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积仁议案:争夺全球BPO中国不惧印度



大连有一家保险公司,业务在韩国,他们雇了中国员工,通过呼叫中心问韩国顾客十个问题,回答了就送两张电影票。

    

  东软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东北大学副校长刘积仁已经是第十三次参加两会。

  作为三届政协委员,刘积仁说,每次参加政协会议都会认真准备自己的议案,因为很多议案引起了政府的关注,有的最终成为政策。去年的两个议案———加大民办教育与加强信息化振兴东北———中的很多意见均被采纳,这更让刘积仁动力大增。

  刘积仁笑言,今年对自己最熟悉的两方面提了建议:一是做好准备迎接国际BPO(商业流程外包)业务向中国转移;第二是加大就业培训,解决日益加重的就业压力。

  刘积仁说,本届参会印象最深的是总理报告最后的掌声,总理说“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体现出本届政府务实、亲民的作风。

  与印度抢办公室业务

  《21世纪》:BPO业务转移给中国带来的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刘积仁:对大学生就业的拉动会很大。经过扩招后,2004年中国有300万人大学毕业。但就业率只有70%,剩下的30%无法就业,即去年约有100万大学毕业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企业雇不到合适的员工。

  BPO业务中许多业务来自于金融、电信、医疗、制造等行业,大学毕业生经过一定的培训后很适合从事这些行业的BPO业务。事实上,这种就业规模是很大的,不亚于当年的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所创造的机会。以呼叫中心为例,员工规模上千的在大连有许多家,印度甚至出现员工上万的呼叫中心。

  与传统的制造业相比,传统制造业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了破坏,更重要的是,BPO业务还是高附加值的产业,是传统制造业的5倍。即是说100亿美元BPO业务所产生的附加值相当于500亿美元传统产业所创造的附加值。可以想象,如果中国有上百万人从事BPO业务,将对中国的经济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刘积仁议案:争夺全球BPO中国不惧印度

  《21世纪》:在BPO业务方面,中国的竞争对手有哪些?

  刘积仁:中国的竞争对手包括印度,俄罗斯,以匈牙利为代表的东欧国家,以菲律宾、印尼为代表的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硬件制造、软件外包、服务外包都有向这些地方转移的趋势。

  但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仍然是印度,2004年印度仅软件外包就达数十亿美元,中国这方面与印度存在差距。

  《21世纪》:中国的哪些城市,哪些区域适合发展BPO业务?

  刘积仁:北京、大连、上海、西安、青岛、烟台都适合发展BPO业务。最有竞争力的是北京、大连、上海,去年软件外包业务分列前三名,这三个地方都有很好的高校资源。北京是中心,大连是离日本、韩国最近的中国城市,青岛、烟台等地也与日韩靠近,西安的高校资源也很丰富。

  《21世纪》:东软的未来规划中,BPO业务、数字医疗、系统集成将成为未来业务的三驾马车,BPO现在占的比例是多少?

  刘积仁:根据赛迪报告,东软BPO业务去年为3300多万美元,但实际上达到3700万美元,预计2005年可能会达到5000万美元。数字医疗业务自去年与飞利浦合资之后,还处于稳步发展期。预计这两块业务经过两到三年的发展,在营收上会占到与系统集成一样的规模。

  以BPO业务为例,东软今年将再雇佣600到700人,到时候,东软做BPO业务的员工将超过2000人。同时,东软的BPO业务为高端业务,利润丰厚。

  《21世纪》:以前有一种观点,那就是制造业往中国移,办公室业务往印度移?

  刘积仁:我们要争夺办公室业务,也就是BPO业务的一部分。举个例子,在大连有这样的一家保险公司,业务在韩国。但他们雇了中国员工,中国员工通过呼叫中心问韩国顾客十个问题,如果回答了就送两张电影票,中国员工再把问卷统计送回韩国。韩国保险公司统计,回答问题的10个人中有2人会买保险,这比报纸上打广告有用。

  随着社会向信息化、网络化发展,这种工作会越来越多。比如大量的家电测试、手机测试。现在手机功能很多,其测试需要70到80人工作几个月,而每款手机的周期仅3个月,如果把这样的业务拿到中国,这对中国将是很大的机会。

  以前,这些业务都在美国、欧洲本土做,手机能维持20%的利润,但现在继续在美国做只能赚10%,为了提高利润空间,只能控制成本,将这些业务转移到中国来做。

  

  政府补贴民办教育

  《21世纪》:你觉得中国与印度的差距在哪里?

  刘积仁:这与我的第二个议案有关系,即人才问题。以BPO业务为例,需要既有专业技术,又有一定外语水平的人才。但中国大学的课程设置讲求大而全,造成了在学校里什么都学,但出来却什么都干不了;其次,与国外教育不一样,中国大学教育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中国的现有教育体系是培养专家学者这样的创新型人才。但中国每年不需要300万大学生都去创新,事实上,这么多人去创新也没有搞出什么创新来。一条可行的路径是,教育部的重点大学培养能力比较全面的人才,而非重点学校则重点面向服务于公司的职业教育,这样就解决了大学毕业就业难的问题。

  《21世纪》:这种状况也造成了公司成本的增加?

  刘积仁:确实是这样。对企业来说,每年接收这样的大学生就带来了培训成本的增加。一般大学生分配到工厂,都得需要一年的时间培训。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扩招带来的后果,二是教师的教学实践不够和思想意识的问题,学校与人才市场的需求脱轨,老师对这方面不感兴趣。

  《21世纪》:BPO业务的发展是不是还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刘积仁:还是从人才培训上讲,政府应鼓励民办教育进入职业培训。比如一个保姆学校,以每个月培养5个小保姆计,如果对其征收营业税,那么压力可能就很大。而政府的管辖下的大学每年是有补贴的。

  可以这样对其支持,即与一般的公益教育机构享有同等的税收政策,同时,一般大学每年补贴100元,那么给民办教育他们每年补贴1元,这样就会对他们形成很大的鼓励。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这样的学校每个月解决了5个人的就业问题,甚至5个家庭的吃饭问题。

  《21世纪》:那么政府是不是也可以有所作为呢?

  刘积仁:政府教育资源应该与社会教育、民办教育资源联动。以澳大利亚为例,他们专门有一个公益性的机构,澳大利亚有2/3的人都在这个机构中培训过。这个机构里面甚至有煮咖啡的培训课程,经过专业的培训后,煮出来的咖啡就是不一样。我们现在强调自救行为,事实上,政府救助比盲目的个人救助要好得多。

  《21世纪》:归根结底是不是教育产业化问题?即重新分配教育牌照等教育资源的问题?

  刘积仁:我觉得不是重新分配教育资源的问题,而是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的问题。比如教育部直属的重点院校不是改造的对象,他们继续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发展成为研究型的综合性大学,但各个省属的非重点院校应为推动经济而开展职业教育。

  目前的事实是,一般院校跟清华安排同样的课程,用同样的教材,这造成了对教育资源的浪费,应该以就业为核心打造更灵活的教育体系。

  《21世纪》: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一再强调和谐社会,你觉得软件产业自身如何达到和谐?

  刘积仁:提出和谐社会表现了本届政府的自信心,因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有难度,挑战很大。和谐社会的提法会改变以前那种以GDP衡量地方官员业绩的观念。以前考核官员是马路修得好不好,有没有建成几项重大工程,一年引进多少外资指标等。但这些跟和谐的要求有时候不一致,甚至是破坏性的、短期的。

  大连市就是软件产业促进社会和谐的一个例子。当年薄熙来部长任大连市长时,与现任大连市市长夏德仁一起决定发展软件产业及信息服务业。在当时,软件产业与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码头搬运相比实在是太小了,坚持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普遍被认为风险太大。但大连的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改变了大连市的产业结构,成为大连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了社会就业与社会和谐。当然,对于一届政府来说,将一项普遍认为有风险的产业紧持8年(从1997年大连市决定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算起)是不容易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506969.html

更多阅读

刘积仁:国际化需要新思维

刘积仁/东软集团[18.13 3.01%]董事长兼CEO  最近中国企业在海外的表现很抢眼,出现不少轰动全球的并购,从这点看,我不太赞同“全球化进程开始倒退”的说法,至少,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处在加速中。 东软在海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活跃。我

刘积仁 刘积仁争上游

  在东软沈阳软件园中,有一个修建酷似中国版图的园中湖,而这个湖,在刘积仁心中却是一个世界版图。

刘积仁:不走寻常路

2009 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现场,随着激昂的音乐声响起,两位获奖者从幕后走上前台,头发花白的是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另一位年轻的是广东格兰仕集团总裁梁昭贤。有意思的是,他们两人正好代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过去2

刘积仁:练就“太极心境”

一个太极高手的表现应该是平和舒缓的,东软员工眼中的刘积仁就是这样的人,“无论发生多大的事情,从没有见过刘老师发脾气、恐慌过”。 刘积仁1980年于东北大学电子系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后留校师从李华天攻读博士。1982年获得硕士学位,198

刘积仁与徐静蕾关系 从3万元做成200亿 刘积仁“潜伏”成功

并购,全球并购,不同行业并购,这是东软在今年干的最多的事情。刘积仁,东软的董事长,这个喜欢下属称呼自己为“刘老师”的大学教授,其儒雅的气质为人所津津乐道,却在今年大部分的时间里扮演的是中国软件[23.74 -4.12%]行业全球化进程当中“

声明:《刘积仁议案:争夺全球BPO中国不惧印度》为网友活好自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