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关村全年经济发展的数据统计尚未出台,但从上半年的发展态势来看,2004年又是中关村一个增长不错的年头: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呈现新一轮高速发展的势头,完成总收入1403.6亿元,同比增长34.1%。
与此同时,在岁末更是好消息不断:先是中关村管委会将对参与制定标准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再是中关村担保公司成立5周年,累计授信企业1600家……再加上一年来中关村商务环境得到改善、新增企业再创新高,种种迹象表明,中关村“五年上台阶”的大计还算完满。然而,回首2004年,中关村有四大问题不得不说;如果这四大问题在2005年得到改善,中关村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治安环境面临挑战
2004年7月29日,位于中关村海龙大厦对面、中国最大苹果体验中心遭遇打砸抢事件,这让很多人首次对中关村的治安状况产生了不安。那些只有在香港古惑仔电影里才能出现的场景,活生生地在中关村最核心的地带上演了。
下午5点20分,正是中关村大街交通最拥挤、人流最大的时候。位于中关村海龙大厦对面的,中国最大苹果体验中心的20多名员工就快要结束一天的工作,几名顾客正在徘徊参观。突然,6名外形彪悍的男子手持棍棒冲入大厅。他们一声大喝,举棒便砸。木棒所到之处,各种最新数码产品、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摄像机等四处飞扬,柜台玻璃碎片四射。一通猛砸之后,歹徒携部分贵重物品飞奔而去。在短短不到5分钟的时间内,3名员工受伤,300平方米的店面遭受到严重破坏,多台最新数码产品被砸,几台最昂贵的最新型摄像机丢失,损失达百万元以上。
仲达公司黄黎明经理事后回忆说:“他们门外有人指挥、控制,行动敏捷,逃跑的路线也是分头行动,不慌不乱;而且砸的都是最好的产品、抢走的都是最贵的设备,这明显就是有预谋的惯犯。” 黄黎明认为,此次事件像是黑社会所为。
就在此次事件的不久之前,海龙一位高层在回家的路上也被人连扎7刀,险些危及生命。
在2000年的时候,中关村由于劫案频发,使得送货者心惊胆战,后在警方严打之下得以遏制;2004年,接连的几件恶性事件给中关村抹下沉重一笔,也让2004年的中关村治安环境蒙上了阴影。人们有理由把这些事件归之于突发事件,但是作为教训,中关村却应牢牢铭记。
毕竟,良好的治安环境是中关村一切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恶性竞争抬头之势
2004年8月13日,中关村海龙和鼎好电子商城门口发生的道路冲突,成为中关村电子市场成立5年多以来最大的一起恶性竞争事件。
当天中午,海龙、鼎好两家电子卖场的保安在通往海龙大厦及鼎好电子城的道路上发生了冲突,起因只是海龙为了疏理交通在这条路上竖起一条护栏。鼎好认为护栏挡住了去鼎好的道路,近百名保安聚集在一起堵住了道路。在双方对峙中,鼎好保安强行拆除护栏,双方保安情急之下发生了冲突。
直到现在,海龙和鼎好提及此事,都会心里不痛快。毕竟,对鼎好来说,海龙是最强势的;对海龙来说,鼎好是最有危胁的。现实为冲突埋下了伏笔。
在此之前,中关村电子市场中,因为生意、人情、帮派而发生的争斗并非鲜事,但闹成各报一大新闻的,这还是头一遭;也同样因为这件事,即使人们不再计较谁是谁非,中关村商业竞争环境的问题也不可避免地提上了日程(详见本报2004年9月11日头版《中关村商业竞争启示录》)。
再加上因为激烈竞争,各市场为抢商户资源,暗中的争斗早已是不可避免。鼎好开业的时候寄望于中海、科贸开业的时候又巴望着硅谷和鼎好商户合约到期、e中芯开业之前也在中关村里扫了几遍……和海龙、硅谷当初坐等也能满租的时代不同了,竞争局面的严酷性,使得本应合作共荣的分羹者伤了和气。当祁燕离开硅谷到科贸,两个市场就种下了难再合作的隐因;当海龙的人跳槽到鼎好,他们也不得不提防随时可能出现的资源流失……到了这个地步,谁还能奉行商业规则,按部就班地出棋呢?
就像厂商为了稳定渠道,会向渠道下发“限价通知”,可当渠道商大都不遵守这个通知规定时,谁还能坚持下去?坚持就意味着利润的流失。
于是,很多市场的负责人,在面对关于市场负面消息的采访时,往往第一想法就是,别相信竞争对手的话,那是谣传;实际上,另外一句“无风不起浪”的话,他们大都淡忘了。
信用环境仍待提升
信用问题是中关村的老问题,也是中关村一直致力于解决的大问题。前不久,中关村担保公司成立5周年,5年来,其累计为1600家企业提供信用担保;但是,相对于13000家企业的数量来说,1600家能获得信用担保数量显然还是太少了。2005年,中关村信用建设还任重道远。
2004年,佳企天创和中怡阳光的倒闭,不但是仪科惠光案的再现,更以隐蔽性强、金额巨大等特点,又一次集中暴露了渠道信用问题。
中怡阳光公司成立于2000年,经过3年的发展,给代理商和客户都留下了不错的印象,但是,几乎一夜之间,偌大的一个公司就消失在中关村渠道里,剩下的只有一帮叫苦不迭的赔钱者,和一些独自扛责的业务人员。而在两个月前,佳企天创公司的倒闭,涉及被骗的公司不下十几家,被骗金额多则二三百万元,少则几十万元。
他们的做法和仪科惠光非常相似,为了冲量,将返点、税点都折进去,超低价出货,以赚取年终高额的返点。但之前的教训已经说明,这种做法最终会导致资金断链,害人害己。这些还是被媒体曝光的,还有更多只是捂在渠道里,上下家痛在心里也不敢作声的。有人说,几大IT渠道商在这种恶性扎货事件中,一般都会有损失,只是,家丑不可外扬。当初仪科惠光卷款之前,和光的律师已经多次提醒公司要小心仪科惠光,可渠道有渠道的销量法则。
更为可怕的是,由于竞争加剧,渠道商之间的赊销已经没有任何考核的时间了,见面就谈账期;再加上太多新市场进入没有人气,卷款走人有了更广泛的基础。由此,便形成更严重的恶性循环。
在此前提下,诚信的渠道就是,我卖假货,就明确告诉你是假的,所以便宜,这也就算仁至义尽了。因此,中关村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在和经销商打交道时,受骗之后,往往认准了一家不敢轻易换,价格优惠尚在其次。被渠道以假货蒙骗,影响了工程的情况并非没有出现。
老问题虽是顽疾,但也不可不治,传染开来,只怕影响更深。
舆论环境面临压力
包括苹果体验中心打砸抢事件,鼎好、海龙抢路事件在内的一系列的突发事件让中关村在2004年屡屡处于媒体的聚光灯之下。尽管与此同时中关村取得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成绩,但是职业的习惯还是让不少媒体把怀疑的眼光投向中关村:中关村这是怎么了?
这种对于中关村的怀疑,被著名评论家方兴东集中地爆发了出来。2004年8月,一本由方兴东博士挑头编著的,专门分析批判中关村现状的《中关村失落》(又名《中关村之死》)正式出版。书中从发展方向、技术创新等角度对中关村提出批评,认为“3~5年以后,中关村在中国 IT 业的领导地位将基本丧失殆尽”,“中关村在中国 IT 业内也必将落伍于上海和深圳等地”,“中关村正在‘空壳化’”……
以《挑战微软》闻名的方兴东博士,经常有惊人之语,其结论、观点往往争议较大,有人褒之,更有人贬之。单就《中关村失落》而言,尽管方博士的结论、观点有过激之处,但其阐述的问题,却被很多人认为有相当的现实性和合理之处。北京市海淀区区长周良洛在总结2004年上半年工作的时候,肯定成绩之时也提出了问题,其中一条就是中小企业成长缓慢。近20年来,除了联想、方正,中关村再没有成长起来一家大企业;20年后,联想也在探索新的方向,即使联想鲸吞IBM全球PC业务,也只是国际化的步伐,还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国际化厂商。
方兴东的言论大可不必全信,毕竟中关村的创新能力在国内仍无人能出其右;但其提出的问题却值得深思:中关村到底要什么?2004年,中关村第一人陈春先的去世,留给中关村的也是一道该如何创新的思考题。对于高科技的中关村、国际化的中关村来说,这条路还很长、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