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联则更加欣赏JCB机构国际市场扩张业务的经验。JCB在visa和万事达两大竞争对手的垄断之下,逐渐发展海外代理机构和特许加盟机构,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发展1100万商户,并且建立了覆盖全球主流市场的支付清算网络。 虽然中国人民银行最新的《银行卡条例》仍然在蛰伏之中,万建华依然感觉到巨大的压力。万领导着中国最大的银行卡营运商中国银联,为中国近百家银行提供银行卡联网服务,如今这家股份制的金融机构刚满三周年。
万建华很清楚,处于酝酿之中的《银行卡条例》(原定去年7月出台)将会允许包括汇丰银行、花旗银行和渣打银行在内的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开展信用卡业务,包括上述三家在内的数家外资银行,已经向中国人民银行递交了“信用卡业务”的申请书,一旦新的《条例》颁布,中国银行卡市场就瞬间涌入了新的对手。
另外,更直接的竞争者早就开始和中国银联展开了角逐,这包括全球最大的两家银行卡营运机构visa和万事达(mastercard),两家机构已经被获准在中国市场推行最新的非接触式信用卡业务,消费者不需要将信用卡插入读卡机器,而只需要轻触读卡器,无线网络就可以完成交易,这种更方便的业务将为两家机构赢得更多的大众消费者。
在对手接踵而至的时候,万建华并没有蛰伏。这家总部设在上海的金融机构,看好每天遍布在全世界的中国人以及他们的消费力,于是也开始野心勃勃地向国际市场快速渗透。 出境策略:东南亚到欧美 “速度要加快,银联要覆盖超过10个国家。”万建华宣布。事实上,这种出境的策略在去年就开始执行,银联在去年初和下旬分别在中国香港和澳门地区开展了受理业务,那是迈出境外市场的第一步。 今年1月10日,中国银联正式宣布要尽快进入新加坡、韩国和泰国三个市场开展业务,然后在其持续的国际业务扩张计划中,银联将继续拓展7-8个国家。虽然万建华没有透露具体的国家及业务进展,但是由于银联卡的发行主要在中国大陆地区,因此其国际化将按照中国人出境的主要目的地来拓展。根据银联的计划,在香港地区、澳门地区、新加坡、泰国、韩国之后,台湾地区、马来西亚、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及欧洲其他国家,将陆续成为中国银联下一个阶段的扩张目标。扩张计划似乎有条不紊,不久前中国银联已经和马来西亚Maybank、MEPS确立了合作备忘录和保密协议,并且即将开展业务合作。另外,中国银联已经与新西兰转接机构ETSL进行了初步的技术和业务交流,提交了合作建议书,也与澳新银行确定合作备忘录和保密协议细节。在日本市场,美国信用卡第三方处理机构TSYS日本分公司,和日本国内最大的转接网络之一CAFIS以及日本信用卡公司JCB也已经表达了与中国银联合作的想法。另外,在法国、英国以及北美地区,中国银联也与当地多家金融服务机构开展了初步的接触并达成了部分意向。如果一切进展顺利,今年底上述这些国家将成为第二批受理中国银联卡的国家。在这些区域覆盖之后,中国银联卡将可以真正地伴随旅游者“环球旅行”。
首要步骤:国际收单 在万建华看来,当前中国银联出境还是初步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突破点是在海外市场尽快建立业务受理市场,让更多的中国消费者支持“银联”标识并且在境外大量使用银联标准的银行卡。事实上,在激烈的争夺中,中国银联看好国际卡收单业务,这是中国银联在中国市场最有优势分割到的一块业务。根据中国加入WTO时的金融业务开放的承诺,2006年外资银行卡营运机构将可以在中国市场经营人民币业务,届时visa、万事达和JCB、美国运通等国际银行卡营运机构,将凭借在全球市场的客户资源和良好口碑冲击中国银联在人民币业务的地位。
根据visa和万事达等国际银行卡组织公布的数据,visa在全世界拥有2400万家特约商户,76万台可以接受visa标识卡的ATM机;而万事达则有2000万家特约商户和83万台受理万事达信用卡的ATM机。然而,中国银联在全世界只有34万家商户以及6万台ATM机。正是在这种巨大的竞争劣势压力下,中国银联选择了“以攻为守”的策略。
“台湾的梅花卡就是因为国际卡组织介入过深,再加上没有形成规模,最后才导致其失去独立地位,最后只能成为国际品牌的附庸。”万建华认为,这种结局显然不是他愿意看到的,中国银联则更加欣赏JCB机构国际市场扩张业务的经验。JCB在visa和万事达两大竞争对手的垄断之下,逐渐发展海外代理机构和特许加盟机构,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发展1100万商户,并且建立了覆盖全球主流市场的支付清算网络。
“但是,许多公司很难像JCB那样迅速夺取国际业务,因为像VISA那样的竞争者绝对不会轻易把自己的地盘拱手让人!”银行卡专家何海涛认为,既然没有全球性的服务网络,中国银联应该把竞争的主要筹码押在“国际收单”业务上。“中国银联的国际收单业务有自己的优势,它只需要进行一次货币结算就可以了,就是把当地货币按照当天汇率兑换人民币进行结算,但是国际信用卡却需要用美元为中介进行结算。”何海涛说。
事实如此,目前中国银行借助国际市场的当地主要银行或收单机构的网络,迅速在新加坡、韩国等国际市场开展了业务,据万建华透露接下来的主要操作模式也将依据这种方式展开。但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中国银联更愿意在当地建立自己的分支机构直接与商户签约合作。
中国银联的管理人士透露说,针对缅甸、老挝、越南、蒙古等国家,中国银联将可能利用其分公司的地缘优势,在那些国家拓展边贸受理市场。这位人士还透露说,在保证独立性的前提下,中国银联也愿意和visa、万事达等国际竞争者合作,把中国银联的受理业务延伸到拉美、中东、非洲等中国人到访较少的国家和地区。
扩张机会:出境游剧增 然而,在快速进入国际市场的同时,中国银联自然难以掩饰其急迫的形势。 “如果我们不着手建立银联卡海外受理市场,中国银行卡产业将受制于外资公司。”中国银联的管理人士介绍说,中国每年出境旅游的人数超过1600万人次,根据《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报告》,中国出境旅游人均花费1200美元左右,那么这就产生了超过200亿美元的信用卡消费。因此,中国不断增长的出境旅游人数不仅是中国银联的商业机会,更是其扩张的唯一机会。“如果没有银联的推广,国内持卡人将只能选择其他标准信用卡出境,银联就会在国内的发卡市场上让位于境外机构,长此以往中国银联将失去对银行卡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的发言权———中国银行卡产业将受制于人。”银行卡专家何海涛认为。
事实上,这正是中国银联目前面临的情况。何海涛告诉记者,2004年第三季度港澳地区人民币卡共完成交易金额100742万元,而同期,各家商业银行的国际卡交易总额为445385.93万美元。虽然银联卡已经在香港地区、澳门地区、新加坡、泰国和韩国开通了消费,每月的交易总额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是就目前总体而言,国内持卡人在海外刷卡消费的主要还是各家银行发行的带有VISA或者万事达的信用卡,使用VISA或者万事达的网络。
信用卡业务依然是国际市场争夺的焦点,以花旗为例,今年中间业务占花旗收入的份额超过70%,而其中信用卡业务收入则占中间业务的70%左右。而国际卡组织对信用卡业务的争夺也日趋激烈。目前,visa和万事达垄断了国际卡超过80%业务,其他银行卡组织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
因此,对于中国银联来说,如果不走出去,银联的业务范围将随着外资机构的入侵而逐渐萎缩,届时中国银联将沦落为纯粹的受理网络,成为其他机构在本地市场的代理和附庸。不过,作为中国发卡为主的银联,显然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
目前,以银联为标识的银行卡已经超过8亿张,信用卡在去年底超过1000万张。但是,国际卡的发行仅百万张左右。而我国两年前出境旅游的人数就超过1600万人次,国际卡的发行制约着银联的国际化战略。
最终目标:品牌国际化 征途才刚刚开始。 作为一个发卡规模与美国总量不相上下的国家,中国银联的野心显然不仅是国际收单,要想成为国际卡组织的中流砥柱,就必须使“银联”品牌国际化,并且在国际上发卡,以及能在各个国家提供银联服务。何海涛介绍说,中国银联国际化包括银联卡的国际卡、银联网络的国际化(银联网络的国际化指银联网络与境外网络联网,在境外机构的终端机具上挂有银联标识,支持银联卡的使用。)、银联业务的国际化、银联规则的国际化、银联服务的国际化和银联人才的国际化。但是,何海涛认为中国的国内市场规模是中国银行卡产业唯一的竞争优势。根据visa的预计,中国市场5年后中产阶层将达到2亿人,2020年中国有可能成为全球第四大旅游市场,届时在深圳、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6城市,将有7000万人符合金融服务资格,这将是中国银联依赖的国际基础。
另外,国际卡收单市场是中国银联需要推动的国际化步骤之一。根据visa前几年的检测结果,国际卡在中国的消费占旅游外汇的比例在4%左右,这与国内收单市场不成熟有关,目前我国可以受理国际卡的商户不到30万,而韩国就有300万家银行卡特约商户。虽然多数旅客认为持有大量现金不方便也不安全,但是2/3的游客到中国之前仍然会兑换人民币,并且半数以上的持卡用户会遇到支付困难。这些都是中国银联需要解决的现实困难。但是,在国际市场是否发卡和具有全方位服务能力是衡量银行卡国际化的又一标准,而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至少要5年时间。”何海涛说。
即便在解决国际市场的受理环境之后,中国消费者的使用银行卡的意识也需要改变。据新加坡星网电子付款公司的资料,自中国银联卡今年1月11日推出到1月底,银联卡的交易共有约1400宗,平均交易额为290新元,平均提款额为251新元。“如何鼓励中国旅客在新加坡使用他们的银联卡,而不是一如往常地使用现金?这是中国银联必须解决的难题。”星网电子付款公司国际业务总经理瑞吉说,一方面中国消费者可能不清楚在哪些商店可以使用银联卡,另一方面他们对于在国外使用银联卡可能还不放心,因此仍然以现款付账。
“中国的银行如果想参与全球竞争,必须提供让客户更方便的国际清算网络,中国银联在银行卡市场也在扮演这种角色,但是它仍然站在起点上。”何海涛说。中国银联的国际化动作渐渐频繁 2004年1月,开办内地“银联”人民币卡在香港地区的消费和取现业务;
2004年4月,中国银行(香港)、汇丰银行等16家香港银行正式加入中国银联; 2004年9月,开办内地“银联”卡在澳门地区的消费和取现业务; 2004年11月,与美国运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发展美国运通卡在中国地区的受理业务,包括共享ATM机的合作;2005年1月,首次走出国门,开通“银联”卡在泰国、韩国及新加坡的消费和取现业务。 五大银行卡国际组织历史悠久,实力雄厚: VISA(维萨卡): 由全球21,000多家会员金融机构所组成的非股份、非盈利性国际银行卡组织;可在全球3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900多万个商户使用,并在130多个国家的80多万台自动提款机上提取当地货币;年刷卡交易额超过2.3万亿元,全球发行量已超过11亿张,占全球支付卡市场约57%的份额。1990年代初即进入中国内地。 MasterCard(万事达卡): 万事达卡国际组织是一个包罗世界各地财经机构的非盈利协会组织,其会员包括商业银行、储蓄与贷款协会,以及信贷合作社。于欧洲、中国内地更为普遍,其全球发行数量仅次于VISA卡。 AMEX(美国运通): 这家超过150年历史的公司以快递行业起家,第一张卡是在1958年全球发行,第一批持卡人包括美国的猫王,一开始就受到美国主要的商界所接受。开始主要针对的业务就是以旅游、酒店为主,到后来就成为了一个日常消费生活的便利工具。目前在全球50多个国家以超过45种的货币发行,拥有数以千万计的会员,并在200多个国家为商户所广泛接受。 JCB: 1961年,JCB(Japan Credit Bureau)作为日本第一个专门的信用卡公司宣告成立。作为世界第四大国际信用卡组织,它是代表日本的名副其实的信用卡公司,信用卡的种类成为世界之最,达5000多种。JCB的国际战略主要瞄准了工作、生活在国外的日本实业家和女性,在美州地区或东南亚国家亦非常受欢迎。 DINERS(大来卡): 1950年由创业者Frank M C Mamaca创办,是第一张塑料付款卡,最终发展成为一张国际通用的信用卡。1981年美国最大的零售银行———花旗银行的控股公司———花旗公司接收了Diners Club Intenational卡。大来卡公司的主要优势在于它在尚未被开发的地区增加其销售额,并且巩固该公司在信用卡市场中所保持的强有力的位置。 中国银行(香港)1月19日在香港举行“银联卡”到港消费服务新闻发布会,宣布在香港首创“银联卡”服务,让中国5亿银联卡卡户在香港逾4,000个贴有“银联卡”标志的商号受理点,以“银联卡”刷卡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