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来,每月中有两个周末,东瑞电子股份公司的协理许之坚都是这样度过的:右肩挎一个大背包,左手拖一个大大的旅行箱,跨越3000公里,从台湾飞到香港,又从香港飞到北京,急匆匆登上中国人民大学实验楼的九层。
是什么让他脚步匆匆?
刚从北京开完会又在天津办理完商务的济钢总经理李长顺,早晨不到5点就急着爬起来,匆匆起身往济南赶。
是什么让他奔波劳顿?
两个答案都是EMBA.这个两年前对中国企业家来说还相对陌生的词汇,如今已成为管理界最火热最时髦的名词,成为众多企业家竞相追逐的时尚。对于很多公司的很多高层管理者来说,过去的问题是公司是否需要招聘MBA?现在的问题则是自己需不需要去读一个EMBA?
EMBA的全名是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1943年首创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目的是为那些没有受到正规商业教育的企业高管提供培训。2002年8月,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国大陆30家重点院校开展EMBA教育工作,指导价格为20万元,招生对象为大学本科毕业后有8年或8年以上工作经历的现职高级管理人员。从此以后,在“让富者更富、成功者更成功”的口号吸引下,众多企业高层和CEO们为了每月4天的EMBA课程,开着豪华轿车往返于高校与公司,乘飞机辗转于东西南北各大城市,甚至跨越海峡凌空而来……
据统计,北大光华、交大南洋等国内知名商学院的EMBA学员平均工作年限为14.8年。从学员职务分布来看,董事长、总经理和CEO的头衔占57%,副总占19%,涉及的领域几乎涵盖了商贸、制造、信息、地产和医药等所有支柱产业。有人形象地称其为“总裁班”。
EMBA教育如火如荼,带给商学院的则是巨大的财富。中国EMBA价格水涨船高,最早开办EMBA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学费已从最初的6万元左右升至目前的25.8万元,复┪?3万、交大18.5万、清华25万。这些费用中并不包括学员乘机、星级饭店的开销以及出国接受培训的交通、食宿等费用。
当然,对这些CEO们来说,为读EMBA所付出的最大成本并非是可以量化的金钱,而是不可量化的时间。
从台湾的一名协理到北京的一名EMBA学员,许之坚所付出的代价是:2年的时间,飞越298656公里路程,花费40万人民币……
原来,求学也可以如此奢侈。
面对这样高昂的代价,那些企业家和企业高层管理者们仍然挡不住EMBA的强大诱惑,它到底有什么魔力?它到底能给这些成功者和有钱人什么?那些人到底看中了它的什么?
一个阶层的魅力
有人说,EMBA培训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加油站”。
一位EMBA学员说:“我可以把公司从0做到1,但没办法从1做到100,因此我来学EMBA.”
北大EMBA学员李宁说:“现在做企业不能再靠经验、感觉和关系了,企业要发展,必会碰到国际上训练有素的职业选手,所以我们也必须很职业。作为企业领导者,首先应该是个学习者。”
一位专家指出,在“阶级斗争”年代,人们以“出身成分”来划分人的阶层。而在未来数年内,新的“成分”划分依据的标准将有两条:一是金钱,二是教育背景。一个人人向往成功的社会存在两种歧视:一是金钱歧视,二是教育背景歧视。
无疑,这是EMBA的初衷,也是EMBA的市场基础。
但是,学习的方式有很多,如网络、书籍、电视教学等,对于有钱的人来说,甚至可以直接请位名师做顾问。如果仅仅为了一张文凭、为了一个身份,还可以利用职权和金钱找个“影子学生”,代替听课,甚至代替考试。实际上,有很多老板和官员的本科、硕士甚至博士文凭都是这样得来的。
因为,在金钱和精力时间之间,他们都会无一例外地选择后者。为了按时听课,他们要耽误多少生意的谈判,丢掉多少次与家人难得的共进晚餐的机会。
但是,他们对EMBA乐而不疲,甘作牺牲,流连忘返于课堂书桌。
在如今这个充斥着功利色彩的社会,对这些职业习惯赋予了天然功利色彩的人们来说,知识的魅力真的如此之大吗?
如今,硕士生几乎俯拾皆是,连博士、海归都不再受宠,MBA的身价更是直线下降,很多人在惊呼“知识贬值”,难道只有EMBA才能带来真知识?
何况,对这些EMBA学员来说,多数已经事业有成,企业中的位置稳定,在企业中的地位靠的是实践经验和现实业绩,一张文凭对个人职位升迁所能起到的作用实际上微乎其微。
北大01级EMBA学员王伟群在一次学员聚会中说:“因为我们是老板,因为我们高高在上,我们一直都把童真和真情深藏。只有在EMBA,除了是老板、老总之外,还能是我们自己。”
交大EMBA班开学典礼上有一句口号叫:“放下身份,心态归零”。对这句话的解释是:“不管学员来读EMBA之前有多么显赫的经历,不管你指挥着千军万马,不管你是政府官员还是企业老总,一旦走进EMBA课堂就只有一种身份:学员。”
EMBA的学习可以让他们找到真实的自我,可以让他们学会微笑、欣赏、谦让和放松,学会尊重与被尊重。平日已经习惯于在高处享受孤独的老板们,在久别的校园中可以找回他们久违的快乐和笑声,可以放飞心灵,体验自我。
但是,这样的理由足够支撑他们如此热衷EMBA吗?一场放飞心灵的游戏就可以让这些久经商场的老板们轻易身心就范吗?
如果找不出更加实际的功利目的,对这些以功利为职业的人来说,恐怕都不会是事实的真相,至少不会是全部真相。
在北京一家著名的西餐厅里,苏南某市银行的一位年轻行长与记者对坐了不到5分钟,简单的寒暄过后,他抑制不住地拿出了他的EMBA班同学录,指着上面的名字说:“看看都是些什么人!”
的确,那上面的单位和企业都在中国赫赫有名,有些在世界都是名声显赫,而那些人名的后面带着一长串“总”字头衔,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都是些实权人物,而且都很年轻,成长性不可估量。
而这位年轻的行长,与众多EMBA学员一样,不论寒暑冬夏,不论工作多忙,兴致勃勃地奔波于江苏与北京之间,从未间断。
那一刻,记者好像突然找到了EMBA的最大魅力所在。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了“关系营销时代”,关系就是生产力。在中国,关系就是资源。
有人说,EMBA是总经理结交董事长的“富人俱乐部”。
有人说,EMBA是“实力阶层的俱乐部”。
张维迎说 :“EMBA是最优秀的企业领导人的俱乐部。”
北大2000届EMBA学员、深圳凯菱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邓颂说:“读EMBA不全是为了学习,结交朋友也挺重要。结果不仅学到了系统的知识,见识了一流教授,还结交了优秀的同学。”
“打造一个阶层的生活方式。”北大EMBA学院提出了这样的教育理念。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EMBA教育把这样一群带“总”的人聚在了一起。他们有着共同的命运,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渴望,也担负着共同的责任。
有人断言,EMBA培训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海量“钱”景的市场,更重要的是,中国社会由此诞生了一个新的群体——EMBA企业家,一个新的阶层——新贵阶层。
同窗情谊的凝聚
同窗之情恐怕是世界上最为单纯、最为亲切、最为真挚的情感之一。同窗之下,伴着简陋同一的书桌,闻着高雅同一的书香,共同在知识的海洋里漫游,极易产生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爱好,极易建立深厚的友情。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处在一个非常类似的社会地位,有着非常类似的生活境况和欲望空间。他们都是成长型的企业家群体,都不再满足于物质财富的追求,都渴望提高“品味”,渴望得到社会的进一步尊重和认可,渴望有一天跨入“贵族”阶层。
他们是一个社会群体。这个群体也许不如中产阶层那么庞大,也许不如权贵阶层那么醒目。但是,他们更加冷静,更加清醒,有着向上的冲动,创造着社会的主流财富,也消费着社会的主流财富。他们的欲望是社会前进中的欲望,是面向未来的追求。他们的力量不可小视。
从一定意义上讲,关注他们,就是关注中国的未来。
这是一个新兴阶层,也是一个新兴阶层的文化。
有人说,企业和企业家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社会。资料表明,20世纪初,公司还只具有法律形式而无社会功能。20世纪50年代,美国观察家指出,公司已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法律、经济和政治机构。
这样的趋势也正在中国发生着。20年来,中国的民间财富空前发展,财富阶层迅速形成并壮大。20年前我们更关注政治,20年后我们都在崇拜财富。张朝阳、任正非、柳传志、丁磊……有人说,他们是时代英雄,他们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创造着中国最优秀的企业文化和中国新的主流文化。他们是创业者心中的偶像,他们的故事都在商学院的教学案例里。
中国社会科学院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是世界上富裕阶层人数增长最快的国家,新中国成立至今,身家千万的中国企业家已经超过了1万名。
可是,美国《时代周刊》杂志指出:中国人有钱不会用!一位美国女记者形象地把中国新崛起的富豪们比喻成美国19世纪的“男爵”——喜欢盲目攀比,有钱却缺乏品位。
李文在《新世纪丑陋的中国人》续集中写道:“中国的富人似乎与文化没什么关系,他们只是把心思放在赚更多的钱上。他们不懂得室内装潢,不懂得歌剧,不懂得尊重他人,不懂得回馈社会。”
张建华在《生存》中说,中国历史上不缺革命领袖,但缺少企业领袖,中国企业家纷纷落马,关键是缺乏诚信。
而诚信,恰恰就是一种文化品位和处世格调。
2004年2月28日,上海金茂大厦宴会厅,张朝阳、潘石屹、刘晓光等近40位知名老板身穿特制的晚礼服,参加了名为“企业家品位与商业影响力”的宴会。《中国企业家》在“寻找中断的贵族记忆”的报道中说:“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我们的企业家们已不满足于以‘富’为荣,他们现在渴望提升‘品位’,渴望‘由富到贵’。”
然而,“由富到贵”绝非易事。一部英国贵族史告诉我们,一个社会群体之所以“贵”,不在其显赫的社会地位或巨额财富,不在其“炫耀财富”的生活方式,而在其品行端正、操守优良,更在其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在于是否为民族前途与正义事业付出了代价。
有人说,中国有商人,却没有商人阶层。由于缺乏阶层意识,中国商人群体的社会地位至今尚处在欧洲中世纪末期的流浪商人阶段。
有学者认为,目前中国的富人阶层正处在原始积累后的暂时满足阶段,享乐是他们的本能愿望,他们掌握社会的话语权却不能对社会的进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但当这个阶层真正成熟之后,必将会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微妙的时期,一个微妙的阶层悄悄兴起,微妙地改变着社会。
就像乘坐一部电梯,一层是贫民阶层,二层是中产阶层,三层是权贵阶层。一群人正行驶在二层和三层之间,已经离开了二层,快到三层了,都在抬头期待着三层的到来,具备登上三层的强烈欲望。但同时,他们也看到了三层的缺陷,看到了三层人的局限,预知了三层今后的变化。于是,他们便会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凝聚在一起,共同做点什么。比如,三层正在抓紧“由富到贵”,我们不妨先贵起来。
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打开了EMBA的课本。共同的志向让他们欣喜地在课桌旁空前凝聚起来。
而这一凝聚,力量巨大,似乎要在二层和三层之间再搭起一层新的楼面。
一个新兴阶层就是这样产生的,阶层分化就是这样越来越细,社会就是这样在日渐复杂中成长壮大起来。
这些或许只是一个假设。但或许,它是一个现实。
修炼中成长的阶层
一方面,财富阶层普遍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社会其他阶层对财富阶层原始积累及聚生财富的合法性、公正性缺乏认知。于是有专家预言,如何与社会良性共存,可能成为新世纪头十年里中国财富阶层面临的最大挑战;能不能在传统价值体系里构建新型财富伦理,则可能是全球化生存下的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
制度稀缺、法律稀缺、道德稀缺、信用稀缺、良心稀缺,这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现实。马克斯。韦伯说:一个国家之所以落后,往往不是由于其民众落后,而在于其精英落后。所以,我们把未来的希望寄性谀切┢笠导姨乇鹗悄切┏沙ぶ械钠笠导颐堑纳砩稀?/p>
联和运通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树新问:“中国的企业家阶层除了财富外,是不是社会精神和高贵精神的代表者?是不是社会时尚的代言者?对于很多人来讲,财富可能只是个数字。但是否生活得真正健康,变成这个社会最受羡慕的榜样?我们的语言、思维的表达方式对社会的影响,包括对整个社会新思潮的引领,能否变成一种社会责任和使命?”
她说:“希望再过二十年,我们这些人不只是因为有财富才被人怀念和传诵,而是因为我们的精神风貌和对社会的影响力。”
而EMBA正是对这种精神风貌和影响力的一种修炼。
有人说,他们是一群具有先知先觉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的人。有人说,他们是企业家阶层的哲学家和实践家。因为,他们在接受系统管理学训练的同时,开始重新审视生命的本质,开始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示范效应去影响社会,开始追求在获得社会尊重的同时回馈社会。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院长说:“EMBA教育为EMBA学生提供了一块净心之地,可以让他们好好思考一下正直、诚信等问题。在商战中可以习‘术’,进管理学院则可以得‘道’。”
在这里,“道”显然是走进学院的主要目的,也是吸引他们走进学院的主要魅力。
天津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齐二石教授说:“如同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一样,成功的人永远是少数。但是,这样的少数人永远影响着最广大的人群,无论从物质层面还是从精神层面。如果你想成功,想成为影响别人的少数人中的一分子,你就得努力钻进昂贵的高端教育里去接受洗礼。”
复旦大学副校长郑祖康教授在EMBA开学典礼的致辞中提到:复旦希望能够让宁静的校园成为EMBA学员们实现事业和人生双丰收的新起点,希望为EMBA学员们“提供一个环境,做一些引领,培养一些习惯”。
除了知识,还应该怎样帮助他们重塑企业家阶层的文化?这是越来越多的EMBA商学院正在努力思考和寻求突破的问题。尽管,一些学院在财富的诱惑下还表现得有些过于急功近利。
新东方教育在线CEO钱永强说:“一个好的EMBA项目关键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师资,另一个则是学员本身。”
某铁路局的一位副局长说,他每天接到的电话十之五六都是EMBA班的同学打来的,他们互相探讨工作上的一些问题,互相出主意。他所在的铁路局新增开往上海的高档列车,从内部设计到服务管理,都有这些“EMBA学员智囊团”的功劳。
一个个EMBA俱乐部正在快速成长,它们成为了这些人在课堂之外凝聚的枢纽。
2004年9月8日,“第一届中国EMBA企业家节”在厦门召开,其目的是为中国EMBA企业家提供一个全方位的集投融资机构、专业服务机构(法律和财务管理)和出口商机于一体的平台。
北大商学院毕业的许晖于2003年3月发起成立了国际EMBA俱乐部,会员约千人,主要是来自北大、清华、哈佛、耶鲁等多所著名学府的EMBA、MBA学员、毕业生、教员。该俱乐部的信念是:创造商业财富,更创造社会价值。
更多文化内涵的注入,更多阶层凝聚的实现,使EMBA更添魅力。
2002年北大毕业的2000级EMBA学员张梅在她的日记中这样写道:“EMBA给了一扇门窗,让我们看到天地之广阔,世界之精彩;EMBA给了一把梯子,让我们攀向新起点时多了双‘无形’的帮助的手;EMBA改变了人生轨迹,毕业时分我们却说:”怎么真正的学习生活才刚刚开始?‘“
美籍华裔女作家陈屹《超越EMBA》中引用一位EMBA学员的话说:学EMBA重要的不是谁在讨论中提出了什么高见,而是这些高见背后的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处事心态等等,它是阅历和智慧的融合。作为其中一分子,也绝对不能是一张“白纸”,要想真正学到更非易事。
EMBA正在实践着一个阶层的修炼,而炼炉里最后将会锻造出的那种文化,将会是中国社会未来的主流文化。
一个不可忽视的阶层,一个不可忽视的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