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市场导入——阳春白雪,曲高和寡
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相当多的国产以及合资品牌都已经推出了各自的变频空调产品,但一直没有规模化和系列化。2000年2月26日,海信在北京宣布从3月1日起将首先在北京上市“工薪变频”两款,KF-2601GW/BP价格为3680元、KFR-2601GW/BP价格为3880元。据统计,上市以后的3月份,海信全国即销售“工薪变频”6万台,而在4月13日,海信又上市七款“工薪变频”,产品涵盖1匹、1.5匹挂机、2匹柜机多个品种,而价格则普遍比同期同类产品下降1000-2000元。而这一经典营销案例也拉开了空调行业以“价格”为噱头炒作的序幕,但其在中国变频空调产品的发展史上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如前所述,作为日本市场定速空调的换代产品,变频空调确实具有舒适、节能、高效的特点,但其高昂的成本则势必带来高昂的价格。所以当时国内出现的一些变频空调价格普遍居高不下,1996年底上市的松下G90KC和G120KC两款变频空调公开售价分别为7800元和9000元,而有些产品的价格甚至超过了当时普遍受欢迎的同规格进口定速机,再加上同期居民收入不高,故市场对变频接纳度很差。到了九十年代末期后,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变频空调价格才有所下降,但当时1P变频挂机的价格仍在4000-5000元左右,而在当时空调市场上,价格已经成为消费者最为敏感的因素。所以,海信以价格作为切入点,推出了适合当时中国市场实情的变频产品,从而打开了变频市场规模增长的突破口,也使得中国变频空调步入市场导入期。而从这个时候开始,变频空调的发展也开始历经曲折是非,尽管这其中有少数企业意图脱下笼罩在其身上的高贵外衣,但是似乎仍然改不了变频空调“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形象。 1、2000年市场升温。海信于3月份投放“工薪变频”之后,随着媒体对事件的持续报道,市场中“变频”概念迅速升温,各空调厂家也开始下调各种变频包括定速机的价格,空调市场价格也迅速走低。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变频机销售市场的升温,市场规模开始形成,“变频概念”也迅速普及,消费者对“变频”概念的接纳度也逐渐上升,变频空调的优点也逐渐为市场所认识。 2、2001-2002年市场增长乏力。尽管2001年“变频”概念战开始出现,但是市场规模在2000年放大之后的2001年和2002年并没有持续,市场规模扩张速度并没有跟上行业热情高涨速度,这使得企业认为变频推广投入产出比太低。而同期关于定速空调的概念炒作以及价格竞低行为则转移了市场视线,所以变频市场关注度在降低。而海信在2000年推出“工薪变频”之后,市场推广没有有效衔接,同时其发展战略也在这一时期摇摆不定,致使这一时期变频市场一直缺乏有效的推动力,而造成市场发展停滞不前,虽然这一时期仍有一些品牌在推广变频产品,而且其销售量仍在上升,但市场增长明显乏力。 3、2002年到2003年是非波折多。2003年是整个中国空调行业最为浮躁的一年,各空调品牌围绕定速机产品的争夺达到了“白热化”状况,而一些品牌为了提升销量也想出各种招数力图撬动市场。这种浮躁也蔓延至变频空调产品上,而且更为可悲的是,变频产品在一些品牌眼里甚至沦为了营销的工具。所以这一时期,围绕变频空调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主要包括辐射之争、效率之争和真假之争。而这些争论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使消费者更清醒地认识到了变频产品的本质,但客观上也使变频空调发展的环境更加恶化。所以,尽管这段时间包括海尔、格力、美的、新科等工厂都在不同程度地推广变频产品,但变频市场发展却进入了低谷期。 4、2004年稳定期。变频市场进入2004年后逐渐趋于稳定,科龙对于高效产品的推广客观上加深了人们对空调能效比的认识,也使得变频产品作为提高能效比一条重要途径而被人们所认识。随着全国范围内电力供应紧张,节能呼声使人们更加关注空调能效比,2004年9月份能效等级标识制度的颁布则似乎给人们打开了一条通往高效节能方面的通路,也促使人们更加关注变频空调的发展。 而就变频产品来讲,在这五年的市场导入期中,其价格不断下降,而其中作为变频市场主导地位的海信基本上成为了变频产品价格标尺。另外有一些企业在定速机利润直线下滑的情况下希望开辟新利润增长点的时候,尽管看中了变频产品的优势,但却由于变频产品进入规模的提高而担心投入与产出是否平衡也在通道门外徘徊。而从技术方面来看,这一时期出现在市场上的变频产品,从最初级的单转子到最新的数码涡旋和脉冲调幅都有,在价格上也有高、中、低档,分别满足了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但也正是这种多样化的产品存在,客观上为市场上出现辐射之争、效率之争以及真假之争提供了口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