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面临能源危机的报道铺天盖地,一时间颇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的感觉。似乎,中国的能源问题已经逼得中国人不能安安稳稳地度过这个热得比往年还要早一些的夏天了:电荒、煤荒、油荒、水荒,以往只有在好来坞大片里才能感受到的灾难,被渲染得好像马上就要降临在我们头上一样。人们于是要问,“危机”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呢?
面对外间的种种猜测和忧虑,终于有官方的声音出来表态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闻发言人曹玉书今天就明确表示,当前电力确实有供不应求的问题,但是不要将其过分地夸大。这位官员的直言不讳让人们一颗悬着的心有了些许的安稳:能源紧缺虽然存在,但看来还远远没有演变成为像好莱坞的灾难大片那样的地步。
事实上,中国的能源供应矛盾凸显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起码在去年夏天的时候,拉闸限电的举措就已经在诸如上海这样的中心城市进行了,只不过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已。而随着事关国计民生的几大能源支柱几乎同时爆出供应趋紧的消息,原先不怎么被大众所关心的能源问题才一时间闹得满城风雨,甚至成为令许多人担惊受怕的焦点:是啊,假如全国都一起陷入了黑暗,假如人们喝水都成了问题,假如每天开的汽车都没了燃料……那会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情啊!
虽然能源供应的矛盾目前显得十分尖锐,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那就是官方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补救措施。由于能源产业具有投资周期长的独特性,注定了这种应急式的补救在短期内不会有非常明显的作用,也不会像一些人预期的那样收到“短平快”的效果,所以不少急躁甚至是悲观的情绪就蔓延开来,以至于一些不符合事实甚至是有些耸人听闻的判断开始浮出水面,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人们的视听,加重了大家的忧虑。
一些类似好莱坞灾难大片式的推断显然有些太过牵强,但已经敲响的“能源警钟”也的确值得人们特别是能源政策的制定者好好思考一下中国未来的能源之路了。现在这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方式虽然可以暂时保证能源供应不会出现“灾难片”式的大乱子,但显然同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能源紧缺的深层次矛盾。比如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2003年是我国的电力建设步伐是历史上最快的一年。这一年,“我们搞了19000亿度电,比上一年增长率超过15%。”但摆在人们面前的残酷事实却是,即使在去年“搞了”那么多电,“今年以来,我国有24个省市区拉闸限电”。这显然是宏观调控的“预前”出现了偏差,导致出现了“计划跟不上变化”的尴尬场面。
对一个高速发展中的国家来说,能源产业和能源政策是经济持续前进的基本动力。对中国这样一个能源储备并不十分丰富的国家来说,如果不能有效化解能源矛盾,对经济发展的掣肘效应将更加难以避免。虽然暂时的政策倾斜可以避免发生“灾难大片”式的恐怖场景,但如果不真正做到对能源发展战略的全面反思,当能源危机与经济增长的矛盾达到临界点的时候,能源危机对整个经济的灾难性影响才会是真正让人感到恐怖的。但愿那样的“灾难”,永不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