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志纲《第三种生存》有感
近日,偶然看见王志纲先生《第三种生存》,觉得作者的分析总结以及独特的观点对于顺德企业的发展问题可以引发一些思考。众所周之,王先生在90年代对珠三角企业研究颇多,对顺德企业潮起潮落了然于胸,对于当地文化和人文的思量自然也是功底深厚。因此从该文章引伸开来谈一下文化与企业发展的话题希望对顺德人和顺德企业是有意义的。
王先生在本书中用了浓厚的笔墨谈了广东人与广东文化。那么顺德人,因为地域归属珠三角腹地而属于广东人的代表,顺德企业发展又由于经济与文化的天然关系,应从属于广东文化。所以研究企业应先研究文化和人。我们不妨对文章中内容简单分析一二,抛砖引玉,希望从文化、人、和企业之间关系,寻找顺德企业发展的方向感。
王先生对于对广东人和广东文化总结为:讲白话的广府人、讲潮州话的潮汕人、讲客家话的客家人。他们基本都是在不同朝代迁徙过来的汉人。这个背景形成了广东文化的几个特点:
其一,是对中土有极强向心力和内聚力,例如: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最大的支持者就是在海外的广东华侨;其二,背靠中土、张扬外向的文化,例如:潮州人由于人口压力披荆斩棘,外向拓展。想一想,作者所言极是。望远眺望,有香港巨人李嘉诚和他的长江实业,往近的看,有国内巨富黄光裕和他的家电著名流通企业国美。其三,广东人外柔内刚,很爱国民族意识强。整个中国近代史都与广东人结下不解之缘。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北伐革命、广州起义、农民运动讲习所、国共第一次合作、省港大罢工。但是我最关注的是作者的一段总结:“潜心研究广东的历史,不难发现一个独特的现象:广东往往是报晓的雄鸡,是盛开在隆冬季节的梅花儿,一旦阳光普照,春天来临,百花绽放之后,就自行凋谢了。1927年到1949年,1949年到1978年的广东就是这样,20世纪90年代后的广东随着大上海的崛起也是这样。 可惜王先生没有详解原因。也没有论及他曾经关注的顺德企业。但我们还是通过政治经济学的常识可以推论,政治文化的演变轨迹同样会与经济(企业)发展轨迹基本吻合。联想到80年代初期的顺德企业发展一日千里,欣欣向荣,敢为天下先的顺德人创造了万家乐、美的、神州、格兰仕、华宝、容声、鹰牌风扇等璀璨明星,可与日月争辉。而目前虽仍然是企业如满天繁星(数量众多),也有数轮明月(名牌)。但仍然掩饰不住几分尴尬:昔日曾经的明星有的已经衰落,硕果仅存的几个名牌除了“美的”和“格兰仕”等少数几个外,其余的大都元气大伤。已有的几个名牌比起胶东半岛的几个著名企业的,从品牌、发展规模及速度都不免有些迟缓。有某评论家言:“整个顺德家电的产值总合,也超不过青岛海尔一家。如果不改变现状,顺德企业将会变成海尔的配套企业。”我们顺德的企业怎么了?是否没有后劲就是广东文化的宿命,是顺德企业的宿命?我想,应该不是!从世界历史长河中,我们可以总结知道,政治文化强大、科技先进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础。欧洲文明崛起,日本的明治维新后的强大,美国的持续100年的霸权。无不证明这个结论。 而科技发展的核心是:创新!但是要保证创新的持续,需要政府提供鼓励创新的游戏规则:创新体系制度化、规范化;市场运作诚信化,同时还要教育国人的规则意识,所以游戏规则要法制化。因为政治文化是科技创新、思想创新的保障体系。而我们的广东文化是敢为天下先,所以曾经令世人震撼的“可怕的顺德人”不缺乏创新意识和精神。但我们不仅要创新,还要整合资源,做大做强几个世界品牌,敢于做高档品牌,让所谓的倾销见鬼去吧。站在世界未来20年,50年的战略高度去审视顺德的发展,企业的发展。有句广告说的对“心有多大,天就有多大!”我希望我们的顺德家电博览会不仅是“交易平台”,而更应该是顺德著名品牌的阅兵广场!它向世界宣告“顺德制造,中国骄傲”的自信和辉煌。
顺德最近几年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是不错的,通过交流,体验。感受差距,感受先进。观念变,则习惯变,习惯变则行为变,行为变则结果变。我们需要学习日本的质量管理,美国的创新文化,瑞士的KNOW—HOW(独有技术的管理,据说就是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韩国人的执着(抵制日货,坚决要求日本向亚洲侵略战争道歉就是一例),德国人的精准。当我们博采众长,目光远大,结合顺德与生俱来的脚踏实地。我们顺德企业必将随广东文化的创新之风而去,挂着自胜者强的风帆,在世界贸易的海洋中打造一艘胜利凯旋的诺亚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