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HO中国张欣潘石屹:两个向度渴望的交集



潘石屹,男,41岁,SOHO中国董事长兼联席总裁。

  张欣,女,39岁,SOHO中国联席总裁。

  本报记者曾经听北京万通地产董事长冯仑对潘石屹说:“小潘,你有现在(的成功),得感谢三个人。”

  哪三个人?“一个是邓小平,一个是我,一个是张欣。”冯仑带着他惯常的笑容说。忘了潘石屹当时是怎么回答的,不过,了解潘石屹的人想必会认为冯仑所说大致不谬。

  潘石屹和张欣1994年初经人介绍相识,1994年底结婚,随后共同创立SOHO中国的前身中鸿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我们两个人的结合,是最不可想象的。”张欣说。潘、张有两个儿子。

  潘、张反差是如此之大。祖籍甘肃天水的潘石屹自嘲是个“土鳖”,生活、教育和创业都是在内地,做过公务员,闯过深圳,下过海南。而张欣则是个“海归”,随母赴港,14岁就做了纺织女工,后来读了剑桥大学发展经济学硕士,曾供职于巴林银行、旅行者集团、高盛投资集团等机构。以下两个传闻已被潘、张默认:婚后张欣做的第一件事是,把潘石屹衣柜里的衣服全部扔掉;有一阵两人的争吵是如此激烈,以至于张欣收拾好了行李,买好了机票,准备离开。

  “磨合确实是非常痛苦的。”张欣回答本报记者的问题时稍稍迟疑了半秒钟,但从她那对好看的眼睛里见不到一丝阴影。这是一个不作任何刻意修饰而魅力自现的女人。“这种磨合谁都会感到很痛苦吧。”不过,现在你只会被她脸上时时洋溢的快乐感染。

  地产“娱乐明星”潘石屹几乎拿到了内地知名地产商应该拿的所有奖项。但张欣拿到的奖项却都是国际性的:2002年获得威尼斯双年展特别奖、2003年入选《商业周刊》“亚洲之星”、2004年底入选2005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

  潘石屹是接受记者采访次数最多且常常言之有物的地产商之一。这种历练让观察和分析问题颇有见地的潘石屹,同时也学会了毫不费力地掩饰、隐藏、躲闪、假装没听见、顾左右而言他,无框眼镜后面的一双小眼睛很真诚地看着你,说的话却可能言不由衷。

  没关系,潘石屹是纯粹的商人,圆滑是自然的,张欣却是“半个艺术家”,关心文化和精神世界也是自然的。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时候,潘氏夫妇刚拒绝了一桩收益可观的生意;记者写作此文的时候,潘氏夫妇正在印尼度假(圣诞)———多年来,潘石屹已习惯了和夫人在国外度过年节。

  很多人渴望出去,很多人渴望进来

  《21世纪》:当初说起SOHO中国为什么要到香港上市时,潘总告诉我说,是为了做一个“国际化的公司”。国际化的标准是什么?

  潘石屹:地产的国际化就是更大的专业化。在地域上,我们只在国贸1000米范围做项目,加起来有几十栋楼吧。王石对我说:你这就叫做专业,你其他的都叫做娱乐。在业务链上,我们只做下游,做产品,上游的征地、拆迁交给任志强、刘晓光他们做。上市是为了参与国际化的专业分工。国外地产业发展几百年了,市场稳定,资金充足,但回报率很低。中国房地产市场很大、发展很快,但缺少资金。上市可以将国际的资金、人才、设计与中国的市场结合起来,做专业化的地产公司。

  张欣:中国目前这个状态大概是“最国际化”的时期,我不知道中国历史上还有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时期?

 SOHO中国张欣潘石屹:两个向度渴望的交集

  潘石屹:唐朝。

  张欣:那么多的中国人渴望出去,那么多的外国人渴望参与进来。我在香港、纽约、伦敦都住过,但北京要比我住过的其他西方大城市都要国际化。以前外国人进入中国,是打进来的,是殖民化的(《21世纪经济报道》:是单向度的),我们只有被迫接受。中国现在的状态非常特殊,不仅与欧美交流,而且与日本、韩国交流,是双向的。

  《21世纪》:这也是SOHO中国的国际化背景?

张欣:我们,我和潘石屹的公司,就是国际化状态的一个缩影,是这种结合的一个点。潘石屹肯定是代表中国渴望国际化的那部分,我呢,原来一直在国外,但总有一个梦想,想强烈参与进来。

  《21世纪》:有人说你们这里是一个中外(地产投资)信息的汇集地?还有点像是某种小型俱乐部。

  张欣:还有人说我们是国外投资中国的一个大门呢。昨天(12月20日)我就接待了美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TISHMAN SPEYERPRO PERTIES的Jerry先生。他问我:中国这么大的市场,我们不想错过,请告诉我应该怎么参与?很多很多的外国基金、企业想参与进来。上个月,美国总统选举日的第二天,我在纽约参加ULI(Urban land Institute,城市土地学院)一个关于中国地产投资的会,来的人都挤不下。

  《21世纪》:后来SOHO中国为什么放弃了上市?

  潘石屹:一会儿一个121,一会儿一个8.31,又是11号(文件),又是4号(文件),每个文件都不同,国外投行根本看不懂,我们自己则不敢说,那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吗?

  张欣:资本市场最怕的就是不确定性。这是国际资本没有大举进入中国地产市场的主要因素。中国这么大的市场,利润这么高,它不可能视而不见,但它就是不敢投。Jerry先生说,他去世界上任何地区都会有感觉,但他对中国这个市场没有感觉。他不知道游戏进行到哪个阶段了,是第1把椅子还是第10把椅子(指抢椅子的游戏)?

  《21世纪》:这就是你们放弃上市的原因?潘石屹:至少是很大一部分原因吧。张欣:还有就是价格太低。我们发现,房地产与资本的结合(定价)有问题。电脑企业,国际资本给的PE值(市盈率)是15-20倍;网络公司,国际资本给的PE值是30倍;如果是做鞋子的公司,国际资本给的PE值可能是10-20倍;而房地产的PE值却只有5-10倍。资本市场有其固定的思维,单个公司很难去挑战它。反正只要还是现在这个价钱,我们就不上。

  潘石屹:我跟他们说,别(香港-北京)飞来飞去了,只要低于(PE值)10倍,就不要来找我。

  张欣:现在看,我们没上市,也是好事。反过来,国际资本没有大举进入,也给了国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夹缝中生存的空间。你看住交会多热闹,哪个国家有这么热闹的专业展会?外国人看了都目瞪口呆。

  “潘石屹是个鬼才”

  《21世纪》:潘总,建外SOHO去年卖了33个亿,今年可以卖多少?

  潘石屹:大概36亿-37个亿,不到40个亿,没完成任务。年底我给销售员放假,有意放慢了销售速度。为什么最近我不愿意谈房价?说了招人嫌,明摆着北京明年的房价要涨嘛。SOHO尚都我今年不卖,是因为明年卖的价钱会更高。

  《21世纪》:万科提出了10年内做到1000亿的目标。至少还有3个地产商提出了100亿的目标。SOHO中国好像不怎么追求规模化?

  潘石屹:我们在北京销售额今年是第二。我没有想到要把公司规模做大,重点不是要虚名,要营业额,而是要利润。营业额今年高一点,明年低一点,都是过眼烟云,只有产品是永恒的。你看现代城过去5年了,再过5年还是有影响力的。

  《21世纪》:别人规模越做越大,你没有规模,就意味着市场份额越来越小了。你们没有压力吗?

  张欣:做大了规模,不赚钱有什么用?动不动就是大盘,要卖100亿,但只有百分之几的利润,有什么用呢?

  潘石屹:我没有压力。我坚持做产品,坚持产品创新。

  《21世纪》:最近两年大家的产品都在进步,越来越多的地产商追求产品创新,产品差距在缩小。您没有危机感吗?譬如,发现有一天,您创新不动了?

  潘石屹:我不担心。服装、手机会过时,房地产的产品创新永远不会过时。如果有一天我落后了,被别人超过了,我心甘情愿。

  《21世纪》:好像潘总跟我说过,SOHO中国要做小公司,“精致的小公司”?

  张欣:谁说的?《21世纪》:潘总说的,跟我说过几次。张欣:精致的小公司?这肯定是误区。我不认为SOHO中国是个小公司。我们的利润率是全国数一数二的。从开发量、利润率、交税额(去年全国行业内排第二)、影响力看,我们应该是中国数一数二的大公司。

  潘石屹:(低头,不语,翻手中的一本杂志)《21世纪》:有人说,SOHO中国过于稳健甚至是保守。这样的风格是不是也浪费了一些机会?

  潘石屹:这可能与我们的性格有关。

  张欣:作为商人,潘石屹是个鬼才。项目定下来后,他对销售从来不担心,推进很快。但他投资非常非常保守,有20元恨不得只投10元。这可能与他在海南的经历有关。亲眼看到有人迅速地上去了,有人又飞速地下来了。我有时也觉得他投资太保守了,其实也有一些机会可以做的。但潘石屹的这种理念有一个很大好处,就是我们的资金流非常健康,从来不负债。

  《21世纪》:你们两个在公司谁说了算?有分工吗?

  潘石屹:我们协商决策。

  张欣:在商业决策上,拿不拿地、什么时候拿、拿多少,也问我,但基本是潘石屹说了算。而拿到地以后,做什么,怎么做,他就不管了。

  “我对这些批评根本不在乎”

  《21世纪》:你们公司的几个项目好像都是外国建筑师设计的?建外SOHO是日本山本理显设计的,SOHO尚都是彼得.戴维森设计的,被搁置的物流港项目是扎哈迪设计的。是你们认为中国建筑师不如外国建筑师吗?

  张欣:我们不是刻意这么做。现代城最早就是我和几位中国建筑师合作设计的,他们是中国当时最好的建筑师。“长城脚下的公社”也有几位中国青年建筑师设计的作品。我们只是在寻找更好的建筑师。7年过去,中国建筑师也有了很大进步。明年新开的一个项目(CBD-01地块),我们也在考虑与中国建筑师合作的可能。

  《21世纪》:虽然张总(张欣)由于在中国推动和推崇建筑艺术而获得了威尼斯双年展特别奖,但我也听到一些人骂现代城和建外SOHO是“建筑垃圾”。还有人说,外国建筑师将中国当成了先锋建筑的实验场,把一些在其本国根本不可能实施的设计方案搬到中国来试验了,譬如说CCTV新楼。

  张欣:我对这些批评根本不在乎。评价和意见反差很大是正常的。贝聿铭当年在巴黎设计玻璃金字塔,反对的声音多激烈啊。建筑上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要不得。还有人说,作为著名的建筑,CCTV新楼是遭到曲折最少的一个。我们的城市面貌、城市价值,10年后主要就是由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建筑来体现了。但开发商只是想着怎么把房子卖出去,没有人想这些问题。

  《21世纪》:刚才潘总提到,北京某个著名开发商年底缺钱,要把一个22万平方米的项目转让给你们,一周内就可以销售,能净赚好几个亿。

  潘石屹:我们几天都没怎么好好睡。刚刚决定放弃。因为最致命的地方是它的方案不能修改。

  《21世纪》:这次好像是张总决定放弃的?张欣:我跟潘石屹说,我们做每一个产品都应该创新,是一个里程碑。这个项目销售没问题,但它太平庸了,北京的开发商谁都可以做。有人说我是“半个艺术家”,喜欢从文化上来寻找创作激情。你刚才问我们为什么不上市?上市就要牺牲很多建筑本身的东西。资本唯一的衡量点就是盈利能力,但建筑不完全是由盈利能力决定的。我设计建筑作品,对文化、艺术、历史的因素考虑多一些。

  《21世纪》:但并非所有开发商都这么想。张欣:我是一个有梦想的人,可能我这个年纪的人,包括像网通的田溯宁,是带着理想主义的一代。我自己总有一种使命感,SOHO中国是我参与国际化的一个平台。

  张欣(突然转换话题):你觉得未来中国社会进步的最大风险、最大障碍是什么?不是改革开放,不是国企改革,而是精神世界的空无、空虚。西方文明、西方宗教输入中国,不可能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同时,中国也不可能重建孔孟之学。但我相信中国一定会有重建自己的文化、文明,也一定会有自己的柯布西耶、自己的毕加索。我们这一代人正在努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502927.html

更多阅读

潘石屹:我看不出房地产要出现拐点

   近日,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对市场的分析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如果只是在个别数据基础上进行分析,得到的将会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结论,目前,我看不出房地产要出现拐点的趋势。”   

潘石屹:房价靠政策打下去可能性很小

4月24日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与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共同举办了“破解迷局:聚焦中国宏观政策———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论坛围绕中国经济面临的诸多两难困境及未来走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新的楼市调

潘石屹:漏税6亿纯属翻译张冠李戴

刚刚拿下东海广场的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现身上海,庆祝在沪迈出的第一步。  对此前流传的“漏税6亿元”的传闻,在接受采访时,潘石屹予以否认,称完全是翻译造成的张冠李戴。  与此同时,潘石屹还对“央企拿地凶猛”、“买房

潘石屹:恒大打响了住房价格战的第一枪

恒大降价可能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   观点地产新媒体 陈小丽:恒大在全国房地产商中率先降价后,资本市场反应强烈。您曾说目前中国开发商的资金都很充裕,可以撑上一年。恒大此举会使全国范围的降价潮提前引爆吗?   潘石屹:恒大今天开

潘石屹:房价下跌的可能性很小

 “新的楼市调控政策的出台我认为是重点、精确地打击了大型城市的投资性买房行为,未来市场或许会出现一部分的退房现象,不过,房价依靠这个政策打下去的可能性很小。而此次调控政策带来的近期房价下降的情况可能更多的出现在二三线城

声明:《SOHO中国张欣潘石屹:两个向度渴望的交集》为网友女神的范儿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