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话”重提之三:马明哲大金融图谋(1)



系列专题:马明哲事件

平安保险,一家在产权结构、业务延展、市场操作、集团架构各方面都不断挑战现行政策底线、突破业界旧规形成表率的金融公司,并因此在16年历史中得到了快速的成长。可以说,它也是眼下中国仅有的一家由企业创始人明确而强烈的战略意图推动而逐渐成形的金融控股集团公司。

  仅此两点,平安已可被记入中国金融企业进化史册并独立成章,其创始人马明哲的思想及操作当有被详细记录的价值。

  但是这并不能预言平安最终将得偿所愿。中国金融企业的专业化水准尚显稚嫩——以平安自身为例,前两年爆出的“投连保”风波就令平安品牌价值大为失色,事后不得不承认对自身能力估计过高——何况去搭建并运营一个多品种的金融平台?

  和马明哲在做相似事业的中信控股董事长王军认为,在分业经营环境下,有几个话题值得业内人士关注、研究:1、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战略问题。2、有效的资源整合问题,如何从技术层面的统一扩展到经营层面,即发展出金融交叉产品。3、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建设问题。如何避免资源过度集中、如何让财务透明化、让投资者了解金融控股公司每一个子公司的运作情况,如何保障客户的隐私权,等等。4、政府的支持和监管问题。

  这几点代表了业界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普遍关注点。而每家企业碰到的困惑与难题又各不相同。困扰中信的是,如何将一大摊子“家业”以有效的资本手段和管理手段整合到一个框架中去并发挥效益,而对平安来说,能否改变“跛脚”金融控股公司的形象则很重要。

  马明哲运筹数年,绝不单单是为了单一的保险业务,他认定,未来的10年间,将是中国的金融服务业腾飞的“机会窗”,中国具备产生像花旗、汇丰那样的综合金融服务公司的条件。他一直在布他的“大金融”棋局,平安集团的整体IPO是该战略的阶段性胜利,资本实力的扩张将直接带领平安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扩张期。

  但是至今为止,平安基本上还是一家以保险品牌对市场产生影响力的金融控股公司,1841亿元的总资产、600多亿元的营收、20多亿的利润(2003年数字)绝大部分都来源于寿险。马明哲是一个太有野心的金融家,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平安在保险主业和非保险业上都需要加大投入,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IPO后的平安,如何把持发展这两者的平衡?平安对保险之外其他金融业务的发展会一如既往的保守还是会变得比较激进?

 “旧话”重提之三:马明哲大金融图谋(1)

  用马本人的话来说,“平安已别无选择”,平安势必要将金融控股的翅膀再尽力张开。而这双翅膀的张力能有多大、各种业务如何产生协同效应、内部风险如何管控,人们只能拭目以待。

  值得注意的是,平安与其他抱有金融控股梦想的企业一样,面临来源于政策监管方面的风险。当前中国金融分业监管的体制,事实上给国内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留出真空地带。曾穿行于银行、股市之间的资本大鳄德隆此前的倒下,值得平安深思。

  平安保险H股(2318-HK)登陆香港股市,融资143亿港元—这桩2004年度亚洲区域最大的IPO,显然是一个主角配角高潮起伏兼具的、饶有意味的故事。在四个联席保荐人高盛亚洲、摩根士丹利亚洲、汇丰银行和中银国际(其中前三个是平安的外资股东关联方)的全力护航下,平安保险以高达22倍市盈率的IPO价格于6月24日成功上市。不过在上市后第一个月内,平安的股价一直在发行价上下徘徊,在稳定价格期将尽之时,终于跌破发行价。以7月26日为例,收盘价为9.65港元,与IPO价格相比下跌了6.6%。

  然而,相对于盘旋于平安创始人马明哲大脑中的平安战略,无论是IPO中的技术安排还是股价的波动都是更趋“技巧”的话题。IPO成功的既成事实令平安高层心头大石悄然落地。跟随马明哲十多年共同创业、平安执行董事、副首席执行官的孙建一说:“平安卖得贵,这是事实,但是我卖出去了,这也是事实。”第三个事实是,市场上关于平安的各种传言、说法都无法阻挡马明哲率人直奔其心中的平安远景而去。

  但是平安的远景何在?当平安IPO完成后,平安的某家主要竞争公司的老总对《中国企业家》一方面表示了他对马明哲的由衷钦佩,认为平安是家好公司,另一方面认为平安的关键问题是“它是要做一家专业保险公司还是综合金融服务公司?”

  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是明确的,马明哲在上市过程中对投资者数次表示,平安未来发展方向是成为世界一级的以保险为主业的个人金融服务集团。而且,平安IPO是集团整体上市,上市业务中除了产寿险业务,平安的信托、证券、银行业务皆在其中。平安是继中信、光大之后国内又一家金融控股公司的事实,早是人所共知。

  但是倘用数字说话,信托、证券和银行似乎只是在平安金融控股的框架中挂了一个号而已。2003年,寿产险业务收入占平安总业务收入的90%和9.3%,分别为599.58亿和62.25亿元人民币,信托和证券业务收入加起来仅为4.4亿元,银行业务收益330万元、盈利160万元,在平安大盘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由此可见,平安的金融控股目前还是靠寿险业务一条腿走路,从2003 年的数据看,平安寿险业务利润占总利润的84%,财险业务利润份额则极小,仅为0.96亿元。然而,平安的寿险已经出现了增长疲态,2003年的营业额增长率仅为11.9%,远远低于前年的42%。

  平安金融控股“跛脚”走路的局面能否改观?在手持各种金融牌照的情形下,平安寿险全国第二、财险全国第三的市场地位会否被愈来愈多、凶猛的专业化竞争者动摇?

  对于寿险业务增长陡然减速,孙建一表示:“在某一个阶段,业务增长的放慢有个中原因,仅看这个是很迷惑人的,在这个市场上做,规模起来很容易。问题这个规模能够给我带来什么?如果对我的发展没有任何好处,甚至是一个拖累,以后我还要为它买单,那我何苦呢?市场份额我不要,你就拿吧,谁有本事谁拿,”孙说话向来干脆利落,“关键是要看这家公司整个发展战略是怎么样的。”

  马明哲则说:“上市后,太大的战略我们是没有了,现在剩下来的就是很小很小的具体的事情,一点点、一点点耐心去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503388.html

更多阅读

TCL 行动学习:诊断和治疗“大企业病”(1)

文/马新莉  TCL这些年来的发展有目共睹:从一家做电子工业的小公司,发展到跨产业生产的大集团。组织的变化给TCL的管控模式带来了难题,于是,一群年轻人被赋予了“构建母子公司管控模式”的权力。     让人“头大”的项目     

中国房市新政之效:房价能跌几成?(1)

  昨天,是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房市调控政策”——中国国务院新的“国十条”出台的第十天。打破了“以往套路”的房市调控新政,在短短的十天里给中国房市带来的“转折性”变化,已使对以往历次中国政府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倍感“麻木”

国进民退真伪:国企是做大还是垄断(1)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红茹 张伟|北京报道  出乎意料,这场始自学术界的少数人的言论,竟会逐渐演变升级为事关中国是改革还是倒退的体制之争。  “国进民退论”、“国企垄断论”、“与民争利论”,自去年起便频频出现在一些学

中国保险界传奇人物:马明哲的发家史

系列专题:马明哲事件 1985年年初,蛇口工业区劳动人事处派调配一组组长马明哲,去参加一个研讨会,重要的与会者是联合国劳工署考察团。在这次会议上,劳工署一位副署长针对蛇口工业区实行的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方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按国际

中国保险界的传奇人物:马明哲

系列专题:马明哲事件 编者按:  “国内第一年薪”的马明哲近日再次成为媒体与外界关注的焦点,他决定2008年不领薪酬,包括底薪以及丰厚的期权激励,而这位始终处于舆论的漩涡中的保险界人物又有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中国平安新闻发

声明:《“旧话”重提之三:马明哲大金融图谋(1)》为网友匿名此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