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8日肯定会载入世界IT史。这一天,中国的联想集团斥资12.5亿美元,收购IBM全部PC业务,一步成为全球第三大PC厂商,进而迈入全球500强。12月9日,国内很多媒体在刊登这一消息时,“蛇吞象”、“以小搏大”成了关键词。不少人疑惑,一家年销售额30亿美元左右、市场价值30亿美元左右的联想,凭什么去购并年销售额100亿美元以上的IBM的PC业务?
让梦想早日成真,是联想并购之举的动力之源。从20年前创建联想公司之初,“柳传志们”就把创建世界一流企业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经过矢志不移地努力,他们成功登上了亚太PC市场冠军宝座。虽然如此,现有的规模、市场份额、技术实力等,束缚着联想走向全球的步伐,联想在短时间内还难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国际性公司。IBM将要出售PC业务的消息,让联想人看到了一个圆梦捷径,他们怎能放弃这难得机遇?13个月的艰苦谈判,“柳传志们”梦想成真。正如他们致全体员工的一封信所言,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缩短了联想可能要花费20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达到的国际化目标历程。
此外,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为联想并购提供了坚实的土壤和政策支持;从振兴民族工业出发,从政府到银行等诸多方面给予的全力支持,以及联想自身闯荡市场所积累的财富与经验,让联想并购世界巨头从幻想变为了活生生的现实。虽然有些匪夷所思,虽然“蛇吞象”有违商业常理,虽然有“大跃进”之嫌疑,但眼前发生的一切不容怀疑。
梦想成真,表面上风光无限,但“以小搏大”毕竟是一个危机四伏的“险招”。一家土生土长的中国企业,突然变为了全球供应商,如何面对高度复杂的物流和供应链?一个来自东方,一个来自西方,文化、管理等模式如何融合?改换门庭的IBMPC,能否为原有客户接受?联想会不会失去原来IBM的部分客户,而让戴尔、惠普等趁机而入?最为关键的是,等同于“个人电脑”概念的IBM,在PC市场上都无利可图,每年税前亏损约为2.5亿美元,联想接过这个烫手的热山芋,是否有更好的办法提高PC业务的利润?
谈到联想并购,戴尔公司的董事长迈克尔·戴尔反问记者:“在计算机产业,你最后一次看到过的成功并购是什么时候?”此问意味深长,近十年,无论是亚洲电子产品公司购买美国个人电脑制造商,还是台湾宏基收购德州仪器的个人电脑子公司,无论是韩国三星电子收购AST,还是Compaq购并DEC,几乎都是以惨败收场。对这些,联想并非不知,否则,柳传志也不会说“联想的确冒了很大的风险,如果此举收购失败,对联想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联想和IBM最终能够脱离PC苦海并重塑辉煌吗?世人在关注。不少IT观察家认为,此次并购的象征意义甚至已超越了经济利益。还有人认为,最大的受益者应该是整个中国IT产业。联想作为中国企业通过收购西方同行取得竞争优势,必将为中国的同行树立一个典范。对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象征意义有何用途?联想应尽快从“鲜花、壮举、国际化、世界第三、500强”等走出来,面对巨大的困难与风险,扎扎实实走好磨合期,从而稳健地步入新的发展期。只有如此,联想并购行为才有实际意义,才能对其他有志于挺进世界的中国企业具有积极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