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国的SP(电信增值服务提供商)们着实忙了一年,许多SP从业者用胆颤心惊来形容,梦网3年来,中国移动的SP政策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影响深远的变革。
中国移动对违规SP大开杀戒,从去年7月份之后的一个月内,处罚企业多达25家,新浪、搜狐等知名互联网公司赫然在列,这一场以整顿增值服务市场为名的“大屠杀”,让整个SP行业风声鹤唳。此后不久的10月,北京卓望信息成立,业界普遍认为,这是中国移动向产业链下游进军的一个明确信号,中国移动将把SP赶到CP(内容提供商)的位置上,重新布局增值业务产业链。
此前,中国移动曾派专人赴日本考察,学习NTT DoCoMo(日本电报电话公司的移动通信公司)、i-Mode的运营经验,i-Mode在1999年推出移动业务,目前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移动互联网运营范例。专家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在于三点:技术的先进,选择了基于包交换的技术;市场的完善,采用完全的市场化策略;用户的积极,深入具有消费能力的年轻消费群体。与此相补充另外一种解读是,DoCoMo实行的垄断性控制,即在产业链上让利不让权,从服务提供商到终端手机都由DoCoMo主导控制,这种强力的控制使得服务能够全面铺开,避免了标准不统一的行业分割,在i-Mode模式下,除了用户、DoCoMo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内容提供商,与中国的SP不同,i-Mode体系中的内容提供商不参与业务运营。
将SP赶到CP位置,有向日本i-Mode学习的意思,中国移动大有通过服务器端的“移动梦网”,终端的“定制手机”来复制i-Mode中国神话的意思。只是中国移动未必真具有如此乾坤大挪移的神通。
中国移动是绝对垄断的企业,同时也被打上重重的“国营”标签,受历史影响,这种类型的企业有着严重的“体制问题”,即便身处垄断却未见具有强的活力。在发展增值业务之初,选择SP(服务提供商,SP参与服务运营,这是和内容提供商的显著不同)模式,其深层次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移动还没有把方向彻底看清楚的能力,所谓开放策略,有其不得已而为之意,自己养不活的孩子,让人代养也未免不是好办法。
现在儿子大了,能够孝顺父母的时候,想着把儿子归成自己的独苗,虽说主意不错,执行恐怕并非易事。一则,中国的事情有中国的规则,正如中国移动自己的存在,这种盘根错节的关系恐怕中国移动难以一下理清。另外从市场来看,尽管增值收入还不到整个移动收入的0.5%,但是其整个市场的影响却非常大,从来没有对SP实战有过经验的中国移动或者卓望信息恐怕难以一下取代在他们看来只不过做了些低级工作的SP们,中国移动也未必能够一下改变自己自觉不自觉构造的SP局面。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许多SP似乎并没有考虑清楚这种并不复杂的产业关系,在许多SP看来,移动运营商的口袋正在收紧,结算、业务政策的任何调整都让他们身陷困境。
SP如此紧张,原因很简单: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没有移动管制的时候,强制订阅、硬性收费、沉默用户等看起来完全不合理的代收费交易是SP致富的法宝,挣钱如此之容易,除了良心几乎不要任何成本,一旦要求正常服务挣钱,许多SP却面有难色,SP紧张的神经一直紧绷,好比学生们参加高考,越担心越难以正常发挥水平。SP被指为没有技术、没有实质内容、急功近利。2005年,SP流年不利,一些SP正在边缘徘徊。
回想去年一些知名企业被处罚时,老总们除了认为处罚过重,就是表示遗憾,而对真正的受害者——用户却未做过多表示,仿佛自己才是这场近乎抢劫的经营中最大的受害者。他们仅仅把增值业务当成单边的挣钱工具,如此一来,业绩收入也就成了移动运营商的恩赐,和用户无关,一旦阔绰的东家紧紧手,便觉得难以为继。
许多SP抱怨移动没有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宣传渠道,统一的梦网品牌终将淹没了SP的服务价值,这或许有点道理,不过,这一形式却是从移动梦网推出时就开始的,等到今天才发出抱怨,恐怕更多的是来源于赢利的压力,不知道那些SP在可以肆意违规的时候是否真的考虑了自己的品牌形象。
中国市场环境的这种特殊性,造就了许多后来者居上的奇迹,一些新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而此时,移动运营商出于行业稳定的考虑难以将现行局面过快打破,脆弱的SP还在与移动讨价还价,这一情况对于目前已经绝对垄断化的行业而言具有积极的作用,不仅后起之秀能够获得机会,务实的SP也将有足够的时间实现转型,市场价值能够更多地决定未来的产业布局。
抱有侥幸的SP还在不断寻找日益减少的监管漏洞,随着彩信、WAP等各种新业务全面使用MISC平台监控,没有实在业务的SP难有安家立命之本,2005年必将成为这些SP的最后晚餐,而葬送自己的与其说是移动,不如说是自己,缺失理想的SP正在面临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