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年底是众多洋保险商翘首期待的日子。根据WTO协议,2004年12月11日,健康险、团体险、养老险(年金险)服务将正式向外资保险公司开放,外资经营地域的限制也将被取消。这就意味着,洋保险将首次拥有和中资保险公司在团险市场上同台竞技的入场券。
团险蛋糕有待做大
来自中国保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全国团险业务的保险收入达到580.35亿元。今年1-10月,团险业务实现保费约为500亿元左右。全球知名咨询公司波士顿咨询公司预测:2006年中国的团体寿险将达到1000亿元的规模。在众多外资及合资保险公司看来,中国团险市场无疑是一块放在嘴边香喷喷的蛋糕。
事实上,我国保险业一开始就是从团体保险起步的。在过去的旧体制下,做保险靠的是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红头文件”。但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保险市场的培育完善,国内保险业由于多年使用行政手段的惯性,在体制转变中出现一定程度的不适应,团体保险业务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一直以来困扰着保险业界和监管机构。有关统计表明,团险保费在人身险保费收入中的比重已从1996年的87%下降到2003年的不足20%,成为制约人身保险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目前,按照我国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只有中资保险公司可以经营团体保险。从团险市场的现状看,中资公司仍主要靠传统的学生平安保险、旅游意外伤害保险等短期业务来维持保费规模和市场份额,产品结构单一,管理、技术、销售、服务较为滞后。相对国内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而言,团体保险有效供给严重不足。保险业界及监管人士认为,一旦外资进入团险市场,必然会以其经验和技术的优势抢占这一潜在的巨大市场。
外资逐利而来忙热身
在我国加入WTO保险业三年过渡期内,虽然外资保险公司只能销售个人寿险保单,但外资保险已经在为进入团险市场提前热身,并开始制定他们在2004年底进入团险市场的战略计划、评估业务模型等。由荷兰国际集团与北京首创集团合资组建的首创安泰人寿总经理蔡康表示:“中国团险市场空间很大,未来发展潜力很大,我们正在考虑以最佳方式进入。”
据权威媒体报道,作为国内首家合资保险公司,中宏人寿的市场调研等准备工作则从2002年初便开始着手。目前该公司已设有专门的员工福利保险部门来负责团体保险和企业年金业务等各项工作。今年初中宏人寿启动了团险销售队伍的培训计划。此外,美国友邦保险也已组建了专业团险事务部门,并派员赴美国总部参加培训。
资本逐利而来。诚如保监会人士所言,洋保险商们的意图不仅仅在于传统的短期团体意外保险,而是更看重市场空间更大的中长期的团体员工福利计划。在发达国家,企业为员工提供诸如退休金计划、团体人寿保险、医疗费用保险已经非常普及。团体保险几乎等同于员工福利计划,商业保险公司则是员工福利计划的主要提供者。比如在美国,员工福利支出占工资的比重达41.3%,参加员工福利计划的被保险人占其总人口的33%。
“在我国,随着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团体员工福利的需求日趋成熟,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在补充医疗保险和企业年金方面政策的支持日益明朗,以员工福利计划为主要经营方向的团体保险,将成为保险业新的业务增长点。”在第二届中国团体保险论坛上,保监会副主席魏迎宁如此表示。
目前我国企业年金规模接近500亿元,加上以年金名义销售的保险产品有430亿元,企业年金成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重要支柱之一。魏迎宁说,我国企业年金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每年1000亿元左右。世界银行更为乐观地认为,到2030年中国企业年金总规模将高达1.8万亿美元。
洋保险重股东资源开掘
洋保险纷至沓来,羽翼渐丰。有关统计显示,自中国保险业开放以来,外资保险公司业务发展迅速,保费收入从1999年的18.2亿元增至2003年的67.3亿元,外资保险总资产从44亿元增至197.8亿元,五年之内分别增长了2.7倍和3.5倍,在京沪穗等地外资市场份额步步攀升。目前,已有39家外资保险公司在我国设立了70个营业机构,外资包括合资保险公司的总数已超过中资。
“这两年进入我国保险市场的合资寿险公司,大都十分重视资源互补,合作双方在远期战略定位方面已逐渐成熟。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新公司的市场感觉会很好。”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主任陈文辉对记者说。
此间观察家认为,尽管中资保险公司在团险市场上已经有着多年的开拓,在营销网点的营建和客户资源上都有着先行者的天然优势。但是,今年年初发生在中美大都会人寿身上的首都机场“航意险垄断事件”却传递出一个信号,合资保险公司利用股东资源优势强攻市场的力量不可小觑。合资保险公司在借助外方股东的国际经验、成功的产品及技术系统之外,还会充分利用中方股东的资源打开新的销售渠道。
一份有关企业年金市场的调查报告表明,目前对年金险有需求或潜在需求的企业团体主要有四大类:以电力、电信、石化、银行等行业部门为代表的国有大型、特大型企业;股份制企业特别是上市企业;受国外母公司影响的跨国企业和三资企业;成熟的大中型民营企业。
而目前各家合资保险公司的中方股东,几乎都有上述四类企业的背景,外资进入中国也可谓“攀龙附凤”,这样,今后光做股东业务就将有一块规模不菲的保费来源。
中宏人寿是由加拿大最大寿险商——宏利金融集团与中国石化集团组建的合资保险公司,该公司负责员工福利保险项目的助理总经理张剑锋表示,“团险市场放开以后,中宏会充分利用中方股东的资源,寻找一些潜在的业务,但不会单纯为了保费规模而盲目展业。经过前期市场调研,我们将准确定位目标客户,并通过产品创新、优质服务和完善的后台支持等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保障。”
中意人寿则由意大利忠利集团与中国石油集团合资组建,其北京分公司一位高层向记者表示:“石油行业是高风险行业,为了维护职工的安全福利保障,其保险需求较大。中石油系统120多万职工,加上家属共有200多万人,他们都将是中意的忠实客户群。”据保监会网站最新公布的数字,自今年2月开业以来这家公司保费收入已突破2亿元。
中资保险积极备战
“中资保险公司在团险业务方面的最大的优势和弊端均在于,他们是通过很强的商务关系进行销售的,许多保险公司都与企业机构客户建立了一种既牢不可破又无需销售技能的关系。这种关系对外资保险而言的确是个挑战,但相形之下,中资公司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因为他们需要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如此表示。
目前,一些中资保险公司已经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开始对团险业务进行调整。中国人寿一位高管表示:“以往对团险业务重视不够,团险销售队伍建设较薄弱,现在这方面正在加强。”据媒体公开报道,平安人寿已经有意识地通过费率调节手段压缩一些利润较小或亏损的团险业务。而早些时候,太平人寿与世界最大的跨国公司团体保险共保计划(IGP)签订下述协议:太平人寿作为IGP在中国内地的惟一成员保险公司,可向跨国公司在中国内地的子公司或合资、合作企业提供国际标准的团体保险服务,向跨国公司客户提供员工福利保障产品的一揽子团体保险计划。此举为保险公司拓展业务打开了一种新的思路。
随着12月11日的临近,中国团险市场即将开门迎宾。据悉,中国保监会正紧急召集中资保险公司商讨国内团险业务出路、拟定对策,一个有关团体保险管理办法或指导意见已数易其稿出台在即。
对于保险业履行入世承诺、全面对外资开放后的市场走向,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主任陈文辉寄望保险公司“以员工福利计划为突破口,转变和创新观念,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繁荣团体保险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