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粮食问题 中国未来的粮食问题的新视角



持续近一年的全国部分粮价上涨日前“稳中趋降”,这是国家发改委有关官员日前对媒体公开宣布的。始自去年年底的这一波上涨行情终于打住了。

专家称这是新中国建国以后的第7次粮价波动。

由于它是发生在新一届政府开始执政以及中国加入WTO以后的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之中,所以此次价格波动的原因、走势以及政府的调控都显现出区别于以往的新特点:除了供求关系外,国际粮食市场的影响十分引人注目,中央政府对粮价采取了鲜见的“温和”态度。

毫无疑问,研判此次粮价波动,会对我们观察广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中国未来的粮食问题提供新的视角。

三大势力左右粮价

 中国未来的粮食问题的新视角

1994年以来,我国粮食连年减产,同时储备粮被大量释放,而需求却在稳步上升,粮价的上涨实属必然。

"这次涨价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事件,其中最直接的动因是农业灾害导致全球农作物减产。"

"目前粮价的上涨就意味着’潜亏可以不亏了’,赚回来的这笔钱比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减免税的总量还多。"

需求遭遇供给之困

粮食供需矛盾是此次粮价上涨的根本原因,目前国内外专家几乎对此没有异议。关键是供需矛盾是如何产生的。

去年我国粮食领域创下的三个最低:从1998年到2003年的6年间,粮食播种面积由17亿多亩下降到不足15亿亩,是建国以来最低水平;粮食总产量从5123亿公斤下降4307亿公斤,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从412公斤下降到334·3公斤,是22年来的最低水平。

与供给相反的是,近年来我国粮食的需求却呈平稳增长趋势。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介绍,2002年以前,我国每年大约消费粮食4600-4700亿公斤左右;2002年国内粮食消费需求达到4800亿公斤左右;2002-04年,国内粮食消费需求每年递增50亿公斤。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国内粮食供应的减少呢?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资深的粮食问题专家卢锋教授认为,1994年以后,中国开始出现粮食供大于求,“卖粮难”现象与此伴随,导致农民不愿多生产粮食,造成粮食产量下降。此外,自然灾害的因素和各类泛滥的“圈地”行为以及退耕还林、退耕还湖等因素都是造成粮食减产的原因。

粮食产量下降了,政府要控制粮价上涨,只好开始向市场释放库存。

“这些年,粮食库存总量在逐年下降,估计目前国家粮食库存量为1500亿公斤左右,只相当于全国5个月左右的用粮量。这个数字是低于正常库存水平线的。”陈开远说。

而与国家库存相比,民间库存减少的幅度更大。1998年底我国农民人均存粮达660公斤,可供出售的人均余粮约250公斤。目前预计农民的存粮水平已经降到近十年最低水平,几年至少减少800-1000亿公斤。

同时,其他社会存粮的减少也非常明显。城市居民基本不存粮,粮食加工企业存粮也很少,地方储备都在下降。

“持续的粮食减产,造成粮食供应不足,且缺口逐年扩大,促使供求关系发生明显变化。在每年约4800亿公斤的强劲需求下,粮价的上涨实属必然。”卢锋教授对《外滩画报》说:“库存少了,价格自然就上来了。”

国际粮价上涨拉动

“这次涨价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事件,其中最直接的动因是农业灾害导致全球农作物减产。”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主任唐忠教授认为。

“国际粮价的上涨,对国内粮价上涨起着拉动作用。”卢锋教授赞同唐忠教授的观点,他说,“像小麦,以前中国都是进口,现在却在出口。”

2002年我国加入WTO以后,粮食市场逐渐开放。通过粮食进出口,我国的三大粮食品种小麦、大米和玉米都已实现了与国际市场的互动。世界粮食价格能够充分传递到我国市场,并影响我国的粮食供求关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王征兵介绍,从1998年以来,全球粮食总产一直处于下跌趋势。2003年11月份,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月报称,2004年世界粮食库存预计为3.82亿吨,较上年期末库存低了9400万吨(约20%)。

全球粮食产量以及库存的降低,导致国际粮价高涨。于是在连年欠收的情况下,中国粮食仍在强劲地对外出口。而大量的粮食出口进一步增加了国内粮食的供需矛盾。

2001年我国大米出口186万吨,进口27万吨,净出口159万吨;玉米出口600万吨,进口3.9万吨,净出口596万吨;小麦出口71.3万吨,增长了278.6%,进口73.9万吨,净进口2.5万吨。

即使在2003年底我国粮价出现了上涨的时候,我国粮食贸易除大豆及油脂外,基本上还呈净出口的格局。

一个无法证实的传言称,此次国内粮价上涨的直接诱因,来自中国的一次神秘采购。曾有媒体报道,2003年10月份中国曾在全球市场进口粮食,此举导致国际市场粮价高企,反过来拉动国内粮价。

“中国10月份由出口粮食变为进口,这个事实即使不发生,哪怕只是一个传闻,也足以引起国际粮食期货价格发生一场强烈反转。”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分析说:“中国的粮食库存数据是保密的,这使外界无法得知中国市场的真实供求状况,而发生在国际市场上的采购就成为惟一的参照信息。一旦中国买家出现,国际粮食大户就会联手哄抬价格,自然导致价格涨势扩散,直到影响中国国内粮食价格。”

两大政策追求的目标

尽管没有证据表明,政府在背后推动粮价上涨。但种种迹象显示,由于过去粮价过低,政府希望通过提升粮价来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这在客观上也推动了粮食价格的回升性上涨。

对于粮价上涨,国家发改委的基本判断是“利大于弊”。利的方面是可以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弊的方面是对城市低收入群体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

分析人士认为,从政策面来看,扶持粮食生产、增加粮食产量是当前和今后农村工作的重点。在此前提下,对于粮食价格的上涨,国家采取调控措施来干预粮食价格的积极性不高。

事实上,自去年10月粮价上涨以来,国家并没有大量集中抛售储备粮,不少地方反而在增加储备粮。只有在2004年2月份,粮价涨幅过大、过猛、过快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在3-4月份,抛售的各种储备粮达到600万吨以上。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分析说,总的来说,过去粮价过低,政策面主要以提升粮价为主,客观上推动了粮食价格的回升上涨;粮食价格大幅上涨后,政策加以了调控,促使粮价合理回归;同时最低保护价格的制定,封闭了粮价的下跌空间,也制约了粮价大幅上涨的空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成贵认为,此次粮价上涨应该是政策追求的目标。其益处有二:一是有利于农民增收,协调城乡利益关系;二是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1996年-2002年,城市居民收入增长了3326元,增幅达76%,粮食消费价格指数却发生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农民收入却只增长了550元,在较低的基数上增幅仅有28.5%,这二者之间很不协调。

另据有关业务部门估计,去年八九月份国家保护价粮食库存3200亿斤,每斤平均价差0.146元,潜亏460多亿元。

“目前粮价的上涨就意味着‘潜亏可以不亏了’,赚回来的这笔钱比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减免税的总量还多。”

李成贵乐观的估计,如果今年下半年能把市场粮价稳定在最低收购价之上,不仅农民可以继续得到好处,而且国家也可以不启动最低收购价政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504158.html

更多阅读

小学作文教学论文 小学作文教学的新视角

     语言是文章的载体。作者独到的思想,丰富的情感,鲜明的个性,强烈的渴求无不依托语言得以展示和传递。学生在作文中的叙事、抒情、说理,也无不通过语言的表达而为大家所感知、所理解。但丁曾说过:“语言作为工具,对于我们的重要,正

浅谈政府管理的公共价值:管理哲学的新视角

     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价值是一个含义广泛的关系范畴,凡是涉及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关系,就包含人们常说的价值。具体地说,凡是对主体有用的东西,就叫有价值;无用或有害的东西,就叫无价值或负价值。价值按其客体满足主体的属性,可

初音未来三大催泪神曲 制约中国未来发展的三大危机及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但在一些领域存在的问题也是严重的。在未来50年内或更短的时期内,笔者认为,中国发展将面临三大危机的困扰。一、经济危机的困扰。目前,中国已经持续了30多年的高增长,平均增长率每

声明:《中国的粮食问题 中国未来的粮食问题的新视角》为网友莫名的曖昧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