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方言报站 方言报站与想象的共同体



     上海公交69路车上响起了沪语报站声,至此,上海已有7条公交线路实施了沪语报站。事实上,不少城市都在搞“方言报站”,不仅是上海、苏州、杭州,就是二、三线的城市如浙江温州、海宁,福建宁德也加入其中,这俨然成了一种风潮。

  方言报站各有各的原因,苏州在旅游线路上使用吴侬软语报站,是为吸引游客;有些城市是为增加地域风情;有些嘛,真不知所谓。从技术层面上说,方言报站很难说是必需的,因为公交、地铁进出站时间本来就短,普、方、英各说一遍,时间挺紧的;而且只听得懂方言的当地老年群体,几乎可忽略不计。

  那为什么方言还是成为了公共话题呢?这还得回到城市族群认同的问题上。长期以来,中国的主流观点不太关注城市族群问题,似乎市民阶层就是匀质、统一的原子化个体的总和。事实上,城市是由许许多多有区别、但界限不分明、时合时分的族群构成的。方言无疑是这个“想象的共同体”的黏合剂,给市民某种归属、认同感,也是族群动员的有力手段。

 厦门方言报站 方言报站与想象的共同体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刀阔斧推广普通话,但是直到新世纪之后,随着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方言在城市的权威才受到真正的挑战,因为一个上海市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懂上海话的人的几率远远大于懂上海话的,于是普通话从之前类似中古欧洲拉丁文的“学术语言”,成为一种日常交流语言。

  据我观察,长江三角洲一带中小城市的方言才是真正处于危机中,小孩在学校被要求说普通话,社会上不说方言,回家也自然难开口说方言。“人生识字方言丢”,只听得懂方言不会说方言的孩子,在长三角是成规模的。长此以往,他们可能成为“失去方言的一代人”,其严重后果并未得到重视。相比之下,上海、宁波等几大城市的方言还算强势一些。

  于是这种方言危机,激发了方言使用者的反弹;珍惜、保护上海话,自然成为一个公共话题,包括上海最近的沪语教材进课堂、沪语电视新闻、沪语报站;有极端者甚至提出要“纯净沪语”。我见到最有意思的极端言论是: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广场,不能简称“人广”,因为“人广”是之前上海人对上海市人民广播电台的简称……

  其实,世界上从来没有“纯正”的语言,特别是上海这种移民城市。现在,上海人听老电影、老纪录片里的上海话,反而会觉得口音土;而且现在随着上海城区的扩大,很多郊区的方言也在进入沪语的大熔炉,改变自己,也改变着沪语。方言的“过去之心不可得,未来之心不可得”,方言是一条川流不息的长河,我们只是涉水者。

  目前的“方言诉求”背后,是相关族群对于自身利益的关切。方言问题与异地高考、新移民平权等话题是同构的,形形色色的“想象中的共同体”有着不同的诉求,迅速城市化的中国必须直面这些问题,其中需要不同群体间的互相宽容、妥协和智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50635.html

更多阅读

厦门按摩与SPA的好去处 厦门爬山好去处

MM喜欢按摩、推精油之类的活动,可能是比较没有安全感,所以在经过抚摸之后比较容易在远离家的城市一角里入睡,所以在厦门也打探了不少地方,与大家分享一下:日月谷温泉:最爱“迦泰纳古法按摩”这款按摩220(一小时),现在还附送88的足浴。日月

看电影《站在窗台上的男人》 站在窗台的男人

昨晚,我看了电影《站在窗台的男人》,美国片。我不会写影评,我不会写游记,我的文字只能做到平铺直叙自己的心情。但我记得自己看电影时的状态,我被他吸引了。看一部好电影,会让你拥有充实饱满的两个小时。也有些电影,看了,像吃进苍蝇一样,难受

杨金柱的站与跪 杨金柱

杨金柱的站与跪----我眼中的杨金柱在中国向法治国家艰难转型的徘徊期,身处湖南长沙的律师杨金柱,以其外刚内柔、天马行空的方式,在法庭上真辩,在博客上向权贵叫板,不断鞭挞违法丑恶现象,勇敢地维护法律的

声明:《厦门方言报站 方言报站与想象的共同体》为网友随缘补刀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