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加入WTO承诺,自12月11日起,取消对外资保险机构的地域限制;同时外资保险公司可以进入健康险、团体险和养老金/年金险业务。
开放后,外资保险公司在地域上的选择多了,但短期内也不会遍地开花。锁定核心城市布置全国网络,快速理性扩张将是未来几年的战略核心。
由于合资寿险公司的中方股东都是大企业集团,团险开放后,这些公司可能会优先取得中方股东的团险业务,团险市场面临重新洗牌。但外资公司对团险业务也心存谨慎,不会立即进入。
部分中外合资寿险公司的扩张计划
信诚人寿:预计每年增加两、三家新机构。中英人寿:计划用10年时间进入中国10大城市,每个城市占据10%以上份额。太平洋安泰:三年内在全国再开9家分公司。美亚保险广州分公司:在珠三角地区开设更多支公司。
作为谈判最艰难领域之一的保险业从12月11日起已经全面开放,取消了对外资的业务和地域限制,这也意味着中、外资保险公司将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但业内人士分析,开放初期,外资保险公司的冲击仍然有限,但中资保险公司特别是中小型保险公司仍需努力自强,谨慎应对。
外资保险加速“开疆辟土”从11日起,外资保险已经可以在我国任何一个城市和省份开设机构,之前,他们只能在15个开放城市“开疆辟土”。12月10日,中意人寿传出消息,继成功进军北京市场后,该公司佛山支公司也已获准开业,成为进入佛山市场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保险公司,从而拉开了该公司进军珠三角地区的序幕。据记者了解,随着市场的开放,外资保险公司已做好三到五年的“开店”计划,只等待中国保监会宣布开放即递交申请。
“开放后,外资在地域上的选择多了,但短期内外资保险机构也不会遍地开花,从程序上来说,仍然要一家家申请牌照,而保监会也不可能对一家公司一次性发放数张牌照。”太平洋安泰人寿广州分公司总经理黄元凯如是说。
但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锁定核心城市布置全国网络,快速理性扩张将是未来外资保险在中国发展的战略核心。可以预见,随着外资保险公司在全国“开疆辟土”,中外保险公司的正面交锋将不可避免。
中外保险博弈团险市场
团险是寿险业务向外资开放的最后一块“禁区”,相对于作为“零售业务”的个人寿险,外资保险更盼望抢占规模巨大且增长迅速的“批发市场”。目前,中资公司占据着团险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
眼下,各外资寿险公司正紧张筹备团险业务,不仅设立了团险部甚至多数已有团险产品“出炉”,很快便会报批产品。另外,合资寿险公司的中方股东都是大企业集团,如中石油是中意人寿的股东、中粮是中英人寿的股东、中信集团是信诚人寿的股东、海尔集团是纽约人寿的股东。团险开放后,这些公司很可能会优先取得中方股东的团险业务。“团险业务将成为外资公司一个很大的业务增长点,团险市场面临重新洗牌”,平安人寿广州分公司总经理胡国萍这样认为。
但信诚人寿总经理谢观兴认为,因涉及换发许可证和工商登记等程序,外资保险公司并不会在开放后一窝蜂地拥入,最快也要明年下半年才真正抢滩。太平洋安泰人寿广州分公司总经理黄元凯表示,目前中资寿险公司的团险业务大多经营不佳,有的甚至处于亏损状态,因此外资公司会谨慎介入。
专家视点
中资保险仍需自强
“三五年内,在某个城市也可能出现外资超过中资的局面,但总体上中资保险的主体地位仍难撼动。”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认为,目前中外资公司的客户群已基本划定,而且合资保险公司中外股东也存在磨合的问题。“中国台湾的保险市场开放得较早,但外资所占份额不超过15%,韩国保险市场开放得也较早,目前外资份额仍不足5%。”郝演苏举例说。
平安人寿广州分公司总经理胡国萍认为,中国人寿、平安保险等老牌中资保险公司已拥有了大量客户群和业务员,在一段时间内中外保险公司的格局会相当稳定,但一些中小型中资保险公司面临的挑战加大,不排除被并购的可能。
在广州,今年1~9月份,外资已占有个人寿险业务20%以上的份额,前四名中有两名是外资;在上海,外资已占26.82%份额,前六名中有四名是外资。专家提醒,中资保险公司如果再不加大对产品设计的投入和加强自身管理的话,中外资之间的“戏份”很可能会在不久发生更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