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地我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 以贴牌方式挤入中国手机市场大战的上海易美日前悄无声息地走向解体。易美也是竞争白热化的中国手机行业里第一家被挤出市场的企业,它的辞世是否意味着手机市场出局的多米诺骨牌已经倒下了第一块?
悄然无声的谢幕
易美的危机是以一种被迫的方式向外界披露的。
从11月底起,全国各地就时有易美手机的用户投诉,易美的特约维修点要么关门,要么不再提供维修服务,而理由就是易美已经倒闭。有消息称,易美迄今已拖欠员工工资达数月之久,许多经销商的货款也被拖欠。被拖欠工资的员工则把易美告到了上海市劳动监管部门。据悉,易美董事会已经正式发出通知,大多数员工的工资将只发到今年的11月30日。
不过,时至今日,真正的当事人,无论是借牌给易美的南京熊猫,还是易美的大股东上海科技都保持着不正常的沉默,没有对外正式发布任何信息。《财经时报》记者一周来多次致电这两家公司的董秘,但均被其助手以各种理由挡驾。
上海中山北路的一位维修商对记者说,他们两周前就已经停止了与易美有关的一切业务,易美手机的问题应该由经销商解决。而许多经销商却表示对此并不知情。浦东一位姓沈的经销商说:“我们没有接到熊猫或者易美的任何通知,厂家应该不会这么不负责任吧?”
可事实是,易美的总机已经无人接听,公司的网站也无法登陆。知情人士透露,易美目前仅有不到20名留守员工从事善后工作。记者拨打熊猫手机的服务热线,熊猫手机的客服人员已经承诺将接手易美手机的维修事宜。
易美的遭遇不禁让人想到“世事无常”这句话。两年前的上海易美可谓是春风得意、风光一时:通过与南京熊猫的合作,易美成功地绕过了信息产业部手机生产牌照的障碍;通过签约当红影星周迅作产品代言人,易美轻易地吸引了广大用户的眼球;通过熊猫移动庞大的销售网络,易美手机迅速地走向全国,创下了月销售三万台的不错成绩。创办易美的熊猫移动的总经理马志平更是放出豪言:“三年内易美要进入国产手机企业前六名。”然而,谁也不曾想到,这一切都不过是芸花一现。
错综复杂的身世
提到上海易美,不能不提马志平和吴志建这两个人。
马志平从事手机销售已有十年的历史。他原为江苏天创通信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2001年,天创公司全年的销售额达到7亿元,不仅是熊猫在华东的主要代理商,而且是科健的江苏省总代理,全年出货量占到科健总销售量的50%以上。
2001年10月,马志平与吴志建共同出资成立了上海易美通信有限公司。吴志建出任公司总经理一职。吴志建此人在手机业内也颇有来历。此前曾任摩托罗拉公司的中国营销总监。易美成立后,几十名原摩托罗拉的员工投奔而来,以至于上海易美曾一度被业内人士称为小“摩托罗拉”。
2002年4月,资本大鳄斯威特通过旗下的上海科技控股的南京宽频出资2000万介入易美,易美的股本结构变为南京宽频持有50.12%,吴、马二人持有49.88%。
上海易美从一成立就瞄准了手机生产市场,而且是手机的高端市场。然而由于信息产业部对手机生产牌照的严格控制,易美的雄心当时还只能是纸上谈兵。
转机出现在2002年2月。易美股东之一的马志平作为自然人出资与南京熊猫共同组建了熊猫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其中南京熊猫出资3060万,控股51%,马志平个人出资2940万,控股49%。新公司定位于熊猫自有品牌的销售和服务。
在熊猫内部有了“自己人”之后,2002年5月,上海易美很快便与南京熊猫就借牌生产达成了一致。具体操作过程是,易美生产的手机在出厂前加入熊猫手机工厂内“贴商标”的手续,并由熊猫的工厂保障质量监控和监测。上海易美则向南京熊猫支付一定的借牌费用。
曾在信息产业部工作过的一位业内人士称,从马、吴二人的经历来看,易美借牌熊猫应当只是权益之计。不过由于在对外宣传时,易美一再坚称熊猫易美是熊猫手机的一个子产品。此次易美摔跤,势必在一定程度上连累熊猫。
扑朔迷离的败因
由于南京熊猫与上海科技的守口如瓶,加之易美高层管理人员的遍寻无踪,对于易美如此迅速走向衰亡的原因外界目前仍限于猜测。
阳光瑞盟专门从事手机业咨询的高级顾问黄众表示,易美的失败极有可能与其内部不切实际的发展规划有关。黄众说,中国目前的手机市场竞争虽然激烈,但目前要在这个年销量达8000万台左右的大市场中存活应该不会存在太大的问题。易美很可能是由于盲目追求市场份额,大面积、全方位地铺开营销网络而导致成本的大幅攀升,资金链断裂,进而带来了灭顶之灾。
与他的分析相印证的是,南京熊猫在今年8月发布的中报中称,2003年,熊猫控股的、马志平任总经理的南京熊猫移动未经公司同意,擅自为经销商江苏天创公司(马志平控制的私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4.2亿元。中报还透露,仅2003年上半年,江苏天创欠南京熊猫应收货款就达5.9亿;上海易美欠南京熊猫应收货款1.62亿元。换句话说,2003年上半年,仅与马志平有关的两家公司就欠南京熊猫7.5亿元。
黄众指出,目前国内的手机生产商正在走着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少数技术力量雄厚、资金充裕的大企业正在从自主研发做起,瞄准的是高端产品;更多的企业则走的是易美的模式,即引进其他厂家的现成机型,专营市场和品牌。这也就限制了其长远的发展动力。
黄众说,国内一些厂家目前在二、三线城市的销售力量极为强大,在价格上也有一定的优势,国外著名品牌短期内还不至于威胁到这些厂家的生存。不过随着消费者的日趋成熟,加之外企近期已经明显开始了反攻,双方在营销网络上的差距消失之日,可能也就是众多的“易美”出局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