC发展历史上具有的地位和影响力,是无价的。收购这样一个巨人的富有传奇色彩的重要部门,对于联想在国际上的影响及发展显然不言而喻。但是,具体到把IBM和联想撮合到一起来的动力,还有更深的背景:
很早以前IBM就进行了产业改组,个人电脑不是IBM的主要经营业务。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IBM就转为以公司集团为主要对象提供电脑服务业务的企业,个人电脑逐渐退出IBM的生产领域。目前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占其总销售额的10%,但利润非常低,对公司每股赢利贡献率不到1%。因此,IBM早有把个人电脑业务分离出来的考虑。现在能有联想这样一个在迅猛发展的中国和亚洲市场占有老大位置的伙伴及时接手自己的烫手山芋,对IBM来说不失为在一个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机会下做出的合适的选择。
此次新闻发布会上千人攒动的热闹,不能掩饰联想集团近年来在发展上的尴尬。联想集团近3年来实施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屡遭挫折,“信息化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虽经多年努力但效果并不理想。去年在报告弱于预期的业绩后,联想集团宣布重新将重点转回到其核心的电脑业务上。目前,虽然联想已是国内PC的第一品牌,但在国际市场上仍缺乏有力影响,迫切需要一个新的突破,以实现其国际化的发展战略。显然,联想是看好IBM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优秀的技术、管理资源。有业内人士认为,此次并购,将为联想集团走向世界提供一个极好机会。从此次并购来看,至少目前联想和IBM都是各遂所愿,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