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成为能源消费大国。
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全年原油消费量达到2.5亿吨以上。其中全国原油产量约1.69亿吨,进口原油8900万吨。2004年原油消费需求量将达到2.75亿吨,进口原油数量将会超过1亿吨。同时世界各国对全球石油资源的争夺已进入高潮阶段,而对于美国而言,全球石油资源的战略布局以及石油的开采区域和运输线路等关键点的调整工作已基本完成。
中国经济正在高速发展,汽车、钢铁、化工行业都处在高速发展期,石油需求量的增长趋势将会延续,可以预期未来中国石油需求将保持强劲增长的态势;同时摆在中国面前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石油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制约。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开始了全球能源战略布局之路。近期不断有报道称中国石化公司在加快全球石油能源的战略布局,谋划全球能源合作。如中国石化正在与和记黄埔及其控股股东李嘉诚进行谈判,收购其所拥有的加拿大能源的全部或部分股,此项收购成交后,将使中国石化获得赫斯基能源的亿桶以上石油及天然气储备以及阿尔伯达省阿萨巴斯卡油沙矿,目前赫斯基拥有550个跨越加拿大东西两岸的加油站。中国政府明确表示支持中国公司寻求海外能源合作。虽然许多中国学者对中石化近期一系列海外能源合作表示极大的赞许,称之为标志中国正在谋划全球能源战略布局,为中国未来获得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但此时我们再次指出,中国公司目前的国际运作仅仅是在亡羊补牢, 而决非是高瞻远瞩的战略性国际能源布局。因为在两年前中石化曾与和记黄埔就收购事宜进行谈判,但由于价格上的分歧而导致谈判夭折。据我们所了解的信息清晰地表明,目前所需付出的代价是当初所不能同日而语的。据悉中石化未来将有一系列海外合作或收购计划,多渠道拓展海外市场并获得稳定的石油供应成为中石化乃至中国政府现阶段重点考虑的问题。从中国政府一系列的外事活动可以看到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能源布局构想浮出水面。在东北亚方面,中国虽然基本失去石油管线建设的机会,但中国政府显然没有放弃努力,中国总理温家宝在访问俄罗斯期间就能源合作问题同俄方进行讨论与磋商。2004年10月,伊朗石油部长对中国进行了为期3天的访问,期间中伊两国政府签署了亚达瓦兰油田开发项目谅解备忘录,内容包括:中石化将获准参与伊朗亚达瓦兰油田的勘探开发;作为回报,中国将在未来的25年里每年从伊朗购买1000万吨液化天然气,预计合同所有项目涉及的金额将高达700亿美元。伊朗的石油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11.4%,仅次于沙特阿拉伯,亚达瓦兰是一个石油储量极为丰富的油田,估计日产原油可达30万桶,这是中国的石油公司首次与伊朗合作开发大型油田,计划的实施将使中国成为伊朗油气领域最大的投资者之一。但各种信息表明,中国在伊朗获得大量原油的前景并不容乐观。伊朗作为政治敏感地区时刻受到美国的关注,而有报道称伊朗将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下一个打击目标,美国打击萨达姆的重要原因在于伊拉克的石油能源,而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围绕石油能源的战略布局清楚地表明美国需要在全球石油能源的控制上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中国公司在伊朗所能够获得的石油量尚难预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前景并不乐观,即使美国不打击伊朗,日本和欧洲决不会轻易将伊朗的石油资源拱手相让。在错综复杂的国际背景下,中国公司目前所实施的全球能源战略虽然只是在进行亡羊补牢,但我们建议中国能源企业在补救的同时,需要高瞻远瞩地看到未来的科技发展和政治变化,并进行战略性的未来规划以赢得今后发展的有利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