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刚开篇,因为指甲大小的锂电池,业界巨头索尼公司被国内一家并不具名气的小公司告上了法庭。敢于将产业巨头告上法庭的四川德先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数码电池的厂商,他们在诉讼中要求对方立即停止使用在中国市场销售的数码摄像机和数码照相机用智慧型锂电池中的“Infolithium技术”,同时要求日本公司停止在中国生产此类锂电池时用到该技术。所谓“Infolithium技术”,是指索尼在每一块电池上都附加有智能密钥识别系统,如果当索尼数码产品使用了非原装电池,该产品会出现使用原装电池的提示。据此,德先科技认为索尼公司行为涉嫌垄断,并在上海向地方法院提出上诉。单就双方实力而言,两家公司完全不在同一量级,因而各方对德先科技胜诉前景的看法不尽相同。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德先科技敢于向索尼发出挑战的大胆行为,得到了国内产业界的一致赞同。同时,一个令本刊记者不曾遇到的现象是,跨国公司诺基亚在这场官司中完全站在了索尼一方。这成了一场跨国企业与本地企业的权益之争,而事件的焦点则集中到了索尼是否构成垄断这一争议之上。法律解构德先科技难胜之因“我们是基于国内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为法律依据向法院提请法律诉讼的。”德先科技发言人陈挚告诉《IT时代周刊》记者,“在准备起诉之前我们也向有关部门咨询过,这其中包括商务部条法司,但是我们得到的答复是国内的反垄断法暂时还无法出台,也无法给出出台的确切时间表。说句实话,我个人意见,这场官司的结果很有可能是不了了之。”以生产手机电池为主的上海比亚迪公司一位不愿具名的高层人士也不无担忧地向本刊记者指出:“在中国反垄断法尚不健全的情况下,他们的这种做法很难讨到好处。”比亚迪公司曾被索尼在日本控告侵犯电池专利技术,因此他们对类似官司具有深刻经验。然而,中国法律界的看法并不如企业界悲观。专门从事国际经济法研究工作的侯放教授就认为,关于“非法垄断技术、妨碍技术进步”的司法解释于今年元旦起正式实施后,它对德先科技打赢这场官司有积极意义。侯教授是上海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对国内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发展有所研究,他进一步向《IT时代周刊》记者介绍说:“国内于1993年制定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由于整部法的内容笼统,目前国家已经开始对这部法规进行进一步细化。其中2004年11月底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审理技术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中对《技术合同法》第329条中 ‘非法垄断技术、妨碍技术进步’进行了更细致的司法解释,这事实上是对《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有力补充,也有助于改善国内企业目前的竞争环境。特别是对在产业链中处于劣势地位的国内企业而言,这项司法解释的出台无疑是个利好消息。”侯放教授的观点无疑让希望德先科技获胜的业界人士松了一口气,但侯教授也并不认为四川公司就能稳操胜券。“目前国内逐步细化反不正当竞争法,是基于保护国家产业的考虑,但是与此同时还必须兼顾企业对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在这两者间找到合理平衡点不是件容易的事。”侯教授说。据本刊记者了解,跨国公司在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上一向十分重视,索尼就是其中的典型,他们早就为其智慧型锂电池所使用的“Infolithium技术”申请了专利,“国家的法律必须承认并保护跨国企业对自身知识产权的维护”,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而言,索尼构不成垄断。由此看来,德先科技想要告倒索尼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诺基亚力挺索尼“Infolithium”技术在德先科技看来是一种智能识别技术,是索尼设置行业壁垒的技术核心,但索尼公司对此却持有完全不同的看法,该公司传媒公关部经理李羲就认为业界的一些观点并不了解索尼此举的出发点。李羲告诉《IT时代周刊》记者:“‘Infolithium技术’只是为用户提供电池精确显示的功能,它推出另外一个目的就是方便用户识别索尼电池的真伪。”李羲认为市场上假冒的索尼电池太多了。据她介绍,从2003年开始,索尼就越来越频繁地接到因使用假冒电池而导致机器冒烟、着火、破损的事故报告。“其实,我们推出这项技术的初衷很简单,就是为了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但是有的电池厂商把问题想得太复杂了。”李羲说。不止如此,本刊记者还进一步从索尼公司了解到,为了应付假冒技术的日新月异,索尼公司还在不断更新技术,以防止仿冒者在获取技术之后继续生产出质量不过关的锂电池产品。跟索尼感同身受的还有手机厂商诺基亚。自从去年发生诺基亚手机爆炸事件后,该公司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加大打击仿冒电池的力度,并于2004年12月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全息图标签技术,诺基亚手机用户可以依据该技术来确认手机电池的真伪。“今年我们将会汉化这个系统,并开始在国内的诺基亚电池上使用此项技术。”诺基亚资讯部经理蔡芸告诉记者,“我们和索尼的技术有所不同,但目的应该相同。”事实上,和索尼产品行销全球一样,诺基亚的手机也有巨大的全球销售量,这就意味着因使用假冒电池而引起诺基亚手机安全事故的几率也会增高。“如果这些事故果真是由于诺基亚造成的,那么我们应该负担相关的法律责任,但是与诺基亚无关,我们却会成为除消费者之外的最终受害者。这样的事例多了,消费者自然会对手机品牌产生质疑。”蔡芸的言语中透着一丝无奈。市场乱相无助德先科技数码产品市场的扩容形成了对锂电池的相应需求,这对于广大电池厂商而言应该是一个绝对不容忽视的商机,德先科技就是在这样的机遇中做大了自己。《IT时代周刊》记者在该公司的网站上注意到,德先科技生产的专用于索尼数码相机摄像机的电源多达22种,而其中有不少型号就与索尼的智慧型锂离子电池的型号完全相同。而据世界消费类电子领域著名的数据公司GFK的统计显示,目前索尼摄像机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占到50%,而照相机占到了大约30%。因此,索尼数码产品所使用的电池自然成为众多厂家刻意仿造的对象,并因价格低廉而受到市场追捧。本刊记者在徐家汇商圈的数码城就了解到,“品胜(德先科技的品牌)的销量不错,目前应该是同类产品中卖得最好的。”不仅德先科技如此,其同行同样会紧握赚钱的机会,因此大量鱼目混珠的锂电池企业产生,但他们能否达到手机电池的安全指标就很难说。记者的这种疑虑在陈挚无意间透露行业信息后显得越发突出。陈挚告诉本刊记者说:“国内目前生产数码产品用电池的厂家有10家左右,叫得上名字的也不过2、3家,数码电源提供商在国内是新兴行业,大多数厂家去年下半年才成立。各企业发展也是良莠不齐,有的企业生产规模小,技术也不够成熟。”另据记者了解,电池的安全性成本是生产电池中最重要的环节,但是国内有一些电池厂为了降低成本,却在关键的环节上使用一些不达标的材料,给电池使用带来相当大的安全隐患。此外,本刊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还发现,跨国公司在重视产品质量,却因仿冒者质量不过关而使品牌形象备受打击。跨国公司与仿冒者永远是我在明敌在暗的关系,跨国公司想出各种策略来应对仿冒者情有可原。
“就像我们使用防伪标签来识别真伪电池一样,索尼采用了‘Infolithium技术’。大家的方式不同,但目的都一样,我们也一直呼吁消费者能使用诺基亚品牌的电池。可每当我们呼吁的时候,总是有一些电池厂商会站出来说我们这是垄断。”蔡芸的话语中再一次透露出无奈。
采访后记:
真正令跨国公司头痛的并不是像德先科技这样的企业,而是那些根本就叫不上名的电池厂商。他们生产的假冒品以次充好,给索尼的企业形象维护带来了隐忧无穷。处于被动地位的跨国公司在这样的情况下,使用先进技术以确保用户能够识别产品真伪,这样做能够更好地维护品牌形象。索尼的做法似乎有些不得已而为之的味道。但是索尼的做法无疑会损害国内电池厂商的利益,尤其像德先这样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权益,德先无疑是产业链弱势企业争取自身权利的敢为先者。但是国内目前反垄断法的缺位,却让这次维权之举丧失该有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