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广东一日连开3店、华南地区店铺总数达20家,后为配合其在全国扩张的战略布局而宣布’迁都’上海的台资企业好又多,目前宣布将总部迁回广州。台资企业总部的这种回流并不是个别现象,东莞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的方见波主任称,很多外迁的台资企业2003年就开始陆续回流了。 上海正在诸多外企的’失落’中渐渐’失宠’。其实早在今年八月初,’定居’上海20年的美国3M公司及联合利华等外企’出走’,上海就尝到了’失宠’的滋味,一系列信号无不表明外资潮正在撤离长三角地区。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1-9月,长三角吸引外资的合同金额和实际增幅分别同比下降1%、34.2%。其中前六个月上海吸引外资的合同金额为61.49亿美元,只比去年同期增长1.26%,增幅比去年同期水平有明显下降。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称’上海经济正处于一个尴尬的阶段’。
逐利是商业企业的本性,正如一些专家所言,外企离沪主要源于上海投资门槛、商务及资源成本过高,而国家对投资过热和信贷及土地供应宏观调控的效果并不明显,反而由于心理预期和水涨船高等因素使得企业的成本进一步增加。笔者进一步认为,造成企业成本上扬的深层原因在于政府有关部门在城市经营等方面的决策短视和偏差。
首先是政府对吸引外资认识的’近视性’。在各地招商引资热潮和当地政府追求政绩工程的动机下,我国各地特别是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动辄就拿引进了多少家’世界五百强’炫耀,拿FDI(外商直接投资)等各项指标和数据来攀比,而忽略了外企成长土壤的培育和配套措施的跟进。其次是政府城市定位的不明确导致了企业体外消耗等’沉没成本’的增加,导致了城市活力的减退和创新能力的疲软;再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与企业心理预期的多次博弈使得政策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而调控体系及’控后’措施的不完善与不得体无不给城市经济烧了一把’虚火’,企业的成本不降反涨。
外企离沪给长三角城市群吸引外资敲响了警钟,如何’悔过自新’并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防止愈演愈烈成为当务之急。而笔者认为,离沪外企’目的城市’政府的作法同样应引起足够的关注。要警惕目的城市为了’讨好’迁进来的外企而盲目给予其优惠政策等额外’好处’而造成不公平竞争等一系列游戏规则扭曲现象的发生。事实上,外资对城市经济的贡献远小于居民消费的拉动作用。外资在中国的收益增长远远超过经济增长给百姓带来福利的增长幅度,一所城市盲目吸引外资而忽视居民消费这一经济发展’源动力’积极作用的作法是相当危险的,一些专家对中国’拉美化’倾向的担心并不是空穴来风。
可以说,外企离沪无论对于上海还是其它城市,在利用外资和城市经营方面都具有很大的警示意义。而要防止外企离沪潮的多米诺效应,就必须改变以往只盲目引进而有效利用外资的’政绩主义’作风,同时要树立科学的城市经营观,从城市定位、产业结构等诸多方面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减少企业的’体外消耗’,而如果各级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能够考虑到大众心理预期等因素,从而采取一定程度上的保障和及时补救措施,则再好不过了。除此之处,外企迁入城市在’以史为鉴’的基础上,要注重内力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通过完善市场体系和规范市场行为,促进内需的增长。只有内需旺盛的城市才是最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城市,对城市经营短期和长期利益兼顾的政府才是最谙习科学发展观、最英明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