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民营医院,公立医院到底怕什么?(一)怕资本的血盆大口中国空调企业奥克斯集团投资5亿元、占地15.7公顷的明州医院正在建设中;浙江东南网架集团有限公司投入3.4亿元收购浙江萧山妇幼保健院后成立了萧山医院;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出资7466余万元正式收购江苏省宿迁市人民医院,控股比例占到了70%;电脑业巨头明基先后斥巨资筹建南京明基医院和苏州明基医院……南京市鼓楼医院党委书记何忠正曾经公开表示担心:“我们只有7亿的固定资产,编制床位1400张,相对于庞大的国际资本,实在是微不足道。别人投10个亿办医院,机制又灵活,弄不好就会把我们挤死。”再加上大部分公立医院本身的经营不善,更加剧了公立医院的“不安”心态。2003年有20%的公立医院靠国家财政勉强度日,到了2004年前半年这一数目增加到了40%,为了生存,许多公立医院开始了体制改革,并纷纷向资本考虑,有的公立医院最后被民营资本收购。另一方面,民营资本向公立医院的身体还危及到某些人个人利益,这是显而易见的,虽然这些人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他们往往掌握了公立医院甚至医疗政策的话语权,他们对民营资本的抵触也就上升为某个利益集团的意志,最终左右着政策走向和社会舆论。事实上,民营资本的强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硬件投入、(2)人才薪资、(3)市场营销投入、(4)持续发展的资金保障。但是,民营医院的所占比例还是很小的。民营资本的进入没有从根本上引起与国有医院的竞争,国有医院依然强势,整个医疗体制并没有受到冲击。就目前而言,公立医院仍然树大根深,又有政策的保护,但是民营资本的进入毕竟压缩了公立医院战略发展的空间,我想公立医院的“危机感”更多来自这一因素。 (二)怕自身僵化的内部管理和乏力的市场竞争手段缺乏灵活的人才机制:与民营医院灵活的运行机制相比,公立医院缺乏一个灵活、具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运行机制,其对人才的种种僵化管理表露出明显的劣势。公立医院陈旧的人力管理体制,使医生要花很大精力处理人际关系;加上严重的“论资排辈”现象,也让部分有能力的医生长期闲置。缺乏企业化运作模式:“随行就市”是民营医院的特点,在这点上,公立医院显然落后了。比如上海的万豪医院,坐诊医生全是副主任医师以上级别的专家,医院收费却比照一级医院的标准,病人得到了实惠。民营医院虽多为营利性医疗机构,但实行自主定价,可这并不意味着其医疗服务价格就一定高于非营利性医院。
(三)怕医生职业价值观的变化
对公立医院来说,最大的冲击是医疗人才的流失。许多民营医院,由于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人才队伍,为了提高医疗质量,采取“高薪取才”的方法,大量挖掘公立医院的高级医疗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医生的职业价值观念开始发生了变化。2003年,在浙江省,甚至出现了一个医院的主任医师大部分都被挖走的情况。失去了人才,许多公立医院的患者开始流失,效益下滑。(四)怕迷失方向,离开“国有”的庇护
目前的政策缺失凸现了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目前对于公立医院改制的目标缺乏清晰的描述:究竟为了什么而改革?为了普遍服务?为了提高效率?为了解决“看病贵、看病难?”这些都莫衷一是。同时,过多非营利性医院面临严重的资金瓶颈,一方面,国家财政补贴少,医院资金缺乏;另一方面,公有制医院的低效率、低效益是不争的事实。除了三级医院效益很好外,其余一、二级医院都处在面临生死存亡的地位。我国县级以上的医院有15400家,90%为公立医院,而往往只有省城、中心城市中的几家最大的医院效益尚可外,其余都只能靠天吃饭、靠政府吃饭。在这种背景下,地方政府又急于趁机甩掉了公立医院的包袱:上海将把200多家公立医院推向社会资本,这200家原政府办医院的性质会彻底改变。公立医院需要顺应时势,避免消极竞争
对于公立医院的服务,如果要做一个调查,相信满意者不会多――这样的场面应该常见:一家三甲医院的门前,早上8点就已人满为患;几十张椅子上早已坐满了候诊的患者,而大部分人只能拥在诊室前,探头探脑地向护士打听排到多少号了。但这只是看病的开始,更是等待的开始。患者心急火燎,医院却慢条斯理……“求医”几乎成了“乞医”。如果说,公立医院尚停留在“赚技术钱”的阶段,民营医院已率先将“赚服务钱”的理念带入了医疗市场。比如上海仁爱医院:花50万元安装了全自动红外线感多功能隔音门,只是为了让病人免受噪音干扰;实施“无障碍语言服务”,只要你在仁爱就医,医院保证提供本地语言服务;实施纠纷道歉制度:一旦发生投诉、纠纷,无论是何种原因,必须立即向患者或患者家属赔礼道歉,无论事由,均记入个人考核档案……更有甚者,浙江的一些民营医院邀请空姐为导医护士指导礼仪规范。民营医院的这些举动原本在公立医院的眼里“不屑一顾”,但市场竞争的压力却促动了公立医院纷纷开打“服务牌”,这在以前是根本没有的 。比如杭州市第三医院实行的“护理人员首问负责制”:必须在5分钟内答复;出院病人取药5分钟内到位;10分钟内,必须做好新入院病人的常规安置;输液病人1—2小时巡视一次,则护士就有可能被扣奖金。更可喜的是,政府也开始意识到这种“新思维”的重要性,以行政监督手段介入到这场“服务竞争”中来。 浙江省卫生厅对公立医院等级进行重新评审,病人对医院的综合满意度首次作为否决指标纳入考核标准,在85%以下的医院不能参加评级;杭州市卫生局也推出医疗质量“满意工程”,并开展“最不满意医疗服务行为”评选,试图通过调整医患关系增强公立医院的竞争力。 “落后就要挨打”,一句老掉牙的名言,却永远不会过时。公立医院现在面临的竞争本质,并不是民营资本的挑战,而是自我突破的挑战,更多的是其内因使然。从社会责任而言,公立医院也应该脱离狭隘的市场对抗,而应站在“提升整体社会医疗水平”的高度来应对这场竞争。事实上,加入WTO以后,中方承诺,允许外国服务提供者与中方合作伙伴一起设立中外合营医院和诊所,允许外方控股,国际资本也由观望转向实际行动,“洋医院”大有雨后春笋之势。 2004年3月,北京市连锁口腔门诊“佳美齿科”开始以“医院”的身份开诊。这家由美国佳美集团和大连佳美集团共同投资建立的综合口腔医疗机构,自2001年进入北京口腔医疗市场,始终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2003年年底,韩国的SK和卫生部下属的国际交流中心等共同投资的北京爱康医院正式成立。据悉:新加坡某财团预备投资6000万美元选择上海黄金地段开设豪华特需医院;生个孩子收费要达5万元人民币的豪华产院――“和睦家”医院,也将从北京扩展势力到上海;澳大利亚的资本也已将在上海开设高档体检中心放到了议事日程上……“洋医院”出现并由大城市向全国蔓延,不过是时间问题。公立医院也好,民营医院也罢,有件事可以肯定,谁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谁拥有高质量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谁就最有吸引力。如果公立医院仍然抱着“国有”背景而无动于衷,最终必定是一场虚幻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