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竞争对手分析 面对超市竞争便利店何去何从



便利店并未显现出强劲的竞争力和生命力,甚至陷于与超市互为竞争的尴尬境地。其原因何在,便利店如何走出发展误区?

  一.便利店在国外的发展

便利店是既有食品杂货店供应的便利,又使用超级市场的销售方式和经营管理技术的零售商业组织,是以“便利”作为吸引顾客为主要手段,来满足顾客简单购物和应急之需的一种零售业态。

作为一种零售业态,便利店最初起源于美国,其兴起的主要原因是在超级市场步入大型化与郊外化后,给购物者带来在距离、时间、商品、服务等诸多方面的不便利;超级市场远离购物者的居住区,到超级市场购物需驾车前往;超级市场卖场面积巨大,商品品项繁多,购物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挑选商品,且还需忍受“大排长龙”等候结帐之苦。以上种种都使得那些想购买少量商品或满足即刻所需的购物者深感不便。由此,促成了便利店的出现。1946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南方公司(Southland Corporation)创立了世界上第一家便利店――7-Eleven。在美国,1957年,只有500家便利店,到1990年,美国共有便利店84500家,网点密度为2940人/店,销售额接近1000亿美元,因此有人认为便利店是西方零售业的“爆发户”。

日本于60年代从美国引进便利店,由于迅速增长的就业妇女、迅速增长单身家庭、越来越多的家庭妇女在餐桌上使用预煮食品、经济收入的提高以及娱乐活动的增加等原因,使人们更加追求购物的便利性,为便利店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便利店在日本的发展是成功的,1991年,日本共有41050家便利店、网点密度为3045人/店,便利店在日本零售业销售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为5%。特别值得一提的是,7-Eleven连锁便利店,1991年的利润高达24.4%,位居日本零售业之首。

便利店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出现的时间和发展的背景并不完全相同。但从总体上来看,便利店是超级市场发展到相对较为成熟的阶段后,从超级市场中分化出来的一种零售业态:一方面,超市的发展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障碍,即“购物的不便利”;另一方面,超市的发展为便利店提供了先进的销售方式和经营管理技术。便利店之所以能够出现并迅速发展,其原因还在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购物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对“购物便利”的强烈需求,便利店正是能够满足这种需求的零售业态。具体地说,便利店具有与超市相区别的四个“便利性”业态特征:

  1.距离的便利性

 面对超市竞争便利店何去何从

便利店与超市相比,在距离上更靠近消费者,一般情况下,步行5至10分钟便可到达。

  2.购物的便利性

便利店商品突出的是即时性消费、小容量、急需性等特性,品种在2000种至3000左右。与超级市场相比,便利店的卖场面积小(50至200M2)、商品种类少,而且商品陈列简单明了,货架比超市的要低,使顾客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所需的商品。实行进出口同一的服务台收款方式避免了超市结帐大排长龙的现象。据统计,顾客从进入便利店到付款结束平均只需三分钟的时间。

  3.时间的便利性

一般便利店的营业时间为16至24小时,全年无休,所以有的学者称便利店为消费者提供“Any Time”式的购物方式。

  4.服务的便利性

很多便利店将其塑造成社区服务中心,努力为顾客提供多层次的服务,例如:速递、存取款、发传真、复印、代收公用事业费、代售邮票、代订车票和飞机票、代冲胶卷等等。

对购物便利的追求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这就决定了便利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二.上海便利店发展现状

以便利店在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成长背景来看,上海基本具备了大力发展便利店的客观条件:人均GDP已达3000美元,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便利店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随着竞争的加剧,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忙人”,尤其是年轻的“忙人”,对购物便利有着更为强烈的追求和渴望。“忙人”的出现构成了便利店的主要目标顾客。

从1993年上海第一家便利店出现至今,上海已有真正意义上的便利店600家左右,但均未充分显示出“便利性”的业态特征,并且面临着与超市互为竞争对手的尴尬境地。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多数便利店和超市采取“深入消费腹地”的策略。在选址上集中于居民商业区和居民区。在目前,对于同处一地的两种业态,便利店在距离上吸引顾客的优势并不明显。  

2.超市与便利店都以经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从商品种类来看,超市的商品在5000种至10000种左右,便利店的商品则是在此基础上挑选那些购买频率高的、基本上能够满足顾客日常所需的2000种至3000种商品。便利店在商品组合的深度和广度上不如超市。同时,目前的便利店除了经营茶叶蛋等少量化的即食食品外没有开发出更具便利特色的商品以吸引顾客。在购物距离和商品结构大致相同的条件下,商品选择性强的超市更具有吸引力。而且,上海超市和便利店的卖场面积一般分别在200至500M2和50至200M2。这意味着顾客在超市和便利店中购物所花费的时间并不会相差太多。顾客除对超市付款大排长龙的现象颇有不满之外,竟将“逛超市”提供了客观条件。由此可见,便利店购物的便利性没能更好的体现。

3.很多便利店能够为顾客提供“Any Time”式的购物方式,即16至24小时营业,全年无休。作为超市,由于考虑到运作成本的问题,不可能全天候营业,但随着超市之间竞争的加剧,超市在经营时间上作出了相应的变动,有些超市将营业时间由9:00至21:00调整为7:00至22:00。在某些销售特别旺盛的时段,如圣诞节、春节前,超市的营业时间还会延长。这无疑会对便利店“时间便利”的优势构成威胁。

4.目前,便利店的服务更多地体现在为顾客免费加工方便食品,而具有集客力的代收公用事业费、票务销售以及存取款等服务项目无法实施。相反,这些服务项目已成为超市吸引客源的手段之一。

  三.寻求便利店竞争优势

在上海,便利店与超市竞争激烈的根本原因在于便利店与超市业态分流并不完全。一方面,超市自身的发展特点(与国外相比),例如卖场面积不是很大、商品种类不是很多、在距离上更靠近消费者等,使得超市购物并未给顾客带来太多的不便利,便利店便利的业态特征无法充分体现;另一方面,便利店在商品结构、服务特色等方面缺乏与超市有明显区隔的正确定位,从而导致便利店与超市的正面竞争,其优劣胜负是不言自明的。

便利业与超市的竞争是困扰便利店经理人员的主要问题之一,也阻碍了便利店进一步的发展。面对超市的竞争,便利店何去何从?

首先,便利店单体规模小,可采取灵活的选址策略,除居民区、居民商业区外,办公区、文教区、医院以及车站、码头等都适合便利店而不适合超市进行选址开店。在当前,便利店的选址远离超市,特别是中小型超市应是可行之策。灵活选址可使便利店享有地利的优势,这对零售店的经营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便利店的营运能力所能覆盖的区域即所谓商圈比较小。有调查显示,便利店的商圈为250米,这就使便利业较为准确地把握这一范围内消费者的特征及需求成为可能,从而有利于便利业及时地调整商品组合,以更好地满足商圈内顾客的需要。例如,位于文教区的便利店增加文化用品在商品中所占的比例;位于办公区的便利店给工作人员提供盒饭。试想一下,仅上海市一天所销售的盒饭就达200万盒之巨,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市场。

再次,便利店需要摆脱“小型超市”的印痕,努力形成具有便利店特色的“集客力”因素:1.除在超市商品的基础上选择商品外,便利店还应致力于开发自己的主力商品;2.根据便利店的自身条件,协同有关部门,创造“顺路购物”的机会以扩大便利店的商圈。例如:便利店门前ATM机和公交车站的设立将会给便利店带来可观的客源;3.充分发挥营业人员的服务功能。由于便利店具有小商圈营业并以经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的特点,其顾客大多为购物频率较高的“常客”,如果营业人员能够与顾客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会增强顾客对便利店的忠诚度。

第四,连锁型便利店公司需要建立以POS系统、EOS系统为代表的现代化信息系统。由于便利店存货的功能非常有限,时有发生的缺货严重影响了便利店的正常营运,只有通过POS系统和EOS系统才能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而且,通过信息系统,连锁总部可以实现对众多的、分散的便利店进行管理,POS系统中所产生的数据也是便利店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五,中国的便利店从超市中脱胎出来以后,其业态的转形有一个过程,不要太操之过急,否则代价太大,可能导致事业还未成功就中途夭折。但方向和目标必须明确,把握好时间上的过度和节拍。

第六,便利店是小型店,通过连锁经营方式也可达成规模,但需要比一般连锁超市更多的门店。因此,发展便利店不是小公司可做的,必须是有实力的大公司进入。同时在方式上应以特许加盟连锁方式为主,这即可保护和增加业主的利益与积极性,又可以分散投资风险。

文章的最后,作者为大家传递一个消息,1999年春节之后,各大超市的连锁超市销售额有较大的回落,但至今便利店仍保持了较稳定的增长。同时,便利店之间的兼并与收购也开始进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504119.html

更多阅读

如何对竞争对手分析比较 淘宝如何分析竞争对手

作为我们在行业中已经具有较高知名度和专业经验的华润公司,在知己的同时也必须做到知彼,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从容应对各个方面的进攻。因此对竞争对手进行分析比较至关重要。在进行分析比较之前,须对分析对象进行系统的认识和了解(

竞争对手分析工具 技术环境分析点

竞争对手分析工具(Competitor Analysis)是一个系统性地对竞争对手进行思考和分析的工具,这一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估计竞争对手对本公司的竞争性行动可能采取的战略和反应,从而有效地制定客户自己的战略方向及战略措施。 [编辑]竞争对手分

竞争对手分析的四种模型 竞争对手分析模型

1. 普赖斯科特模型  1999年8月,John E.Prescott教授在安徽黄山召开的"全国竞争情报技能和案例分析"学术研讨会上作了题为"竞争对手跟踪分析"的专题报告,提出了竞争对手跟踪的金字塔模型。作为《竞争情报丛书》之一的《竞争对手分析

互联网竞争对手分析 互联网时代的动态竞争

     竞争法则:这是一个动态竞争的时代,不进则退,不动则衰。竞争优势随时可能被取代,持续发展或永续经营的前提不仅在于能否强化核心能力、定位或制定良好策略,更在于能否动态地自我调整,认真地审视敌我的相对位置与态势,进而先发制人

声明:《便利店竞争对手分析 面对超市竞争便利店何去何从》为网友刺青刺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