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奇平:重点行业信息化对改善整个信息化环境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重点行业中一些大型企业通过整合上下游的供应链,使一些本身不具备支撑环境或平台的企业跟随着进行信息化。
梁春晓:信息化投资呈现“双高”的趋势还将继续下去,这种由市场和竞争催生的企业信息化需求将更加真实,更加可持续。这种态势的深层次原因来自我国企业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由此导致企业信息化需求动力的增长。
谢文:当前信息化投资的特点主要是政府对信息化、电子化、网络化在行政管理上应用的认识提高了;另外一方面,是我国经济水平提高使重点行业拥有充足的资金进行信息化建设。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在2004年中国IT用户年会上公布的几份调查数据表明,中国行业信息化投资方面呈现出“高速度、高集中度”的态势。那么我国的信息化进程出现这样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对我国信息化建设又预示着什么?为此,本报记者特邀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电子商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梁春晓、以及和讯网总裁谢文,对“双高”问题进行深入地解析。
记者:在您看来,我国行业信息化投资呈“双高”态势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
姜奇平:第一个关于赛的顾问的调查提出在信息化投资呈现出双高态势,对这点我有一些不同的判断。根据我们对28个省市46个中心城市数千家企业的调查数据也有一个分析结果。结果显示投资平稳的情况下效益大幅度提高。
行业信息化经过前一段时间对信息化的投资,他们开始沿着效益化的方向发展。这里面也有政府引导的作用。在反映效益指标里面,全面呈现高速增长,这个特征非常明显。所以如果让我谈对目前信息化投资的看法,只能说2004年我们国家信息化投资呈现出投资趋于理性的特点,它不再追求量的大幅度提高。同时,信息化投资和业务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这也是导致投资变换主要的原因。
梁春晓:这种趋势还将继续下去。这种态势的深层次原因来自我国企业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由此导致的企业信息化需求动力的增长。与以往政府(行政)主导的企业信息化不同,这种由市场和竞争催生的企业信息化需求更加真实,更加可持续。
谢文:从政府这个角度来说,信息化、电子化、网络化在行政管理上应用的认识比过去要好了很多。随着社会管理的精细化,行业对信息化的需求也在提高。
另外一方面,这和我国经济水平提升,大家拥有比较充裕的资金可能也有一定的关系。但从国际经验来看,从一个事物的出现到普及到政府这个层面,大概需要5-10年时间。中国互联网发展到目前这个水平,差不多到了政府开始在这方面进行建设和应用的阶段。
记者:目前我国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是政府、金融、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重点领域的信息化对于国家整体信息化有什么样的促进作用?
姜奇平:重点行业信息化对其他部门的促进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目前政府也提出利用政府信息化来带动信息化的发展的一种思路。金融信息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整个金融业。它本身在营造认证环境、支付环境方面有基础,包括政府也是这样。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有一些行业制约因素比较大,尤其是中小企业,他们受环境的制约就比较大。所以重点行业的信息化对于改善整个信息化环境有一个很大的促进作用。
另外,我认为重点行业里面往往有一些大型的企业,这些企业通过整合上下游的供应链使一些本身不具备支撑环境或者平台的企业跟随着进行信息化。这在钢铁行业就表现得非常突出,比如说宝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梁春晓:事实上,当今社会中各个行业之间的关联越来越密切,越来越依照产业链和商业生态的模式运行,一些关键的行业在一定时期必然对整个商业生态发挥核心作用,如金融、教育和能源等行业,这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信息化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既会推动这些行业本身的发展,同时又会通过这些行业的发展促进、推动其他行业,特别是上下游行业的发展。
谢文:目前政府的信息化程度与金融行业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政府整个运营体系的电子化、信息化仍然处在购买硬件,组建系统阶段。而金融系统比如银行,即使有的银行没有全国联网,但是它内部数据处理过程已经完全实现电子化,他们在这点上已经完成。
但政府信息化在十年之内还会持续不断地投入、磨合、再投入。不过目前应该说中国的信息化在这个方向上已经前进了不少。
记者:行业信息化对于人们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姜奇平:我认为,不同行业所造成的影响也不一样。有生产资料型的行业,也有生活资料型的行业,还有为普通用户提供生活资料的这些行业可能在这个方面对日程生活的影响会明显一些。比如说金融的信息化对于大众的生活有促进作用。比如金融卡的广泛使用,大大方便了大众办理金融业务的流程。与此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服务质量,以及用户的满意度。
另外,也可能产生一些新的个人理财业务,这对于提高人们的投资意识和生活选择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重点行业的信息化,比如电信行业,它本身有一个信息化的问题,但是它的信息化对于提高全社会的网络普及率应该也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总的来说,重点行业的信息化起到比较大作用的还是增强企业和企业之间联系这一块。目前我国企业500强占GDP的比重大概是35%,这从我国大中型企业对我国信息化的带动作用可以看出来。
梁春晓:重点行业不一定是与人们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行业。对于那些与人们生活直接相关的行业,或者与人们生活直接相关的业务,信息化会在两个层面上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一是在现有业务模式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二是业务模式的创新,既发展基于IT的新业务模式,如现代金融业等。
谢文:首先,社会信息的网络化是比较领先的,如新闻门户,大家对它的依赖,包括知名度,访问量、影响力应该是仅次与中央电视台,甚至有可能与中央电视台并驾齐驱。
接着的应该是金融行业。经过几年的发展,这些行业的电子化程度已经非常高了。现在几大银行的网上支付系统虽然还没有普及,但是已经成熟了。
接着是民航。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率先实现电子化的行业基本上都是航空系统,不论是订票还是查阅航班信息,全国都已经统一了数据库。
现在公安体系、户籍管理体系也开始实现了信息化,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而真正到电子政府也就是所谓的电子政务应该说从整个体系上仍然有一段距离。
还有一个行业就是海关。现在中国一年1万多亿美元的进出口业务全部通过互联网进行办理。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各个行业办事效率,而且比较公平、透明,不像过去那张某项手续是非予以办理是随机的,目前已经全部实现制度化管理和运作。
记者:目前重点行业的信息化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姜奇平: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行业信息化和普通的企业信息化可能还有一些不同。尤其是传统行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上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我认为现在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单纯靠政府去投资,是不现实的。但是依靠企业自己投资,环境又成为一个问题。所以我认为中介组织发展不利是制约行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行业信息化必须和行业的整体发展更加紧密的结合。行业发展战略必须和行业信息化发展的步调要一致。重点行业的信息化要解决的可能是全行业扭亏为赢或者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问题。
其次,重点行业信息化它必须抓住关键问题,也就是抓住里面的龙头企业。在目前信息化环境还不是很到位的情况下,中小企业难以解决信息化发展的环境问题。相对而言,这里面重点骨干龙头企业的作用特别突出,他们通过供应链来整合自己上下游,可以带动全行业的信息化,这从宝钢、神州数码的经验我们都可以说明这些问题。
第三,要把重点行业业务平台建设提到一个重要的地位上来。在一些重点行业,大企业的信息化可能进展得顺利一些,但中小企业却一直是个问题。用什么办法让中小企业的问题得到解决,我觉得比较好的经验是建设平台,这个平台有多种多样,一种类似于批发市场的方式,另一种是通过地方政府大建中介平台,或者是搭建市场类型的平台。这都是目前正在涌现出来的一些有效的解决办法,但是目前在这些方面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
梁春晓:是信息化理念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企业信息化长期存在“技术导向”的理念,虽然近年来开始出现“管理导向”的理念,但依然是肤浅、不到位的,与企业的战略、管理和业务结合不紧密,这也是企业信息化失败率较高的根本原因。
现在,应该大力倡导“IT转型”的信息化理念,充分认知IT条件的企业转型,以及企业转型中的IT支持,在此基础上应用一系列“IT转型”的信息化方法努力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对于“IT转型”,互联网实验室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谢文:主要问题是目前国内缺乏一个宏观的、有利推动的、配套的整体规划以及政策法律。这个是比较明显的问题。像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政府都在法律层面上制定过类似的法律以及配套的措施,并且作为政绩考核的一部分。在这方面,中国还没有出现。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再一个电信本身如果讲到产业电子信息化、网络化应该是个障碍或者说是成本比较高的一个点。
改革、经济体制、社会发展当中的不同步会造成信息化有可能在某个环境实施得很好,但是在下一个环节又回到原始状态。所以即使出现局部的电子化,也会影响它的运作效率,从而影响了整体效率。
由于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所以局部的,特别是单兵突进式的发展模式,在商业领域,人们往往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之后发现收效甚微,这就是因为各部分发展不同步。电子商务搞得轰轰烈烈,而物流不过关,电子商务就很难做起来。
记者:行业信息化需要的不仅仅是资金,重点行业在获得资金的同时,其他方面应该如何跟上?
姜奇平:首先,在领导重视这个方面,我认为这和以前需要有些不一样。也就是行业里主管业务这一块的领导力量需要加强对信息化精力和认识的投入。
另外,我们从统计数据中发现,制约信息化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力资源极为稀缺,这是一个明显的短板。目前在硬件方面,问题倒不是最突出的。到了软件应用的时候,制约因素就显现出来了。因此加强人员培训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
第三,目前许多行业面临的是一个体制的问题。很多大企业在体制上还是传统的体制,这会造成信息化的动力不足,特别是在当前,他们有可能处在从孤岛应用向集成应用的方向转变。在这个阶段,行业的风险会大幅度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的诸如业务流程再造的问题,这都要求体制和管理方面的配合和跟进。
梁春晓:首先,规划非常重要,而规划的理念是“IT转型”。其次,从战略的高度考虑企业战略和战略管理的信息化问题,只有从战略上解决问题,信息化才能更加充分的发挥作用,这也是企业信息化从业务层、管理层向战略层攀升的必然结果。
谢文:我觉得是综合管理理念的变革。电子化、网络化后面要有非常坚实的现代管理理念的支撑。理念没有,照抄照搬最后做出来的都是表面的东西。这种东西并不会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化的效益。所以我认为第一是理念,包括管理理念、决策者本身的现代化。
再一个就是人才队伍建设。因为电子化之后,其本身可能需要依靠技术人员,但是使用、运营主要是管理。而目前管理人才不足是一个突出问题。
当然,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些比较有利于提高信息化水平的相关的法律法规、税收优惠政策。
记者:目前某些行业的信息化发展速度难以跟上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并由此引起的“短板”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他行业的发展。那么我们应如何带动“短板”行业的信息化,促进整体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姜奇平:我认为,“短板”的这些行业信息化就必须迅速地与国际接轨。因为他们不可能在屏蔽市场经济的情况下求发展。在引入国际竞争之后,信息化就成为一种需求。比如帮助别人做信息化的企业自身的信息化程度却不高,如电子通信行业,他的信息化程度可能还不如一些制造行业做的好。这和行业自身具有的特点,其信息化程度不一样。随着国际化竞争的加剧,这些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可能逐渐上升,但是这不是主观愿望能够实现的。所以这些企业自己应该高度重视这个事情。
记者:您觉得目前政府在我国的信息化进程中扮演的是什么样的角色?
姜奇平:目前在国家信息化发展基础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政府目前在信息化方面主要要解决的应该是一个营造环境的问题,包括政策环境,技术环境、服务环境。同时还有发挥维持秩序、提供监管的职能。
梁春晓:关键是定位!政府应该对自己在信息化中的角色有一个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认识。信息化对于政府和企业的利益点是不同的,政府应该依据自己的利益点制定相应的政策,同时,这也最能有效促进企业信息化。事实上,政府也有一个转型问题,应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延续下来的、事实证明是无效的政府行为,摸索新的促进政策和方法。
谢文:政府应当更主动、更宏观、更落实,限于一般的号召是没有用的。实际上很多深层次的矛盾都没有解决。对于我们企业来说,有许多很现实的东西。比如说工资标准,超过1000元需要双重缴税,一遍是营业税、利润税,一遍是个人所得税,这对于企业而言是巨大的负担。
因为要做信息化必须雇佣高级人才,而整个成本是巨大的,而且这会转嫁电子化、信息化的成本,而这又阻碍了信息化的发展,这个是比较显而易见的。
目前各个局、各个处搞信息化都是分散的,缺乏同一平台,这无论对于政府管理还是老百姓而言都是一个问题,无法深度发掘、利用信息化带来的巨大效益。通过统一数据库、统一接口,搭建一个大的平台,实现真正的统一,而不是表面上的才是政府应该发挥作用的地方。