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庆在河南的投资已在医院、电厂获得了突破,但业内人士分析,以做化工起家的王永庆在河南的投资绝不会止于此,他似乎还酝酿着更大的投资计划。有消息传出,王永庆将在洛阳投资一个年产50万吨的聚氯乙烯PVC生产厂,从而以此为起点实现其有生之年在祖国内地建成一个大型石化基地的梦想。据估算,该项目投资金额可达80亿元,比此前投资的最大石化项目——宁波30万吨聚氯乙烯厂还要多。也许建医院、投电厂,“醉翁之意不在酒”。
洛阳石化项目尚存悬疑
台塑将在洛阳设立年产50万吨聚氯乙烯生产厂的消息早在3月份王永庆访问内地时就传得沸沸扬扬,但消息后经台塑主管否认。
日前记者在洛阳采访时,洛阳商务局外资管理科科长李克冰告诉记者,关于聚氯乙烯项目只是说洛阳市的石化基地想让台塑来投资,建聚氯乙烯项目也许是个想法,但目前还没有实质性的东西。不过,李表示,由于台塑是做石化起家的,不排除下一步做这个项目的可能。聚氯乙烯的项目如果有,很可能落在洛阳吉利区,因为那里是个石化基地,洛阳最大的企业洛阳炼油厂就在那里,是个“双百亿”企业(固定资产超百亿、年销售额超百亿)。 分析认为,台塑鉴于岛内石化基本原料长期供应不足,导致石化工业中下游发展受到限制,为缓解原料短缺的困境,提出“六轻”计划(六轻即台湾省第六套轻油裂解厂)。据了解,台塑集团的“六轻”工程总投资100多亿美元,此项工程将打通石化行业上、中、下游业整个体系,免除了不能插手上游资源而受制于他人之苦。台塑于1992年成立了台塑石化公司,负责筹建年炼原油2100万吨的炼油厂、年产乙烯135万吨的轻油裂解厂、汽电共生厂,台塑、南亚、台化及台塑重工公司等分别筹建40个相关石化工厂、重机械厂及麦寮工业港。 据了解,随着台塑集团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岛内的基地早已不能满足需要,用王永庆自己的话说就是,“弹丸之地,已经难以容下‘石化王国’了”。据分析,台商投资目前出现“西风渐进”现象,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梯度转移的必然结果。沿海城市经过近20年的发展,对于吸引传统产业投资的热情已经降低,投资环境也已经成熟并趋于饱和,台商需要新的投资地。相对而言,中西部地区则拥有更多的政策、成本、资源优势,更适合承接台资企业的产业转移。 有分析人士指出,以日产4万吨聚氯乙烯起家的台塑集团现在已经建立起石化工业中、下游完整的原料生产体系,石化工业上游的重要原料乙烯,便成为台塑集团的命脉所在,乙烯的主要原材料是天然气,而“西气东输”工程恰好经过河南,王永庆在此投下这个项目顺理成章。 另外,据李克冰介绍,洛阳工业基础比较好,是个重工业基地,“一五”期间,国家共有159个项目,其中有7个重点项目就放在了洛阳,一拖、洛玻、洛轴都位于同行业前列。加上洛阳劳动力充足,而且便宜,不缺电、不缺水;另外,洛阳科研院所比较多,部级的有十多个,省级的有30个,科研人员比例在全省位列第一。这些都是洛阳吸引台塑投资的重要砝码。产业构建“内地为本”
对于王永庆在河南抛出的大手笔,沃顿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陈司星认为,河南的投资还是台塑的阶段性的、以营利为目的的“机会主义“的策略投资行为,是王永庆为他的接班人实施内地战略“领上路、送一程“的“训导”举措。王永庆应该看到了今后10~20年后两岸关系的前景,力图将家族产业在内地得到延续。应该说,台塑在内地的产业战略布局地图并没有形成清晰的筹划,一切源于利益驱动,无论是福建、宁波、东北、河南的投资基本如此。 陈认为,十年之内台塑不可能实现在内地的“石化王国”梦想。因为台塑“机会主义”形成的多元化的产业线要整合形成以石油化工为核心的产业非一日之功,何况台塑还有进军其他产业的构想,如汽车、钢铁等等;台塑在石油化工产业一直未能形成上下游贯通的产业链,不具备做大石化产业的核心能力;无论投资规模、技术水平还都无法与欧美跨国石化企业在中国的战略举措相抗衡;也不会对内地石化行业带来大的影响。至多在局部产品,如PVC上对市场构成影响因素。 因此,台塑在内地的行为表明一些明智的台湾企业家已经形成较为清晰的“内地为本”的思路,先于两岸“政治气候”的变化而主动实施有利于自身家族产业发展的举措。这对于两岸的长远关系是有积极作用的。内地的相关产业也应该抓住台商的这一心理而主动出击,获得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契机。同时,就台塑进一步布局内地的行动对内地相关产业带来的影响也不能过高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