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这个夏天突然升高的气温,家电业态频报新闻。先是永乐北京开店、接着又传出国美收购高路华和爱多,做买卖的觉着光卖家电不过瘾,也想玩一把制造的“过山车”。而长虹要收购科龙、掺和新科等新闻,更给人一种浮躁的升级,不知道是媒体闲着没事,还是企业给自己找“眼球”。有鼻子有眼的事情是,海尔终于开出了12亿美元的价格购并美泰克;美的小家电最终还是卖给了美的集团,格兰仕闹了个竹篮打水,不过也赚了嘴瘾;TCL要把制造业的“幸福树”种到三四级市场,以连锁的形式进军渠道;连续19届的电子百强,中国彩电业的一代“天娇”——长虹首次出局出人意料,不知道下一个新闻是什么?把这一系列的故事串起来,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家电业态交互式下的“肥龙过江”。
一系列的家电故事,在这个燥热的夏天给人们提供了饭后的谈资。其实在这些谈资背后,笔者认为,家电业态的浮躁,以及国内家电企业之间的竞争为人们呈现了一种更加模糊的状态。
这几年中国家电业在经历了内忧外患之后,全球经济一体化催化了中国家电业多年来积存下的产业深层矛盾,得以全面暴露。一直以来,国内家电业在全面引进的基础上建立的产业体系,如果说过去产业边界还比较清晰的话,在竞争压力之下,多元化的扩张,早已模糊了清晰的产业界限。以彩电为例,当年的彩电大王——长虹,扩张的领域蔓延到空调、冰箱、电池、通讯、IT,现在的彩电大王——TCL,比长虹的战线更长,冰箱、洗衣机、小家电、空调、通讯、电工、影碟机、IT等等,除去当家的彩电之外,更是靠着跨国并购,为人们做了一次“现身说法”的国际化。在这种产业扩张的背后,中国家电业依然没有改变在国际市场“搬运工”的身份,因为至今没有一个自己的品牌刻在国际市场上。
显然这种多元化扩张并没有为国内的家电企业带来产业升级所需要的竞争力的提升,只是简单复制了原有生产要素的制造模式。再次以比较优势的制造规模将市场需求的气球快速撑爆,在这个过程中,再不断的以更低的价格来刺激人们更新消费。而产业升级所需要的资本在为规模带来的性价比在市场上不断的买单之后,已经没有能力再投入到技术创新的研究之中,这是中国家电业的系统病因。2000年中国彩电业首次亏损之后的集体反思,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为中国家电业带来本质的变化。只是将更多的家电企业推上了依靠多元化制造更大规模之路。典型的代表是国内彩电巨头集体涌向冰箱、空调、洗衣机、手机等产业簇群。从而形成一种盲目的机会主义多元化浪潮。之所以这么说是,现在人们依然没有看相对于传统彩电低利润产品之外,在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家电领域,无论是TCL、还是康佳、长虹、海信等都没有将其彩电领域的品牌效应进行有效地扩散。
如果说家电业的多元化还是在相关产业的整合上的话,TCL的幸福树连锁三四级市场,国美收购高路华和控股爱多,前者是将制造业资本转向流通领域,后者是将流通领域的资本转向制造领域,这种业态的交互,为国内家电业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对TCL和国梅来说,这两种业态也许都为其的经营战略提供了扩张之后资本升值的机会空间,因为这种机会空间对于以制造为主的TCL来说,显然要调整其整个的产业投资结构需要更多的经营成本,无论是彩电也好、手机也好,这两个产业是TCL的支柱,而不久前的手机亏损,加上收购阿尔卡特之后出现的经营窘境,都需要更多的时间成本和资本来实现业绩的改善,但随着手机应用技术的快速变化,无疑都加大了TCL改善业绩的运营成本和更多的不确定性。在彩电上,收购汤姆逊之后,只是帮着TCL完成了规模的扩张,而在已经到来的数字电视时代,汤姆逊在彩电模拟时代掌握的专利和知识产权,已经让位给了美日韩等企业,这也是最近TCL在DLP彩电上与TI合作的根本原因。
对国美的黄光裕来说,在流通业获得霸主地位之后,国家这一轮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对于国美的影响也会有切肤之痛,尽管国美家电连锁的营业利润是靠家电厂商的“油”泡起来的,但在与苏宁、永乐、大中等一批连锁商家的竞争中,家电厂商的“油”越来越少,而连锁经营千篇一律的模式——订单+价格,谁也没有出人意料的创新性的服务变革,同质化的商业经营模式,资本的升级空间显得日益狭小。对于国美电器来说,变革商业服务模式的资本投入成本和不确定性,将使其冒更大的经营风险。而将其手中的资本投入到现有的资源中,显然与创新商业服务模式的风险要小得多。而且这种投入很快就可以为国美带来漂亮的业绩数字。同时这种投入也为国美在与家电厂商的商业博弈中增加溢价的砝码。
无论对TCL来说,还是国美,显然在这种业态的交互式经营上,反映出一种产业的浮躁。这种浮躁的背后,是企业没有承担产业升级的管理能力和资本风险的能力,以目前中国家电企业的能力来说,还不具备承担技术创新风险的资本能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这种能力缺失的背后,是国家竞争力反映。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