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都采取了那些政策? 一、推行经济体制改革
经过二百多年的英国殖民统治,1947年印度独立,三年后建立印度共和国。建国之初,印度采取偏向苏联式的“半计划经济模式”。1981年英·甘地重新执政,并拉开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改革内容包括:推动国企私有化;改善投资环境,吸取外国直接投资;下放出口权限,拓宽出口渠道,提高出口退税;开放私人资本经营银行业务,加速金融与财政体制改革等。这些改革举措使印度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
二、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制订前瞻性的科技发展纲领及相关配套政策法规,并不断加以补充、完善,是印度历届立法、行政部门的一大职责,目前印度科技相关的代表性政策法规包括《科学政策决议》(1958)、《技术政策声明》(1983)、《新技术政策(草案)》(1993)等。1998年在制订第九个五年计划的同时,印度“技术信息预测评估委员会”编制了“2020年科技远景发展规划”。其中对信息技术、电子电信、航空航天等17个科技前沿项目进行详尽的规划,以期在2020年使印度成为世界第四经济大国的同时,也成为举足轻重的信息技术大国。
三、科研系统不断完善
印度的科技研发系统主要由政府、高等学校、企业、私立非盈利机构等组成。根据2001年的统计数据,印度共有各种科技研发机构近三千个,其中中央级科研机构一百三十多个,国家实验室四百多个,大学科研机构二百多个,企业层次的研发机构一千三百个。核心机构包括印度内阁科技委员会、印度国家科学院、印度科学技术部、印度科学与工业研究理事会等。其中印度内阁科技委员会于1981年成立,直接由国家总理负责。
印度的科技研发经费85%中央及各邦政府提供,“一五”计划时为2亿卢比,此后以平均每个五年计划净增2—3倍的速度增长,到“八五”计划时已达到2000亿,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一千倍,研发经费占GDP的0.90%左右。在“九五”计划中,这一比率被再次提高为2%。
四、推动教育发展,培育科技人才
虽然在印度宪法中规定“14周岁以下的儿童享受免费教育”,但印度的教育还是呈现一种不均衡的发展态势。一方面文盲率很高,一方面软件人才的培训如火如荼。
为了培训软件人才,印度在近3000所中学、500所学院、160所大学开设不同层次的微机课程,形成多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仅每年从大学毕业的软件技术人员就高达17.8万人。同时,印度开放私人资本和外资从事电脑专业教育,制度优惠政策吸引海外科技人才归国,逐步积累了大量的科技人才。据2003年统计资料,整个印度的软件公司拥有超过65万名工程师,其雇员总数仅次于美国。
卓有成效的软件园和电信港计划
当然,国家政策对科技和教育的调整,只是为印度软件业提供了发展的基础。要想让一个产业腾飞,还要为它插上一双可以飞翔的翅膀,为此印度启动了软件园和电信港计划。
1982年印度第一个科技园在泰米尔纳德邦科塔吉里建成,其投资额为1.25亿美元,主要进行软件、微电子、电信、药学、生物工程等尖端技术的研究开发,吸引了相当数量的回国科技人才,为90年代软件产业及其它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初步的基础。此后,在拉·甘地和拉奥主政时期,印度先后成立了电子部和“软件发展促进局”(SDPA),实施软件园与电信港的建设计划。先后在班加罗尔、马德拉斯、海德拉巴、孟买、浦那、甘地那加尔、斋浦尔及加尔各答等地设立了26个软件园区。
除了兴建软件园,印度还启动了“电信港(Teleport)”计划。所谓“电信港”是由高宽带通信设施、跨国通信网络、数字交换与传输设施、卫星地面站所组成的网络系统。为了顺利实施这一计划,印度政府打破了几十年由国营电信企业垄断的体制,取消了电信设备的特许生产制度。目前,以班加罗尔为首的主要软件园中的“电信港”设施基本上达到或超过了世界电信港的标准和要求。
为了促进软件出口,吸引外国投资,印度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以税收政策为例,印度税法规定,符合条件的软件企业在2010年前免征所得税;对软件研发所必须进口的软件实施零关税优惠,对为开发软件而进口的硬件设备也实行不同档次的关税减免;在国内注册的软件企业,若在5年内实现外汇净收入25万美元以上,则进口设备可享受零关税等优惠规定。
国家政策的扶持,软件人才的储备,低成本人力资源的吸引,语言环境的亲合,国际合作经验的积累。所有因素的综合,促成了印度软件业的另类风景。
20世纪末,蔓延全球的 “千年虫”为印度软件业提供了一次起飞的良机。印度企业充分发挥其“质高(素质高)价廉(工资低)”的人才优势,从欧美市场获得了大批订单。资料显示,自1996年到2000年末,印度公司仅为世界各国解决“千年虫”问题就挣到了30多亿美元。
其后,欧元的转换问题又带给印度一次机遇,加之互联网的发展热潮、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使得TCS、WIPRO、INFOSYS等为代表的印度软件公司得以飞速壮大,与同期涌现的大批中小软件公司一起,奠定了印度软件及其服务产业的国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