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华商务网资料显示:2005冷冻年度(2004年8月至2005年7月),中国空调总产量为5500.1万套,比2004冷冻年度的5272.48万套增长了4.32%。总销量则为5291.08万套,比2004冷年同期的5065.1万套增长了4.46%,产销率达到96.20%。但是加上企业现有的不低于1000万套库存,再考虑到中国空调企业6000多万套的产能,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为降低成本实现规模收益以及对外宣传竞争的需要,各空调厂家纷纷扩大产能。目前海尔、格力、美的三大空调品牌的产能都在1000万套以上;TCL斥资2.6亿元在武汉东湖建立第二空调基地,其产能将提高到500万套;海信继在浙江湖州建立生产基地之后,日前由空调公司出手收购科龙,显示其要跻身空调第一集团的决心。有“价格屠夫”之称的格兰仕将在中山建立号称全球最大的空调生产基地,要把产能提高到1500万套;春兰、志高、长虹、三星等也在积极的招兵买马扩大产能。
而国内需求量却在缓慢增长,年平均增长率估计将来不会超过10%。在短期几年内空调供过于求的局面无法根本改变。
两极分化严重
空调厂家是几家欢乐几家愁。那些拥有资本、技术、品牌、规模优势的强势企业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据对全国106个城市、750家专营、百货商场月度空调零售数据统计,2005冷冻年度排行前10名空调品牌市场占有率为74.59%,高出去年同期5.87个百分点。有数据显示,海尔、格力、美的“三巨头”,几乎占据市场半壁江山。占全部排行前16名的大空调品牌市场份额已经占到出口市场的85%和国内市场的90%。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监测范围内的69个品牌中,重点城市市场占有率不到1%的品牌有48个,占全部品牌的69.56%,市场占有率低于0.01%的有29个品牌,占全部品牌的42.03%。其中27个品牌在市场消失了。
有专家预测,未来有可能形成4-5家全国的强势一线品牌、4-5家全国的二线品牌以及几家区域性品牌。经过市场的充分博弈,将来空调市场只会给10-15家空调企业以生机。
厂商关系微妙
随着国美、苏宁、五星、永乐、大中等家电连锁资本的迅速扩张,厂商关系变得微妙复杂。他们既为争夺话语权而激烈的角逐,又为了共同的利益,在双方力量失衡的情况下开展深度合作。
据统计,在一些大城市,家电连锁已占到空调零售额的54%,而且还在不断上升。有资料显示,2005年各连锁巨头完成全国一级市场布局后,又快速向二三四级市场挺进,国美计划新增130多家店,苏宁计划150-170家店,永乐2005年的目标是总数要达到250家,五星进军河南、浙江、成都市场,预计新开122家,大中挺进全国12个省会城市。
连锁家电的扩张剥夺了厂家对渠道的控制权,打压并分割了厂家的利润。许多空调厂家无奈忍受着连锁的宰割,看人家的脸色行事,被动地跟随降价。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厂家开始了探索尝试,自建渠道。继格力、春兰、TCL后,国内空调另一巨头美的日前也宣布将加大在家电连锁体系之外的网络渠道建设,今年内将在全国各级城市自建逾百家专业销售门店。而此前美的除了大举依靠渠道大卖场外,目前已在国内兴建数十家专卖店,并大力开拓乡镇等国内三、四级市场。澳柯玛空调也已联合了在山东的几家大经销商成立了山东澳柯玛工贸有限公司,开始了自建渠道的尝试。
可以预见,将来一、二级零售市场家电连锁将占有更大的份额,一些厂家将涉足批发、团购等市场,在即将大规模启动的三、四级市场,传统经销商和厂家将会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国空调业的发展环境目前已经相当恶劣,如果再考虑到国家新能耗标准,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等因素,一些空调企业的日子将更加难过。不过优胜劣汰、大浪淘沙是市场经济规律。人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空调市场在交了几笔昂贵的学费之后,一定能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