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翻开各类报刊杂志,打开电视广播,有关消费品市场的报道中,我们看到听到的最多的一个字眼可能就是:问题产品。从便宜的‘毒奶粉’、‘毒饮料’、‘辣椒酱’,到昂贵的‘毒火腿’、‘毒鱼翅’。问题产品无孔不入。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消费品。面对摆放在货架上的产品,消费者不得不会先考虑一个问题,这东西会不会有什么问题? 问题产品,拷问企业良心
“问题产品”的问题往往不是由于配料、生产、质检等方面的大意疏忽而产生的。更多地是在开发新品、选择材料、生产工艺等方面由于人为故意造成的。为什么要故意呢?无他,就是为了节约成本。配方设计粗糙、选用低劣材料,采用落后工艺,进行简单生产。甚至采用违禁的原料和添加剂,如工业酒精、苏丹红、吊白块、二氧化硫等。成本低,卖价高,这就形成了暴利。正是由于这种不负责任不顾后果的暴利心理驱驶,才催生了这么多问题产品的出现。
企业主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无可厚非的事。然而丧心病狂地制造贻害无穷的“问题产品”却是决不可取。单一个产品带来的可能只是丁点小利,而对消费者造成的伤害却是巨大的。可能是病痛,可能是毁容,甚至可能是生命。对此,作为有一点良知的企业主来讲,不应该反思的吗?
以化妆品业为例,“问题产品”又有多少呢?有些人会讲,经过多年的规范发展,“问题产品”在行业内只占少数。三证齐全,生产规范,多数厂家生产的产品都合格。果真如此吗?我要说,大多数化妆品属于“问题产品”。
问题在哪?不在质量,不在效果,在于卖点。
作为业内人士都熟知产品卖点的概念炒作。成份是凭空添加的,功效是凭空想象的,使用实例是凭空捏造的。从消费者使用的角度来讲,这是欺骗;从政府监管的角度来讲,这是蒙敝。这就是问题,很大的问题。
虚构概念,还可以走多远
不知从何时开始,化妆品业概念炒作之风愈演愈烈。随便编几个英文加阿拉伯数字,就是XX成份,XX加上因子两字,就成了有效成份……要问什么原因?无法解释,这就是概念。
头几年,概念广受消费者的欢迎和接受。但现在,还可以继续多久呢?阻力越来越大。主要有三点:消费者意识的提高;政府监管力度的加大;概念炒作的负担。
消费者意识的提高。现在的消费者已经不再象前几年的消费者那样,动不动盲目跟风。哪个概念新就追哪个,哪个卖点好就要哪个。更多的消费者学会了判断。概念的依据是什么?科不科学,切不切合实际。成份是不是真的存在,有没有经过实践检验。功效到底有多好,有多少人使用过。消费者在购买之前,都会仔细考虑。单纯靠概念打动消费者,将越来越行不通。
政府监管力度的加大。早在年前,化妆品行业监管部门就传出风声,要对化妆品的生产加强监管。虚构概念,虚标成份的行为将受到严重惩处。而随着今年“问题产品”现象的突出。政府将会对化妆品行业“问题”加快清理整顿的步伐。虚构概念的路将越来越不好走。
概念炒作的负担。其实概念炒作对化妆品企业来讲也是个沉重的负担。一个品牌在做概念,在前几年很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同,但现在就很容易淹没在众多的概念之间。为使概念能被人听到,接受,就必需加大声音。加大声音,就必需加大投入。但投入增大,回报会不会增大,也是个未知数。可能几十万几百万上千万宣传费用用尽,货还是压在仓库里,走不出去。对想炒作概念的化妆品企业,这种财力、物力和精神上的负担,不是一般承受得起的。
与其找退路,不如走正途
对于化妆品企业而言,概念的炒作,卖点的虚构可能是使企业迅速崛起、快速打响品牌的捷径。但对于长久的发展来讲,是绝对不可取的。有些企业主可能会说,走一步看一步,到时再说。但是可能到时候就晚了。这两年,业内有几家大公司因为税收的问题被课以几百上千万的重罚,导致重创,是一个很重要的警示。而虚标成份,完全就可以定性为假冒伪劣,随时随地都会导致重惩。
这些,不是我们应该思考和借鉴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