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家电企业要面对成千上万家的销售商的时代已经开始远去;一家家电企业只有一家或者是几家大的销售商来全面代理销售的时代已经来临,2001年在家电市场活跃的国美们,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种趋势。 当身处异地的国美受到当地大商场的联合排拒的时候,我们的大商场根本没有从经济发展的深层规律把握国美的存在,还是为了意气之争在阻碍这个吹响渠道革命号角的新生代。
如果把从90年代开始到2000年的中国家电价格战分为两个阶段的话,前一阶段是渠道扩张战,后者就是渠道对抗战。总计7场大规模的价格战都没有像去年的价格战一样具有家电史意义上的革命性。
国美在价格战中的价格发言,成为去年价格战中最引人注目的商业景观,因为前6场价格战中从来没有一个流通企业出现在市场的舞台上。
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之间是没有竞争或者是竞争非常的微弱,这不仅表现在品牌产品之间,渠道(流通企业)之间亦是如此。渠道因为没有竞争所赋予的市场价值而一直处在生产企业的一个附属的位置上。
我们可以清晰地从内在形态上看到家电渠道的进化过程。首先是计划经济时代没有品牌产品个性的共用渠道,品牌机都摆在货架子上供消费者选择。继而是有品牌产品个性化的共用渠道的出现,随着中国家电企业的发展壮大、商业业态的发展,中国家电企业开始在共用的家电渠道内有了自己的品牌展台。当大型的商场的职能越来越退化,成出租展区的“地主”的时候,中国家电企业自己亲自做渠道的故事便演绎到了极致,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中国渠道在流通领域的脆弱。2000年的价格战打出了中国家电自己真正渠道意义上的国美、三联等渠道,它给中国的家电市场送来了革命。
国美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家电“买方市场”的真正到来。买方市场是成熟的市场,严格意义上的买方市场是生产、销售与消费三方应有权利义务的合理归位的市场,三方中的任意一方不能凭借自己的优势垄断、操纵市场而损害其中任何一方的权利。
我们看到,单一的产品过剩并不是买方市场到来的决定性标志。从1997年开始,中国的家电产品都出现了大量的过剩,此时有舆论认为,中国家电进入买方市场,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我们明显的看到,虽然制造商在通过价格等多种手段来取悦市场,但渠道商还是处在制造商的从属地位,属于“制造商第二”,完全没有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依然与制造商一起“对付”着消费者。
国美的跳出,标志着中国的家电销售商开始从“制造商第二”的位置上,回到渠道本来的位置上,因为国美靠比品牌制造商有更独到的把握市场的能力,“国美们”开始赢得了正常的社会分工所拥有的权利和存在价值。
“国美革命”最重大的实质意义是标志着中国家电销售“品牌渠道”的出现。渠道作为一种短缺资源,在市场竞争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当家电品牌通过自己做渠道做大自己规模的时候,管理成本也随之上升,无休止的价格战对成本降低提出了持续的要求,运作成本更低的专业化企业来规模化地做渠道业务成为一种经济上的必然。品牌是企业的命脉所在,渠道则是企业命脉的基础,中国的家电销售渠道商在纷纷评判家电企业品牌建设得失之时,却忘记了自己的品牌与渠道建设,这具体表现在,中国家电销售渠道商的现状是在地性、规模小、专业性比较差,这一点从家电企业的代理商数量上就可以清晰看出,一家生产企业面对上万家销售企业,规模生产与不规模的销售成为销售成本居高不下的瓶颈。
当规模订购、规模销售与规模生产相协和一致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渠道商数量的急剧减少,同时也会看到拥有巨量渠道的新型渠道商即“品牌渠道”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