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我国银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大大提高了银行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和现代化水平。但逐步完成的数据集中远非金融信息化建设的终点,信息化依然是银行改革创新的重中之重,特别是面对我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金融信息化建设更是任重道远。
信息化 金融业创新深化之道
信息化是21世纪国家现代化的基本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金融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金融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我国银行业的信息化和国外相比是一个起步较晚但奋起直追的过程,从无到有、从单项业务到综合业务、从机器仿人工到推出各种人性化的服务,从单机布点到数据大集中,我们不仅在技术上紧跟信息化的前沿,在认识上也从肤浅的工具论到现在的信息化战略论。现实中,银行信息化的发展,正在配合、推动或者触发金融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从根本上改变着传统的金融业务处理模式。
目前,经过几年的信息化建设,中国的金融数据通信网络框架基本形成。但是国内金融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有专家指出,目前各金融体系的建设标准很难统一,阻碍了金融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金融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难以得到解决,而银联的出现及普及似乎也未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金融服务产品的开发明显落后于信息化的速度。
数据大集中与集中之后
“大集中”是一种通俗、形象的说法,其实质就是数据的集中和系统的整合。它是提高银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石,一方面能够对金融业务进行即时风险控制,另一方面支持新业务的大规模、低成本扩张。
从最初数据大集中概念在中国提出,到银行业大规模开展集中工作,再到现在一些银行数据集中工作的基本完成,大致经历了五六年时间,成效也很显著。然而,大集中并不是银行信息化的终点。现在所说的完成只是指数据大集中所需的物理设备的建设完成,而数据资源还没有开始真正整合和集中应用。各应用系统间缺乏信息沟通与整合,不能对数据资源进行有效的集成管理,也无从对数据资源进行更深度的挖掘与分析。因此,在数据大集中之后,中国银行业信息化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应用的集成,以充分体现出集中数据的最大价值。而要实现应用集成,就要通过数据中心、服务器和存储整合来改进数据中心运营效率,真正达到业务就绪。据了解,目前数据中心急需建立一种灵活的基础设施,既可以整合未来计算、存储和应用技术领域的持续改进,又可以为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流程提供支持。
提升服务是信息化的关键
从存折到存储卡,从排队取款到自助提款,从一行一卡再到跨行通兑……随着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各种人性化的业务不断推出,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银行服务由“以账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而在这个转变的背后,则是银行信息化不断深入的轨迹。
但是与国外发达的电子金融服务相比,我国的网上银行建设毫无优势。而且国内网上金融企业认证标准的不统一,客观上也对国内银行与外资银行抢占网上市场制造了壁垒。自去年以来,各大银行相继对银行卡收取数额不等的年费,无形中增加了用户跨行使用银行卡的顾虑,也对银行卡业务的拓展及跨行交易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银行中间业务是未来银行利润的一块大蛋糕,但与国外成熟的银行服务体系相比,我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管理松散、操作不便、设置也不完备,另外在法律法规的配套上也出现了很多空白。一旦外资银行大举进入国内市场,中间业务这块大蛋糕将会落入别人的饕餮大口。因此,银行业在加大资金投入,完备技术提高网络交易安全,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在服务上,银行必须从以“客户中心主义”为核心的服务观念转变到“以人为本”。强化客户本位的服务观念,在增加业务种类、简化操作手续、设置人性化的服务内容、提升产品性能等方面加快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