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电脑霸主戴尔租下了一家豪华宴会厅来宣布自己的重大胜利——中标北京市中小学基础教育信息化政府采购项目,这张大单价值7900万元。与戴尔的张扬相比,微软保持着低调,尽管它同样在北京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胜利——11月17日,北京市政府采购办公室发布招标公告,微软的代理商以“场地价格”2925万元成交计算机操作系统及办公套件正版软件合同。
此消息一经公布,立即在国产IT业引起强烈反响。相比于戴尔的全线告捷,中国的IT业及公众对微软“里程碑”式的胜利予以了更多的置喙。在群情激昂的众多声音中,来自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副司长李武强发表个人名义的书面声明引人关注。在这份声明中,李武强未点名地指出,不少省、市大规模采购国外软件,严重违反《政府采购法》,把国产软件逼上了绝路。
我以为,在围绕着政府采购展开的国产软件与微软角力的过程中,应该区分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微软的中标是否有潜规则?二是微软该不该中标?弄清了这两个问题,恐怕所有围绕着微软中标的质疑,都会找到一个合理的答案。
对于第一个问题,即微软在北京市政府的招标中获胜是否有潜规则,在缺少更多的事实证据面前,所谓的“潜规则”一说,恐怕更多地来源于国产软件商们的臆测。因为仅仅凭借着片言只语进行所谓的推断,如此得出的结论显然是苍白无力的。
廓清了前者,接下来的问题自然是,微软该不该中标?这个问题似乎无需更多的解释。我们不妨看看来自某知名软件厂商老总的一番话:“政府让我们做到微软的水平是不现实的,如果政府说要做到和微软一样的水平再采购,那通用软件这一块可真的就不用做了。”这番话实际上已经非常清楚地表明,国产软件与微软的差距不是一点两点。既如此,微软的中标实际上应是政府招标经过详细考量之后的一个最佳选择。尽管,微软的大获全胜让国产软件商输得“一无所有”。
技不如人,还要在政府招标中分得一杯羹,这样的逻辑岂非有些滑稽?由此,国产软件商们的尴尬与愤懑就多少显得有些无理了。
回顾国产软件的成长历程,与国家政策的扶持有着直接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国产软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但国家政策扶持了这么些年,国产软件依然难以接近微软,依然是扶不起的阿斗,这更是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
在技术层面上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还要求相关的政府去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十条规定的“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原则,这是否依然闪现着“看不见的手”的影子?不是对民族工业的保护不应该,但这种保护到何时是个头?
微软的大获全胜,是否值得那些一味抱怨的国产软件商们好好思量呢?如果一味地依赖国家的有关政策来维持企业的生存,而不是依靠提高自己产品的质量与服务来赢得市场,等待国产软件商们的,恐怕还会有下一次的惨败。来自外界的开放打破国家保护壁垒的要求越来越强烈,难道国产软件商们只能祭出政府扶持的所谓王牌而无所作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